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增删黎埴行年考,探微黎氏京兆堂

作者:勝奇249

黎埴,新舊唐書無傳,《元和姓纂》 記其為黎幹之孫,黎煟之子,但生卒年月無記,推算幹公卒(779年)前他已出生,至少活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間(847年後)。

埴中進士時間正史亦未見記載,據遞步族譜記:“埴唐貞元中登進士第,為學士,有時名”。查貞元為唐德宗年号,共21年(785年~805年)。貞元中不是貞元中間(時點數),而是貞元期間(時期數)。黎植中進士約在貞元19年後,年紀在27歲左右,是人生最富活力時期。

據廣信宗親發現的黎埴最早史料是在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八月二十二日為七叔黎燭寫的碑文《唐故黎處士(燭)墓志銘并序》,署名"第七姪、孤子、前監察禦史裡行埴撰”。可知在幹公孫子輩中他排行為七,其父黎煟已卒(享年約73歲),埴約50歲左右,仕途不甚得意(前監察禦史裡行),身體也不大好,從“埴荒棘羸疾,力紀年月,故不及文”碑文略可推知。

大和九年(835年),對唐朝和黎埴都是一個難忘的年頭。本年十月十二日,埴由右補阙充實翰林院。入院甫月餘,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事變”發生,三天中,黎埴、羅讓等人府中資産被亂軍洗劫一空。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公似自此否極泰來:開成元年(836年)至五年(840年),一直穩居翰林院,且名次不斷排前,元年排第五,二年排四,三年排三,四年五年排二,可謂一年一步台階。與其同班在院的陳夷行、周墀、崔铉等出院即先後拜相,埴亦于五年三月拜禦史中丞出院。

開成二年(837年)二月十日,黎埴在院內“加司勳員外郎,見《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本月二十日,埴為二叔黎燧遷葬洛陽撰寫墓志,署名“第七姪、翰林學士、朝議郎、右補阙内供奉、上輕車都尉黎埴”撰。史料見《唐代墓志彙編》《河南府士曹參軍黎公(燧)墓志銘并序》;同年八月三十日奉敕撰《唐故贈隴西郡夫人董氏墓志銘并序》,署名翰林學士、朝議郎、尚書司勳員外郎、上輕車都尉。史料見《金質文新編.卷七五九黎埴.裴延翰》。

開成三年(838年)正月十日,加知制诰;本年十二月十八日賜绯;同月二十一日,加兵部郎中。

開成四年(839年)十一月六日,遷中書舍人(為皇帝纂寫诏制),仍值翰林院。史料見丁居晦《翰林學士壁記》,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

開成五年(840年)二月一日,賜紫;三月十六日拜禦史中丞出院;同年六月,以本職上谏《出使官不得乘檐子奏》史料見《唐會要》卷三一。

武宗李炎會昌元年(841年)是黎埴自登第以來首次外放藩鎮之紀年。據《唐蘇州海鹽縣令盧君亡夫人隴西李氏墓志》載,李氏系埴公夫人之親姊,于會昌元年四月四日殁于蘇州官舍。訃告由姑蘇發到福建并請埴撰寫墓表,署名“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散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禦史中丞、賜紫金魚袋黎埴撰”。李氏丈夫盧繪撰墓志銘,銘中曰:“姨妹适壽春黎埴。黎公曆任近密,迨今廉鎮福建。昨正初道路,集繪于嘉興,路岐徘徊累日,時夫人舊疾發動……”兩姨夫撰文透出若幹資訊:〈一〉黎埴會昌元年開年即除福建鎮守使,迅即赴任東南;〈二〉上任路線依稀可見:辭長安經藍田(憑吊祖考幹公);過南陽,經阜陽到壽春(告祭列祖列宗);從合肥東向湖州,至嘉興與蘇州南來的盧繪相約晤面;再從浙閩沿海南下福州接任。〈三〉嘉興會面時間約在元至二月份,值姨姐舊病複發,四月初李氏不治時,埴已在福鎮任上,不克前來吊唁。其餘如黎公曆任近密,可作上述開成年間升遷頻繁,賞賜豐厚及随後宦途看好之注腳。

埴公閩鎮任期多久?頗難考校!據清吳廷燮《唐方鎮年表》載:“福建觀察使系唐扶于開成元年至四年(836~839年),盧貞于開成四年閏正月至五年(839~840年),黎埴于會昌元年至三年(841~843年)。今按,林傑之谒唐扶在開成四年前,谒盧貞應在會昌二年。谒盧貞時埴在座,益正值交代之際,時李遠以盧貞從事身份亦在座。《唐方鎮年表》所列盧貞、黎埴任福建觀察使時間稍有誤差。會昌二年再入為監察禦史。”據此,埴卸任福刺應在會昌二年(842年),回京改任監察禦史?史料見《唐方鎮年表》及《太平廣記》卷一七五。

