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比如“楚漢争霸”中劉邦獲勝,建立大漢王朝;項羽慘敗,自刎于江邊。近現代的共産黨與國民黨相争了半個世紀之久,蔣介石帶領的國民黨最終敗于順應民心的共産黨,這也是大勢所趨。

戰敗之後,蔣介石帶領國民黨軍隊戰敗而逃,蔣介石優先考慮了四川、海南、台灣三個地方。最後綜合考慮之下,選擇了地理位置、經濟狀況以及政治現狀相對優越的台灣。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一、蔣介石及其事迹

說起蔣介石人們并不陌生,“國民黨”、“反共”這些詞都與他息息相關。蔣介石出生于富裕的家庭,青年時期曾去日本留學,也是以有機會加入了孫中山在日本舉辦的同盟會。

經過蔣介石自己在同盟會裡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同盟會的創立者孫中山先生的賞識。以至于後來孫中山籌辦“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之時,還把校長之位讓給了蔣介石。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孫中山眼裡的蔣介石是一個有勇有謀,能沉心做大事的人。孫中山在世的時候,蔣介石的确是這樣一個有傑出才幹的人。後來孫中山先生不幸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去世,第一次國共合作就是國民黨與共産黨聯合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争。

孫中山去世之後就将北伐戰争的重任落到了蔣介石身上。可以說在北伐戰争初期,蔣介石盡心盡力,與共産黨合作打敗了直系軍閥,占領了大半個中國。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但是後期的蔣介石與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的煽動下,發動了大肆屠殺共産黨人的“七一五”、“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不僅大量無辜的共産黨人為此犧牲,還直接導緻了北伐戰争的失敗。

從北伐戰争之後,蔣介石就開始帶領國民黨進行“反共政策”。對共産黨實行圍剿政策,最後中國紅軍為了儲存主力,不惜進行了兩萬五千裡的長征。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更過分的是,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對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置之不理,轉而對自己的同胞窮追不舍。這一系列舉動讓中國人民寒心,更讓中國共産黨對于中國的未來充滿深深地擔憂。

外敵入侵,目前最主要的就是保住國家之根本。是以中國共産黨方面想要聯合國民黨進行抗日,但蔣介石是一個很固執的人,他仇視共産黨,心裡必然是不情願與共産黨合作的,這才逼得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了“聯共抗日”的方針。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這也就開啟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對日本的反侵略作戰一般分為國民黨前期正面戰場的抗戰與共産黨後期敵後戰場的抗戰兩個部分。當然在此過程中,兩黨也是互相配合、各司其職。

國民黨前期正面戰場抗戰的過程中,他與共産黨緊密配合,在淞滬會戰、台兒莊會戰、武漢會戰、平型關會戰中都英勇抵抗。雖然結果不盡如意,但是都沉重的打擊了日軍方面,尤其是在日軍的作戰熱情方面。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隻不過國民黨的這股作戰勁持續的時間不長,在抗戰後期,國民黨方面出現了消極抵抗的現象。但共産黨卻不計前嫌,憑借着敵後的遊擊戰争,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比如人們所熟知的彭德懷元帥上司的百團大戰。

最後也正是因為共産黨的堅持不懈的抵抗以及英勇的作戰才使得中國抗日戰争迎來了勝利。不過這其中也不能完全否定蔣介石所帶領的國民黨的作用,“過大于功”也許就是蔣介石最好的描述了。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二、戰敗而逃

1946年9月抗日戰争勝利後,中國清除了外來侵略者,即将面對的問題是國内的建立問題。國民黨方面主張實行一黨獨裁,共産黨主張和平民主。

于是蔣介石借這個問題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醉翁之意不在酒”,蔣介石想讓人民看到自己為了建國是做出過努力的,借此推脫内戰的責任,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的軍隊準備時間,更好的發動内戰。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談判之意毛澤東自然是清楚的,但是他又不得不去。經過這次談判,國共雙方決定和平建國,還簽訂了相應的協定。可惜的是,蔣介石并不認同,後來撕毀了協定,内戰爆發。

國共雙方經曆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來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這标志着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22年統治徹底結束。國民黨垮台之後,蔣介石為了儲存實力帶領着殘餘的國民黨人,倉皇而逃。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三、選擇台灣

那蔣介石逃到了哪裡呢?中國寶島台灣。其實當時蔣介石有三個備選目的地:海南、四川與台灣。那為什麼在這三個目的地重最後選擇了台灣呢?

排除海南主要是因為它的經濟因素。海南位于中國最南端,20世紀四十年代的海南可還沒經曆改革開放,經濟不比現在發達,蔣介石背後的蔣氏家族當時在軍閥混戰時期可以說是位于四大家族之首,蔣介石的生活自然是錦衣玉食了,肯定不會去一個經濟落後的地方。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排除四川主要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四川被譽為“天府之國”,經濟方面自然是沒問題的;但是因為它是盆地,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又成為了兵家必争之地。蔣介石所剩兵力不足,如果共産黨發動進攻,即使地勢有優勢,也是防守不住的。

最後選擇台灣肯定是它具備經濟與地理的雙重優勢。台灣四面臨海,共産黨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很難打進來的,而且台灣距離美國、日本等國家近,有什麼意外可以直接出逃。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還有就是台灣的曆史因素,它曾被資本主義國家占領過,經濟比當時的内陸要發達很多。加上蔣介石是親日親美派,在台灣就會安全一點。綜合考慮之下,蔣介石選擇台灣,作為自己安享晚年的地方。

總結

蔣介石一直都是曆史上備受争議的人物,從他對中國共産黨以及整個中國所做的事迹來看,蔣介石确實是過大于功。後來還因想實行一黨獨裁而發動内戰,戰敗之後卻倉皇出逃。

國民黨戰敗,蔣介石本有三個地方選,為何最後選擇了台灣?

標明出逃的目的地時,他綜合經濟、政治、地理位置等因素考慮,放棄了易守難攻的四川與經濟欠缺的海南,選擇了台灣,這也是他唯一的退路。可就是因為他的這個選擇,至今台灣方面仍有不法分子,不過相信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祖國統一大業必将完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