漫夜微寒,紫爐煮酒。
大家好,我是漫夜譚。
本期,咱們繼續說水浒傳人物志。
這一期内容,咱們說一位有相貌、有謀略、有手段、有魄力的梁山好漢。
也可以稱其為梁山上結局最好的一位好漢。
明朝著名評論家餘象鬥稱其“江湖好人無不爺其德矣”,“可謂真豪傑”。
明朝著名出版家袁無涯稱其為:“真虬髯之流”。
明末清初小說家,《水浒後傳》的作者陳忱,稱其為梁山上的“後起者王”。
漫夜不才,也為這位好漢作一句評:便是托塔天王晁蓋的最佳接班人。
熟讀水浒的朋友,可能已經猜到本期内容的主角了。
那便是混江龍李俊。

說起這個李俊,無論是脾性、手段、胸懷、都是梁山上像極了晁蓋的一位好漢。
可能施耐庵也有意将李俊跟晁蓋的形象靠攏,将兩人的相貌氣質也刻畫得如出一轍。
書中原文稱晁蓋:三十二三年紀,三柳掩口黑髯,平生專行打家劫舍,殺人放火,聞名江湖。
而對李俊的描述為:“眉濃眼大面皮紅。髭須垂鐵線,語話若銅鐘。凜凜身軀長八尺,能揮利劍霜鋒”
這是典型的南人北相,僅從相貌氣質上比晁蓋還有略勝一籌。有學者稱,李俊的原型就是以傳奇俠客虬髯客刻畫的。
李俊此人為揭陽嶺三霸之一。
雖然書中沒有名言他有殺人放火的劣行。但揭陽三霸中的張橫張順兄弟,穆弘穆春兄弟都是惡行累累的彪悍綠林人士。
李俊能跟這些人并肩而論,肯定也不是什麼心慈手軟之輩。
還有一點,李俊跟晁蓋都非常崇信宋江。
晁蓋自稱跟宋江自由結交,上山後也有過讓位的念頭。可見他對宋江的真心實意。
而李俊也是如此,他曾在書中如此說過:天下義士,隻除非山東及時雨郓城宋押司。
由此可見,李俊此人跟晁蓋實在是太相似了。
施耐庵可能也是想通過此人,來彌補晁蓋早逝的遺憾。
然而比起晁蓋,李俊此人更有心機。
在晁蓋跟宋江的關系中,前者其實是占據主導地位的。
雖然宋江在江湖上威望很高,但上了梁山,還是得尊晁蓋為主。
而李俊不同,他隻是艄公出身,販私鹽的起家。在揚子江一代頗有威名,但跟宋江的威望比起來差得太遠。
但他自有一套揚名手段。也就是餘象鬥給他的評價:江湖好人無不爺其德矣。
意思就是說,江湖人沒有不稱贊他的德行。
那是為什麼呢?
喜歡看武俠小說的朋友,都知道江湖上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打敗了天下第一,那自己就是天下第一。
而李俊則是反其道而行之。
江湖人稱宋江為及時雨,而李俊卻是宋江的及時雨。
縱觀水浒全書,李俊在投奔宋江之前,其實是做了一番功課的。
咱們都知道,在宋江殺了閻婆惜後,有諸多好漢幫過他。比如在發配江州之前的的花榮、燕順等人,還有發配江州之後的戴宗、李逵、張順等人。
但咱們不難發現一點,這些人雖然都保過宋江,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卻并沒有借着宋江的名頭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而李俊卻不一樣,他曾三次救過宋江,赢得了江湖上的美名。
話說這李俊也是宋江的小迷弟,早在宋江被發配的途中,他就聽說了消息。但并沒有主動去尋找宋江,而是在揭陽嶺等候。
果然,宋江被押解途中經過揭陽嶺。在催命判官李立的店裡被藥麻翻了,話說就要殒命的時候。
李俊恰好趕到,救下了宋江。
這裡書中原文有個小插曲。
李俊知道宋江要路過揭陽嶺,是以就帶着童威童猛兩兄弟在嶺下接應。但很久都沒有等到宋江,是以就回去尋找李立。
而當時的李立差點幹掉了宋江。
這裡有個小沖突。
李立跟李俊關系相當好。既然他知道宋江要路過揭陽嶺,怎麼會不跟李立打聲招呼呢?
事實如此。
李立雖說也聽說過宋江,但根本不知道他會路過揭陽嶺。
巧就巧在,李立剛要洗剝宋江的時候,李俊就帶着童威童猛來到了店裡。
這才細說了宋江路過揭陽嶺的緣由。
這一回的情節的确有些蹊跷,漫夜不敢臆測是不是李俊刻意而為。
但此後他的行為,的确讓宋江大為感動。兩人還結拜了兄弟。
不止如此,此後李俊又兩次救過宋江。每一次都非常巧合。
宋江在辭别了李俊之後,好死不死地得罪了揭陽三霸中的穆弘穆春梁兄弟,在遭遇追殺的時候,又上了張橫的賊船,無論是被誰逮到,肯定是要玩完的。
可就在宋江又要殒命之時,李俊再次趕到,救下了他的性命。
兩次雪中送炭般的救命之恩,宋江不感激才怪。
當然,這兩次相救隻是宋江感激他,而第三次相救,不隻是宋江,梁山上的半數高層,都把李俊的名字記在了心中。
江州劫法場那一回。
晁蓋、李逵、戴宗等人劫了法場救下宋江,卻遭到了官府的追殺。就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李俊駕船來救。
就是這麼恰到好處,讓一衆梁山高層絕處逢生。
如果一回巧合也就罷了,這連番三次巧合怕是說不過去。可見,李俊此人的心思之密。
那麼李俊為什麼一定要結識宋江呢?