會昌三年(843年)後,黎埴任迹不詳。現僅見《寶刻類編》卷六《浯溪題名》記有黎埴,為大中元年(847年)七月二日。《唐刺史考全編》卷一五一《江南東道福州》亦引此,謂:“當是外任行此,抑罷福刺時路出此處”?查浯溪在湖南西南今永州市祁陽縣,唐時元結著有《浯溪銘并序》。此地距福州甚遠,黎埴赴離任不可能途經此處。這就或有另一種可能:再外放附近江南某鎮。還是廣信宗親前不久從《廣東通志》查到,韶州府(今韶關)刺史名單列有黎埴,惜無紀年,隻能據浯溪題名時間847年推算,黎埴于會昌二年842年卸任福刺,五年時間未有記錄,這期間完全有可能再外放一任刺史。如果刺韶州,則時間、地點、路線俱相吻合。847年應是卸任回京途中,順道慕名去浯溪觀賞。興之所緻,題名留念,亦不負此生名士一場!當然這得以今後發現史料作定論。

末了,還有一樁懸念未交待:黎埴加右散騎常侍究是何時?唐刺史考以為是閩刺後,其并未考出埴最後一任為韶州刺史,故刺韶目下尚為孤證。埴以從三品官階之右常侍緻仕,避地河南徙居遞步又系何年何齡?迄今亦無資料佐證。隻能相期異日地下寶藏之發現。浯溪題名時埴已屆古稀,倘若大中八年(854年)《淳熙三山志》不是赝證,春秋當近耄耋高齡。遞步譜載,埴蔔居遞步,樂其山水,築壇誓神,祭告祖宗。窺一斑知全豹,足見我公彼時生命之活力與張力!享大壽當是不争之事。(丙申深秋于羊城)

上文發表四年了,說來汗顔,手頭無新料,增删亦有限。先增補一點,開成元年初(836年),黎埴在禁中向文宗頓首進言,為牛黨的李宗闵求情,雖未被采納,可見内心是傾向牛(僧儒)黨的。中晚唐“牛李(德裕)黨争”四十年,牛黨是科舉入仕的組合,而李黨大多門蔭出身,埴雖未深陷其中,潛意識卻透露他也是科舉入仕的。德裕之父李吉甫兩任宰相,德裕才華足可進科舉一甲,但他不屑科考,以門蔭入仕。由此聯想幹公在世時,九子中前五子都是門蔭做官。然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埴公這一代,祖蔭不再,完全得靠自己打拼。以上例證或可為黎埴科舉入仕孤證作補充(牛僧儒生于779年,貞元21年805年科舉入第,曾任宰相。埴與牛有可能同年進士)。

還有一事亦可為埴科舉出身輔證,因可能引起争執且行文冗長,就長話短說。當時曆史背景,為官的大多想當京官而不願下地方。埴公于841年外任福刺,我原以為是升官了!但看多了唐宋黨争橋段,才知是被排擠出朝廷中樞的!埴從排第二的翰林學士以禦史中丞出院前,曾任過知制诰,兵部郎中、中書舍人,賜紫金魚袋,已屬文宗皇帝近臣。從中書舍人直升宰執的代宗朝有常衮,宣宗時有崔佑輔;與埴同院翰林學士出任宰相的有陳夷行、歸融、崔铉等。武宗會昌年間任宰相的是李德裕,是父蔭入仕的李黨首領,與科舉入仕的牛黨在晚唐幾乎形成漢曹不兩立之勢,往往牛黨上李黨下,李黨進牛黨出!黎埴被外放福建當時的邊州,且任刺史而不是升任節度使,德裕刻意将其從皇上身邊調離,顯然已把他劃為科舉出身的牛派!

删改的有兩處:(一)任福刺與韶刺時間。【唐方鎮年表】前面說黎埴任福刺是在會昌元年至三年(841~843年),後面又說林傑谒盧貞在會昌二年,時埴在座,益正值交代之際,便認為黎任福刺在會昌二年。現據埴給大姨寫的墓表,其上任确是會昌元年無疑。但卸任卻無證據,年表僅突兀一句“會昌二年再入為監查禦史”,我受誤導還以為埴卸任福刺是在會昌二年。當時亦隐約感到不靠譜:禦史僅是七品官,而禦史中丞則是禦史台副長官,埴刺閩是拜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禦史中丞職銜來的,職級至少在四品上,故再入為監查禦史必另有其人。經考證此人便是來自蜀地雲陽的名詩人李遠,這位“賦拟相如詩似陶”(淵明)的晚唐才子,在随後的大中年間做過嶽州·建州·杭州三州刺史;開成年間他曾在京城做監察禦史,五年(840年)随盧貞入閩做幕僚,盧841年回京任戶部郎中,臂助李遠于842年再入京為監察禦史,李自此仕途發達。弄清這點,以下黎埴行實便迎刃而解,然考據之艱辛則冷暖自知了(見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

