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呂布,想必人們都很熟悉,在戰場上英勇無敵,以一敵百的呂布,可謂是亂世中的英雄。英雄在亂世中經常會被各方注意到,呂布當時就是因董卓示好,送了他一匹赤兔馬,進而加入了董卓的陣營。足以可見,這匹赤兔馬在當時來說究竟有多麼稀有!
然而呂布死後,這匹赤兔馬被轉贈給關羽,關羽也是文武雙全之輩,堪稱真正的英雄。擁有赤兔馬的關羽,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好不威風。然而在關羽死後,這匹赤兔馬竟然絕食而死,這一點着實令人感到疑惑。那麼究竟赤兔馬絕食而死的原因何在呢?

一、呂布與赤兔馬
其實呂布與赤兔馬的情誼也是非常深厚的,自董卓将赤兔馬送給呂布後,赤兔馬陪伴了呂布十年。戰場是非常殘酷的,刀劍無眼,赤兔馬與其他的馬不同,全身都是純色,一看就是極品。在戰場上,跟着呂布大殺四方,十分威風!
對于古代的英雄而言,擁有一匹絕佳的戰馬,就好像現在的男人擁有一款頂尖跑車一樣,都會非常愛惜自己的代步工具。呂布因這匹馬加入了董卓的戰隊,足以可見這匹戰馬有多麼極品。
然而,呂布雖然骁勇善戰,卻少了一點智謀。不僅如此,呂布還十分貪财和好色,因為一名絕世美女——貂蟬,與董卓反目成仇,最終親手殺死了董卓。在那個時代,僅僅個人打架厲害是不夠的,還需要具有聰慧的頭腦和高瞻遠矚的本領。
然而呂布沒有意識到這點,是以最終還是被曹操設計殺死。呂布被殺,赤兔馬卻留了下來,刀劍無眼,卻沒有傷害到赤兔馬分毫,果然是一匹神馬。
二、關羽之死
一匹好馬,最好的歸宿莫過于擁有一位骁勇善戰的主人了,赤兔馬是幸運的,被曹操轉贈給關羽,也算是他極好的歸宿了。此時的赤兔馬,經曆過十年的奮戰,來到了人生的巅峰時刻,也是大展本領的時刻。
關羽是一名忠誠的朋友,也是一名英勇的戰士,能文能武,是以被諸葛亮派去留守荊州。如此戰略要地,讓關羽守護是絕佳的選擇。然而,戰場是殘酷的,風雲詭谲,陰謀詭計無窮無盡。
這匹赤兔馬在陪伴了關羽十多年後,也迎來了關羽的死期。關羽一生所向披靡,最終被東吳設計害死,可悲可歎。相比于呂布的死亡,相信關羽的離世,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尤其對于劉備而言。多年兄弟,最終戰死沙場,劉備和張飛都難以接受。
張飛一時難以接受關羽的死,曾經三人立下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約,關羽卻先一步被東吳害死。張飛本就脾氣暴躁,一時更是難以克制,一邊酗酒一邊打罵士兵,最終竟被自己的手下殺死。
劉備聽到兩位兄弟的死訊,更是悲從中來。是以不顧諸葛亮的勸阻,鐵了心要攻打東吳。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由此可知,關羽與他們二人的感情。那麼跟了他多年的赤兔馬,與他一起征戰沙場,朝夕相處,在關羽死後又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三、赤兔馬絕食而死
劉備、張飛和關羽三人的感情,令世人動容。關羽曾經收到了曹操的優待,然而仍然對曹操說,一旦有兄長劉備的消息,自己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去到劉備的身邊。曹操聽到這話也并沒有生氣,也許是被關羽如此重義氣而感動。
關羽可謂是有情有義,赤兔馬跟着關羽,想必也會被他的情義所感動。在那樣的年代,戰亂紛飛,棄暗投明、改換門庭的例子,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然而關羽始終堅持為劉備效忠,令人動容。
如此重情義的英雄,想必其戰馬也一定是重情重義的。關羽死後,赤兔馬竟然絕食而死,馬是不會說話的,它究竟怎麼想不得而知,但是人們可以從事實出發,進行一些相對合理的分析。
四、原因分析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相信就是赤兔馬對關羽的情誼。關羽如此高風亮節,待人真誠,誓死效忠劉備。雖然赤兔馬不能開口說話表達自己的感情,然而動物也是有感情的,跟随關羽多年,相信赤兔馬與關羽之間也是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其次,從赤兔馬的年齡來看,跟着呂布時,它從5歲左右成長到15歲左右,正是一生的成長期。離開呂布時,它已經是一匹成熟的戰馬了。跟着關羽征戰數十年,這匹戰馬已經走過了人生最輝煌的時期。
雖然赤兔馬要比一般的馬厲害,然而它終究還是敵不過歲月的流逝。關羽死後,它也意識到了自己很難再重制以前的輝煌了,是以此時的赤兔馬,已經到了老年時期,于是便有了随關羽而去的想法。
然而,赤兔馬在關羽死後絕食而死,這隻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其實是帶有了誇張的成分。于是,也有人說赤兔馬隻是畜生,并沒有那麼多想法,隻是到了年齡,最終自然老去。它不會因為關羽的離去,就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隻是它的生命恰好也走到了盡頭。
究竟真實的原因是什麼,不得而知。其實雖然《三國演義》有誇張和編造的成分在。但是相信赤兔馬對關羽一定是有感情的,陪伴數十年,朝夕相伴,赤兔馬也會因為關羽的離開,而感到十分傷心吧。
總結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非常經典,影響深遠。很多人都會受其影響,甚至有人會将其當成真正的曆史,這一點是不對的。曆史就是曆史,不能将文學作品當成曆史。對于赤兔馬與關羽之事,史料中并沒有任何的記載,如此種種,都是後人的猜測罷了。
人們隻能根據既定的事實進行推斷和合理地猜測,在後人的眼中,關羽的形象實在是過于高大了,是以對于赤兔馬在關羽逝世後,而絕食而死的行為,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對于這件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說法,不過還是要遵從官方史書的記載,不能胡亂篡改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