第一個原因咱們前面說過,李俊非常崇拜宋江。救人隻是出于義舉。
第二個原因是出自漫夜的分析。
李俊此人跟尋常好漢不同,他也是有抱負的。深知常年在江面上混,一輩子也隻是個煙販子而已。
是以,他想在宋江身上做些投資,為自己賺下更好的前程。
再者,梁山雖然栖身水泊,但是諸位水軍統領的确都不算高。甚至想過要殺宋江的穆弘,在梁山上的排名比李俊都高。
在這種馬軍、步軍高于水軍的情況下。
李俊的投資非常有先見之明,讓他成為了梁山上的水軍統領。地位上比晁蓋的老班底,阮氏三雄都要高。
有了這種高起點的地位,才能讓李俊的一腔抱負有了用武之地。
這裡咱們必須強調一點。
李俊能作為梁山水軍之首,絕非隻是三救宋江的義舉。
而是他的确有統禦才能。
縱觀梁山衆多水上好漢,也隻有李俊身兼水上搏鬥、駕船作戰、指揮船隊的能力。而且在水軍中非常有威信。
梁山水軍在他的統領下大放異彩。
征田虎時,李俊率水軍協助關勝攻打榆社、大谷等縣。盧俊義久太原不下,李俊馳援,進獻掘開智伯渠,水灌太原之計。
此後,太原城被大水淹沒,李俊率水軍奪取四處城門,殺得城中“雞犬不聞,屍骸山積”。
這一戰雖然有些殘酷毒辣,但也能顯現出李俊的枭雄之姿。
又在征王慶時,李俊率水兵又展現了卓越的軍事能力。
書中贊歎:雲安、東川、安德三處,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皆李俊之功。
後來在征方臘時,一周遭都是水港環繞,牆垣堅固,宋江吳用無計可施。
李俊觀察作戰環境,定下了從太湖進攻的方略。成功幫助梁山軍攻克了蘇州城。
不止如此,李俊也是梁山上,少有的兼文人武将才能于一身的好漢。
他讀過書通詩文,文化素養比起一衆莽夫高出了一大截。
其對于未來形勢的卓越遠見,甚至比宋江吳用之流還要看的長遠。
這裡咱們還要拿晁蓋來做個比較。
前期的内容中,咱們說過晁蓋對于招安的态度,不支援也不反對。
這種模棱兩可的态度,給了宋江極大的操作空間。以至于,晁蓋死後梁山便開始走下坡路了。
咱們也分析過如果晁蓋不死,梁山會有怎樣的結局。
晁蓋不會反對宋江招安,也不會忍受朝廷的迫害,是以肯定會帶着兄弟們再反一回。
而李俊後續的所作所為,就算晁蓋不死也難望其項背。
首先,李俊是堅定的反招安派。有态度的人才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梁山征遼獲得大勝後,而朝廷卻嚴令梁山軍駐紮城外。
這種侮辱性的行為,讓很多好漢心有不忿,而隻有李俊将吳用請到船上商議: “今請軍師自做個主張; 若和哥哥商量,斷然不肯。就這裡殺将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隻是落草倒好。”
可惜,這一念頭還是被吳用和宋江壓了下來。李俊沒有繼續堅持,而是在這時起就開始做以後的打算。
這比梁山上那些亦步亦趨的莽夫要強了太多。
再者,李俊這個人忠義可嘉。
就算他不想招安,也陪着梁山走到了最後。
早在蘇州被攻克之後,費保等人勸他隐退自保。
而李俊卻這樣說:仁兄,重蒙教導,指引愚迷,十分全美。隻是方臘未曾剿得,宋公明恩義難抛,行此一步未得。今日便随賢弟去了,全不見平生相聚的義氣。若是衆位肯姑待李俊,容待收伏方臘之後,李俊引兩個兄弟,迳來相投,萬望帶挈。
最後,平定方臘後,李俊沒有跟宋江接受封賞,詐稱風疾,請求留下童威、童猛兄弟照看自己,實際上卻是去跟費保等人“不負前約,七人都在榆柳莊上商議定了,盡将家私打造船隻,從太倉港乘駕出海,自投化外國去了,後來為暹羅國之主。童威、費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職,自取其樂,另霸海濱。
縱觀水浒全書,在面臨朝廷封賞時,也隻有兩人最為灑脫。
袁無涯曾經這樣評價:燕青去得伶俐,李俊留得隐秀,俱得高人一着。
而漫夜認為,比起燕青的隐退,李俊身上多了一份責任感。
直到水浒進入尾聲時,李俊本可以再反一回,而他卻不忍毀了衆梁山兄弟拼死賺來忠義之名。是以,他選擇遠走海外,既照顧了追随他的兄弟,也完成了自己的抱負。
最終完成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
是以,李俊此人稱得上是比宋江還要成功的上司者,也是晁蓋最佳的接班人。
同樣,也是梁山108位好漢中,最能稱得上枭雄的一位。
對此,您是怎麼覺得呢?
咱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