根據上述,黎埴刺韶應是844年,很有可能是從福建直接轉任。這有其時經費、交通太困難因素,更重要是韶州所處地理位置太關鍵,其北扼五嶺,南控廣州,是中原通往廣南之鎖匙。880年,黃巢起義軍就是從福建攻入廣州,爾後北上席卷中原的。故韶州當時列為重州。埴公座鎮該州近四年,可說波瀾不驚,一直到大中元年(847年)已屆古稀緻仕年紀,奉旨北歸(德裕被貶海南),途經湖南祁陽,留下“浯溪題名”手迹與佳話。(見《廣東通志》)。

順便補充一事,埴公以檢校左常侍刺閩,以右常侍緻仕。左右常侍在唐代為從三品,屬于實任高官。檢校相似現之署理、預備之意,隻要幹出政績或不出問題,一般都能轉正。埴轉正有兩個時間段:一是844年由閩刺轉為韶刺之際,二是847年退休之時,前者可能性較大,因韶州是重鎮,朝廷須委高官坐鎮震懾。以上黎埴行年交代皆有出處,即有史為證,邏輯上站得住,證據已形成完整鍊條,估計腹诽的不多!但下面要删改的第二點,可能就比較敏感了,姑以探微作磚引,祈大家理性探讨。

(二)黎埴退休後未到江右,其墓大機率在洛陽

欲說清這個問題,得運用至今已發現的資料,盡量求實推出主人公年紀。根據黎埴親撰的四篇墓志,結合宇文邈為幹公撰寫的墓志銘,經反複驗證,坐實幹公和二子燧的準确生卒年月:幹公生于717年,殁于779年;燧生于747年,卒于799年,“卅八年,袝于故裡”(埴為燧寫的墓志是837年,精準吻合!)煟在九子中排行為四,總排行為六(六郎),“令胤十二”即十二子女,按大數法則,一般同父母平均兩歲一個,煟約生于755年,約卒于827年,埴大和三年829年為七叔燭寫墓志時,正在父死三年守喪期內。埴生卒年更是一個謎,要多費一點筆墨。已知孫子輩中他總排行為七,與大哥黎均(大伯烑之子)兩人名字應是幹公親取。因幹公笃信五行,九子均取火旁且是生僻字,按五行相生,孫子輩則應取土旁。開洋曾以燧長子善通為例有所質疑,其觀點具普遍性,故舉兩例以釋惑,諸位看官權當花絮緩解審美疲勞。二子燧是九子中頗有才華極具個性的,一筆隸字已臻化境,仕途前景看好。然才氣大或逆反大,個性強則易走極端,幹公殁後約三至六個月賜本官歸葬,燧絕難忍老父罔極之冤,父葬後憤而辭職,矢志不仕,從此浪迹江湖,閱盡人間百态千辛,52實歲便客死在烏程今吳興旅舍,遺骨是38年後侄子黎均遷護洛陽,打開妻墓合葬在幹公茔旁。燧因生前飄泊不定,來去無常,兒子善通小于黎埴,應在幹公殁後所生,由燧取名。從名字便可品出燧當時之心境及處境:嚴父易經八卦算不出自身冤死,五行起名亦沒讓家族得以相生!而善通之名卻透佛家出世滋味,太多磨難已使燧從家傳道教改信釋教了!相反例是七子燭,父殁時才總角幼年,對慈父一往情深,生兒便循父意取名黎堙,寄托思父之情!因一心拳拳,中年早夭,遺願靈骸要永世陪伴父考。829年,兒子黎堙不遠千裡迢遞,從今之湖北鐘祥賈塹送父柩北歸洛陽幹公墓茔之迩。赢得埴公“生雖不祿,死乃有子”贊歎。不計篇幅展開二例,目的想證明埴生在幹公大限(779年)前。再觀其生平行事,顯著特點是低調謹慎,與祖父之張揚恰成兩極,說明幼時受家事崩堕烙印極深!綜合各方面資訊,我推斷埴約生在777年,上下誤差不超過一年。帶入驗證,埴比祖父小60歲,比父小22歲,中進士時約27歲,大中元年847年後退休亦符合唐朝一般為70歲緻仕規定。基本上符合邏輯。

