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俗西藏史(四十九)——唐蕃兩國和親案例的對比(上)

作者:白釋出衣的藏地讀行

喜歡聽音頻的朋友可移步喜馬拉雅,搜尋《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滿大碴子味兒的口音,将撲面而來!

通俗西藏史(四十九)——唐蕃兩國和親案例的對比(上)

各位喜馬拉雅的小夥伴大家好, 我是您的老朋友——藏史德雲社的老布。

上期講松州之戰的時候,我就預告了這期咱們來好好聊聊和親制度,把這鬼東西扒一扒,看看唐朝也和親,吐蕃也和親,這玩意到底是個啥。

我知道有很多人,一提到和親就有點智商下降,其實這也不算奇怪,以前我聽到這個詞也有點憤慨。

其實不光現代人憤慨,古代人也憤慨,唐朝人寫的詩詞裡就有這麼一句:“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将軍?”

這詩聽起來是不是充滿了江湖道義,你們這幫老爺們都是廢物,讓個女的出來平事兒。

不過,反過來想想,好像也有點問題。

什麼事兒都讓将軍帶着兵去死磕,那死的那些士兵咋的了?

他們不也是上有爹娘,下有兒女,難道他們就該死?

宗室裡的大閨女是一條命,戰場上的大頭兵不也是一條命嗎?

估計說到這兒,就會有人反駁了,上陣玩命,這是當兵的責任呀,怕死你别幹呀!

好勒,咱就說說責任這個事兒。

子都曾經曰過,“天下沒有白吃的牛肉面”。

這些含着金勺子下生的大閨女,風吹不着,雨淋不着,從來不用考慮吃不上飯的問題。

那她們的責任是啥?

榮華富貴地活到死?!

就負責貌美如花,管誰掙錢養家呢!

這世界上沒這麼好的事兒,這些閨女為錦衣玉食付出的代價,就是她們要承擔政治聯姻的義務。

這其實也就回答了,很多人對和親制度的另外一個憤慨點,就是違背婚姻自由。

問題是古代女人什麼時候有過婚姻自由?

古代婚姻從來都是先上車後買票,先結婚後戀愛。

還别說是生在帝王之家,就是生在大富之家,政治聯姻也一樣躲不開,反倒是那些升鬥小民,沒法避免抛頭露面,還真沒準能扒拉出個看對眼的男人。

唐朝的妹子們算不錯了,自由度在整個中國曆史上的都算高的,至少沒有貞節牌坊這爛東西,但說到婚姻,也一樣沒多少選擇權。

沒有選擇權才是古代婦女地位的真相!

說真的,我一直都認為,那些激情澎湃、蕩氣回腸的曆史通常都是假的,反倒是那些錐心刻骨、柔腸寸斷的曆史才是真的。

是以才會有人說,“曆史不忍細讀!”

咱們剛才說的這些都是心理層面的東西,把這個問題聊清楚了,咱們就可以接着聊政治層面的東西了。

要知道,坐在龍椅上面的那幫老男人,在做出和親決定的時候,他們的心裡是不會有負罪感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和一樁生意沒什麼本質差別。

