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間":幸福是充滿可能性的生活

作者:葉紫

電影《一直以來》改編自當代作家邁克爾·坎甯安(Michael Cunningham)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三位女性,以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為核心形象,在自己的處境中戰鬥并接受自己的命運。

片中的三位女性屬于不同的時代。第一個是1920年代的伍爾夫,當時她正在寫意識流小說《達洛威夫人》(Mrs. Dalloway),當時她被困在自己不穩定的心理狀态中。第二位是布朗太太,她是1950年代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家庭主婦,她有一個幸福的家,表面上看起來很滿意,但她的心卻是壓抑和痛苦的。第三位女性于2001年居住在紐約,是出版商的編輯克拉麗莎(clarissa),她與小說的标題相同,她的密友,重病詩人理查德(Richard)稱她為"達洛威夫人"。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微妙聯系将三個女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同一天,他們都獻花,準備食物,接待訪客,面對死亡,同時遭受心靈崩潰的痛苦。瑣碎而平凡的日常生活,暴力而沉重的内心世界,既永遠在同一時空,也永遠忍受着分崩離析的命運。

逃離日常:隻有自己了解我們面臨的黑暗

在電影的開頭,伍爾夫在1941年用石頭填滿了他的口袋,并沉入了他家附近的西方河。這不是哈姆雷特"抛棄"之後的奧菲莉亞,那種靈魂的迷茫、空虛或瘋狂令人心碎;在經曆了兩次重大的精神崩潰之後,伍爾夫平靜地認為,她和家人都不應該也更需要接受自己的精神崩潰,于是她寫下了遺言,離開了生活。

布朗是一位高尚的家庭主婦,他有一位愛她的紳士。布朗夫人的生活似乎與伍爾夫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這隻是膚淺的。懷孕的布朗太太被困在她所謂的完美家庭生活中,處於痛苦之中。在接待了她的小兒子之後,她去了酒店,開了一個房間,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什麼生活這麼難?她的故事中沒有壞丈夫,沒有貧窮的生活,最多有點基于規則的方法。但這樣的生活不是很好嗎?隻能說沒有人做錯任何事,但痛苦是顯而易見的。

在達洛威太太在紐約的家裡,年邁的布朗太太參加了她兒子理查德的葬禮。布朗太太和克拉麗莎這兩個女人在年輕時就有自殺念頭,另一個女人偶然發現她的兒子是她的密友。面對所愛的人,布朗夫人講述了她生下女兒後被遺棄的兒子。一張紙條,一張票,她離開了"美麗"的生活,在另一個地方成為一名圖書管理者。這可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很難原諒,但對于被生活的限制窒息的人來說,這是最好的選擇。沒有背叛,沒有殘忍,沒有瘋狂。布朗夫人和小說家伍爾夫一樣,離開了他們過去的生活,甚至他們的理性,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放棄在生活中的黑洞面前的希望。

在影片的最後,布朗夫人在震驚和悲傷中用她"達洛韋夫人"的故事安慰自己。"如果你能後悔,生活就會容易得多,"她說。但是,當你别無選擇時,後悔的意義何在呢?對于布朗夫人來說,她一生中曾面臨過一個黑洞,但她"在面對死亡時選擇了生命"。

幸福五月:通過選擇生活方式來展示人性

"達洛威太太說她要自己買花。小說以平凡中的輕量級套路開始。但生活的真相并非如此。虛構的女主角喜歡她經營的派對,她真的享受生活嗎?國會議員的妻子由伍爾夫創造,在過去的一百年裡,她在文學史上回顧了他人的生活,回顧了他們。

雖然伍爾夫關于婚姻、愛情和婦女權利的思想在當時甚至今天都是先驅和利基,但她對人性最深刻的認識是普遍的。在影片中,兩人在講台上發生了激烈的争吵,丈夫要求她留在鄉下尋求保護和愛。在伍爾夫看來,即使是一個病重、虛弱的人,也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因為這是展現人性的方式。

在電影中,伍爾夫說:"我的生命被偷走了。"如果她在死亡和留在這樣的生命中做出選擇,她就會選擇死亡。因為"逃避生活找不到平安"。正如杜拉斯所寫:"無論我站在哪一邊,無論我遇到世界曆史的哪個世紀,我見過的所有女性都在一種受到嚴重限制和無法忍受的處境中,在死亡的繩索上跳舞。"

而生活在21世紀的"達洛威夫人",她的生活介于伍爾夫和布朗夫人之間:她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但經常看到别人的黑洞。在某種程度上,她航行得很好,就像小說中真正的達洛威夫人一樣。例如,她非常依戀她最好的朋友理查德的生活:他必須活着,即使隻是為了她。是以,在别人的命運中,她總是帶着自己人生的黑洞。目睹了一位朋友的死亡,克拉麗莎更深地感覺到生命的平衡是如此脆弱。一種獨立的生活方式,一種多元的愛情概念,在克拉麗莎這裡實作了。她不必像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那樣,無論她多麼有才華,都要強迫自己進入一段不屬于她的婚姻。她不必走布朗太太的路,那隻是一種"任其一"的生活。

對于紐約的克拉麗莎·達洛威(Clarissa Dalloway)來說,生命的軌道仍然是黑色的。但她生命中總有一個早晨,這個世界對她來說充滿了可能性。當一個人覺得生活充滿可能性時,就是幸福的時刻。

(作者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副主編、博士)

來源:Bright.com 文學評論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