倘如以上推斷正确,埴公卒年當在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大中時期是大唐最後一個迴光返照時期,宣宗李忱有小太宗之稱,社會雖談不上升平,然至少還穩定;百姓遠談不上富足,但起碼不流離。社會安定,沒有動亂,也就沒有避難而居江右之現實及理由。試析如下:

1、黎幹是黎氏公認的京兆堂始祖,埴是京兆堂重要的承前啟後人,一生經曆并侍奉唐朝九代八帝,在父煟經營基礎上,俾京兆郡望在東都洛陽複興光大。父子接力在寸土寸金的邙山購建家族墓園,把祖父母墓宅從戎州(宜賓)遷徙并受贈太子少保、壽春郡開國公(二品)入土為安。二伯遺骨自湖州歸葬,七叔靈柩從荊楚遷入,加上大伯父子,自家父母等,祖茔已安葬十數人。洛陽是繼戎州後建成的家族第二家園(長安自幹公殁後,米珠薪貴,居大不易)。如不是非常情況,埴不會棄祖宗、父母之靈而遠蹈他鄉的!況身為朝廷三品命官,家在東都,生榮死隆,大限之時,朝廷要派專官撥專款,按大唐禮制規格,建墓園,樹牌坊,立石相生,四品以下官員祭拜,風風光光下葬的。

2、埴退休時已過七十,古稀年紀已不允再折騰。據埴行實,從未在江西供職,此地遠在千裡之外,彼時交通十分不便,除非中原大難不會遠辟異地。大難是在30年後880年不期而至,該年黃巢大軍攻陷洛陽長安,兩京淪陷,天街踏盡公卿骨。尤其是官宦之家,不跑皆死。此際埴公已百歲仙去,兒輩七八十歲多已作古,應該是孫子、曾孫輩,數十上百人,分成若幹支,分别往南、東西南等地逃難。為亂離後相逢不相識,各支攜帶幹、煟、埴三祖圖作今後認祖歸宗依據。這場從唐末黃巢始、到五代十國直至960年宋朝建國止亂世,持續近百年,埴支及在北方的九子後代往南逃難,大部分終其一生回不了中原,隻能在當地安家立業,繁衍生息。百年戰亂促成了各地各支京兆堂(包括但不限于幹公支)後裔在南方的聚合。大膽推測,今之江西福建,兩湖兩廣,雲貴川,台港澳,東南亞(越南京兆堂除外)及海外各地,凡祠堂、家譜記錄或口耳相傳為京兆堂的,大機率應是京兆堂後裔。由于戰亂曠日持久,生靈塗炭,史料盡毀,造成家族家譜嚴重的斷代現象,如江西遞步從黎埴到昌世就斷了七八代。目下京兆堂支一些家譜亂象橫生,除了知識及意識結構差距外,主要是社會動亂導緻資料缺失、族譜斷代的緣故。

3、似非多餘的話:千年遞步是埴公嫡裔及京兆文化古村,是我支北宋以來的祖地!本文探微誠恐傷及祖地宗親,容我解釋一二:南宋立言、立武祖首創鹹淳譜時(1272年),因斷代(約190年)隻能從北宋昌世祖起譜。但立言首序記載隻有常侍壇,沒有黎埴墓:一是埴墓如确在遞步,七二首譜記載就不會是木旁植隻能是土旁埴;二是“從常侍壇向西百步許有黎埴墓”那句話是後人加上去的!有憑為據,我親眼看到較早譜上的立言序就沒有這一句。

埴墓不在遞步,必在洛陽,原因簡單,此地沒有石相生!因幹、埴兩祖都是三品,按唐禮制,無例外享有皇家贈送的四組石相生,這個東西在那個年代,除表示尊崇和級别外,不能吃也不能用;故幾千年古墓皆十室九空,此物卻立在地表上猶存。請遞步宗親放心,外地人考古是考不走老祖宗的!比如幹公墓志在洛陽出土,并不影響生他養他的宜賓風水、形象;相信終有一日,黎氏京兆大祠堂将在宜賓傲嬌矗立!埴墓到底在哪?事久也會自然明。但為何同在邙山,幹、燧、燭墓志早已出土,煟、埴墓室卻未發現?據洛陽考古發現,前三人墓地在同一區,煟、埴墓址可能在另一區。正如燭公身後要與乃父相依相伴一樣,埴公與父考亦必生死不離不棄。千古艱難惟一孝!有此孝道傳承在,我黎氏氏族方能曆經數千年不滅不衰,生生不息,昂然屹立于中華民族之林。

黎氏京兆堂後裔黎勝奇

2020夏于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