是以我下面要講的内容是完全排除了心理因素,單純從政治利益得失上進行分析。

咱們上期曾經說過,唐朝作為當時的榜首大哥,有權利制定遊戲規則。在制定遊戲規則的時候,唐朝要考慮的是如何獲得更大的利益、如何标明與周邊政權的親疏關系。

換句話說就是和親是一個名額項,代表着這哥們比較重要,再有就是他和我關系鐵。

至于那些沒機會和親的,就是在暗示大哥對他看法,你們哥幾個可以研究他一下。

這種名額性有個特别明顯的例子,就是唐朝與薛延陀的和親。

薛延陀是一個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上的遊牧部落,屬于鐵勒部落的一支。

東突厥強大的時候,鐵勒諸部和突厥的關系就一直不太好,東突厥的處羅可汗曾一次就剁了一百多個鐵勒酋長。

等李世民準備下手搞東突厥的時候,發現這是個可以利用的因素,便封它的首領乙失夷男為珍珠毗伽[ qié ]可汗。

乙失夷男一看有大哥支援呀,便建牙于蒙古國的杭愛山下,成立了薛延陀汗國。

在貞觀四年,李世民一棍子打翻東突厥的過程中,薛延陀、回纥、鐵勒都跟着上去踹了幾腳。

等東突厥垮了,草原上一下子沒了大哥,薛延陀就把回纥、仆固、同羅、拔野古這幫小兄弟都收了,成了個疆域東起大興安嶺,西抵阿爾泰山,南臨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帳下雄兵二十萬的龐然大物。

這時候唐朝和薛延陀的關系就有點微妙了,估計李二心裡是這麼想的,“老子幹翻了突厥,你要小子支楞起來了,合着我是給你打工呐?!不行,我得摻點沙子!”

貞觀十三年,唐朝開始把東突厥的部衆安置在漠南地區,這下薛延陀不樂意了,派兵掠奪位于白道川的東突厥部衆。

這可讓李世民逮着機會了,唐軍數路并出,帶着突厥、契丹這幫小弟,在今天烏蘭察布附近把薛延陀吊錘了一頓。

又過了幾年,李世民派契苾何力回家省親。

哦,契苾何力這哥們是鐵勒族,李世民派他回去省親,肯定是回去探聽一下鐵勒部的動向。

結果,契苾何力回老家一看,發現契苾部的哥們正打包準備投奔薛延陀呢。

契苾何力就對他們說:“皇上對俺們不錯呀,你們這是鬧啥呢?!”

沒想到家裡這幫哥們也真沒客氣,上來就把綁了,直接當了投名狀。

等到了薛延陀見了珍珠可汗,契苾何力拔刀割下了一隻耳朵,表示堅決不背叛唐朝。

李世民知道這事兒以後,感動得眼淚嘩嘩滴,當時就拍闆答應了薛延陀求婚,把新興公主嫁給真珠可汗。

這位新興公主可是正兒八經的公主,是李世民的第十五個女兒。李世民把她嫁出去的附加條件就是,換個活的契苾何力回來。

結果契苾何力回來以後就對李世民說:“咱不能跟薛延陀通婚。”

李世民一聽就說:“你看這事兒我都答應了,咱也不能說話不算數呀!”

然後契苾何力就說了,“要不這麼辦吧,您也别一口回絕,咱拖着他。珍珠可汗這老小子,肝火特别大,和不成親,估計能把他氣個好歹的。等這貨蹬腿了,他那倆兒子必然要内部PK。到那時候,咱不費啥勁兒,就能把薛延陀辦了!”

唐朝這邊咋商量先按下不表,再來說說薛延陀。

李世民答應許婚,可把珍珠可汗樂壞了。他派使臣趕着十萬頭牛羊做聘禮,浩浩蕩蕩地朝着長安就來了。可迎親隊伍在路上遇到了暴風雪,牛羊跑了大半。

李世民看到禮單後,把臉一沉,捏着嗓子說:“這不成啊,得按合同辦呐,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呀?!”

然後和親這事兒就拉倒了。

通俗西藏史(四十九)——唐蕃兩國和親案例的對比(上)

唐朝的大臣們吧,都覺得這事兒辦得實在是有點埋汰。

您說都答應了,聘禮也收了一半,然後就耍賴了。

這讓人說出去,還以為咱大唐差幾頭羊呢!

可李世民對他們說了這樣一段話,“你們呐!算是知古而不知今。漢朝初期匈奴強,中國弱,隻能把閨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給人家送去,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兒。可現在呢,中國強,戎狄弱,以我派一千兵,可以打垮數萬胡騎。咋滴,我現在有選擇權!

再說了,你們以為薛延陀現在趴地上挺老實,那是他家裡有事兒。

他周邊的同羅、仆骨、回纥十幾個部落,每一個都擁兵數萬,要是合在一起揍薛延陀,馬上就能把他滅了。是以不敢發兵,是因為薛延陀是咱們立的,這幫兄弟怕咱大唐不高興。

現在咱們再把公主嫁給他,相當于大唐給薛延陀背書了,旁邊那些小兄弟們誰還敢不服他?!

戎狄人面獸心,一旦有一點不滿意,馬上就會反咬你一口。

今天我悔了這門親事,吞了彩禮,周邊的小兄弟就都知道,我和薛延陀不是一條心了。你們等着,用不了多久,這幫兄弟就能把薛延陀卸把了!”[1]

果然五年以後,盛極一時的薛延陀覆滅。

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說西突厥肆葉護可汗時期,國内冒出了兩個可汗,撕扒得昏天黑地。

這兩可汗都跑到長安來求親,李世民一聽就火了,嘴裡罵罵咧咧地說:“國内搞得一團糟,求個錘子親?皆不許!”[2]

李世民嘴裡說皆不許,手裡的鐵鍬可一點都沒閑着,趁亂把臣服于西突厥的西域諸國和鐵勒各部都給挖了過來。

這個例子說明啥問題呢?

第一個是唐朝在對待和親的問題上,有明确的政治性考慮。

公主說白了就是一個籌碼,但這個籌碼用還是不用,用在誰身上,不用在誰身上是有标準的,不是憑個人喜好胡來。

唐朝要考慮的焦點問題是,不能把自己的國家威信,放在不合适的人身上,以免養虎為患。

第二個是周邊政權也把和親當成了一種政治工具。

一方面用來擷取更大的利益,一方面用來标明和老大的關系。

第三個李世民的華夷思想。

李世民在解釋悔婚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

這句話記在《資治通鑒·唐紀十三卷》裡,可在唐紀的下一卷,也就是唐紀十四裡,又寫着李世民的另一句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你看都是砸缸的司馬光寫的書,咋李世民前後的差距這麼大呢?

到底哪句才是李世民的真心話呢?

以我非常卑鄙、陰暗、猥瑣的性格來分析,我覺得“人面獸心”那句是李世民的真心話,“朕獨愛之如一”那句,估計是當着大臣們說句漂亮話。然後大臣們用崇拜的,帶着小星星的目光表示,“大哥你就是格局高,你就是千古一帝,必須滴!”

為啥我覺得“人面獸心”可能是李世民真心的想法呢?

這道理其實也挺簡單,屁股決定腦袋呀,或者說是“屁股下面的闆凳決定腦袋!”

李世民是誰呀,那是中原這幫漢人的老大,不管天可汗這大帽子有多光鮮,漢人老大是他腦袋上最基礎的标簽。

他把漢人這邊的事兒弄得溜溜滴,他才可能是天可汗,要是中原整得亂七八糟,指不定誰是天可汗呢!

是以李世民的出發點一定是中原,當中原的利益受到威脅,管你是誰呢,都得往後稍稍。

最後聊一句這位新興公主。

這位新興公主的人生經曆也夠奇幻的,先是許嫁了西突厥,然後一頓準備,結果悔婚了;接着又許給了薛延陀,又是一頓折騰,結果又悔婚了,最後嫁給了朝裡的巨頭長孫家,總算是修成了正果。

一個人身上連續悔婚兩次,在整個唐朝的和親史上都是特例。

這位悔婚之王的人生,真是驚吓伴着驚喜。

說完了唐朝的例子,咱們來聊聊吐蕃的和親。

說起吐蕃王朝的和親案例,可能大多數人也就知道赤尊、文成、金城三位公主。

其實,吐蕃王朝的和親遠不限于這三位,曾經與它進行過和親的政權,至少有南诏、黨項、吐谷渾、西突厥、突騎施、象雄、小勃律、尼泊爾。

通俗西藏史(四十九)——唐蕃兩國和親案例的對比(上)

這其中,象雄與吐谷渾又顯得比較特殊。

因為其他的和親都是單向的,要麼是娶公主,要麼是嫁閨女,隻有象雄和吐谷渾是雙向的,就是又嫁閨女,又娶媳婦。

那我們就來看看,象雄和吐谷渾是不是有點什麼特殊性。

咱們先來說象雄。

象雄與吐蕃和親的時間,漢藏史料裡都沒有明确的記載。

不過我們從一些側面資料上可以大概推測出,這次和親應該是吐蕃王朝的第一次和親。

它發生的時間應該在囊日倫贊被毒死後,到松贊幹布穩定住吐蕃政權期間。因為囊日倫贊去世後,山南、蘇毗、象雄相繼爆發動亂,之後松贊幹布血洗山南,又借助娘尚囊的影響力收服了蘇毗,但象雄怎麼就消停了,沒有任何記載。

我個人推測,松贊幹布與象雄達成妥協,很有可能是使用了和親這個政治工具。

至于到底是将妹妹嫁給象雄王在前,還是松贊幹布娶象雄王的妹妹在前,或者幹脆是兩個婚禮一起來,我們可能永遠也辦法知道了。

但這次雙向和親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象雄沒有趁亂給吐蕃背後插上一刀是肯定的。

這其實充分說明了上期在松州之戰裡面說過的觀點,和親是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低成本解決方案。

與象雄之間的和親成功的幫着吐蕃穩定了基本盤,甚至當松贊幹布決定去揍吐谷渾的時候,還從象雄借到了軍隊來助拳。

至于後面兩國又掰了,松贊幹布出兵滅了象雄,這就國家利益了。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就是和一百次親也沒用,

當松贊幹布決定走下高原向外拓展,象雄就是睡在卧榻上的胖子,當然是送去見佛祖最保險。

至于吐谷渾咱們前面已經講過,它是吐蕃走向強盛的最後一塊帝國拼版。

拿下吐谷渾,吐蕃的發展天高地遠;

拿不下吐谷渾,吐蕃就要被鎖死在了西藏高原上。

是以,吐蕃在它身上從來沒吝惜過國家資源的投入,松贊幹布娶黨項公主,貢松貢贊娶吐谷渾公主,之後還嫁了墀邦公主給吐谷渾王。這些措施其實都是為了穩定住在吐谷渾這塊地方上的統治。

另外,吐谷渾王室成員在吐蕃政壇上的地位也非常崇高,按照敦煌文獻的記載,至少有三位吐谷渾小王排序在大相之上。

換句話說,由于雙方存在累世通婚的情況,吐谷渾王室的地位介于君與臣之間。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吐蕃王室的外系。

說了上面的例子,我們是不是可以的出這樣一個結論,和親是一種帶有名額性的政治工具!

它可以用來表明誰重要,誰不重要,同時也可以表明,誰更重要些,誰相對沒那麼重要。

說到這裡,和親就算講完了嗎?

遠遠沒有呢,下期咱們繼續結合案例,來講和親的内容。

參考消息:

[1]、《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七卷》_司馬光;

唐紀十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

是時,群臣多言:“國家既許其婚,受其聘币,不可失信戎狄,更生邊患。”上曰:“卿曹皆知古而不知今。昔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故飾子女,捐金絮以餌之,得事之宜。今中國強,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薛延陀是以匍匐稽颡,惟我所欲,不敢驕慢者,以新為君長,雜姓非其種族,欲假中國之勢以威服之耳。彼同羅、仆骨、回纥等十馀部,兵各數萬,并力攻之,立可破滅,是以不敢發者,畏中國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今吾絕其婚,殺其禮,雜姓知我棄之,不日将瓜剖之矣,卿曹第志之!

[2]、《舊唐書·突厥下》 _劉昫;

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先分統突厥種類為小可汗,及此自稱大可汗,國人不附。弩失畢部共推泥孰莫賀設為可汗,泥孰不從。時統葉護之子咥力特勒避莫賀咄之難,亡在康居,泥孰遂迎而立之,是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連兵不息,俱遣使來朝,各請婚于我。太宗答之曰:“汝國擾亂,君臣未定,戰争不息,何得言婚!”竟不許。仍諷令各保所部,無相征伐。其西域諸國及鐵勒先役屬于西突厥者,悉叛之,國内虛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