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碧海藍天,山東擦亮海洋生态“名片”

作者:魯網

渤海灣畔,黃河入海口秋意正濃。在黃河尾闾的東營新彙海灘上,兩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勺嘴鹬晃着嬌小美麗的身體悠然散步。這一幕很幸運地被攝影愛好者孫傑定格在影像中。

勺嘴鹬是極度瀕危物種,全球僅存不到200對。“鳥友”們說,是黃河三角洲的好生态引來了各種珍稀鳥類的眷顧,成為鳥兒們的“國際機場”。如今,黃河入海口這片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态系統,已成為東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國丹頂鶴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3000多公裡綿長海岸線,16萬平方公裡海洋國土,這是山東半島引以為傲的戰略資源。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态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這是總書記交給山東的重大政治任務,标注了山東海洋強省建設的目标定位,為山東建設海洋強省指明了方向。

海洋生态環境保護,是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山東以總書記重要訓示要求為指引,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1.5%,海洋生态修複成果凸顯,海洋生物多樣性逐漸恢複,海洋生态環境品質顯著改善,碧海藍天的美景進一步擦亮山東海洋生态“名片”。

陸海統籌協同共治——

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1.5%

鳥瞰萊州灣,沿岸坐落着一排排整齊的區域養殖園。這是萊州明波水産有限公司開發的占地300畝、确權海域22萬畝的大型生态圍欄“藍鑽一号”“藍鑽二号”。

養殖成活率達90%以上,養殖單産超過50千克/立方米,但這還不是企業負責人翟介明最驕傲的地方:“我們實作了養殖尾水的高效處理、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區域用水全循環,經過處理後重新流回培育池内的水體細菌含量低于自然海水中的細菌含量,适宜海水魚的生長。”

山東堅持以海定陸、以陸保海、陸海統籌治理海洋生态,從源頭上嚴控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2019年,山東組織完成了渤海、黃海區域入海排污口排查。翟介明口中的工廠化循環水處理工藝,解決的正是養殖尾水排海造成污染的問題。

以全面打赢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為抓手,山東陸海統籌,将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範圍延伸至入海河流全流域,除沿海7市外,将濟南、淄博、德州、聊城等4個内陸城市納入渤海攻堅戰作戰範圍,形成陸海統籌、全海域、全流域綜合治理格局。

黃河入海的最後一站東營,是典型的平原城市,水體流動性差,自淨能力弱,水質改善提升難度大。為改善提升全域水環境品質,東營去年出台了全市重點河流水質通報督辦制度,對不達标單月出現1次的地區進行預警,連續2周或月内出現2次的進行約談,連續3周出現的由市政府分管上司和市紀委進行約談,月内不達标的則由市政府主要上司進行約談。去年年底水環境品質排名全國“後30位”的東營,今年1-8月水環境品質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全國第7位。

目前,山東已全面摸清了入海排污口的水質、水量,建立了“污染機關—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納水體”的排污路徑,正全力推進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我們每月印發《山東省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進展》,建立‘紅旗’‘蝸牛’榜,以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山東省生态環境廳海洋生态環境處處長劉培學告訴記者。

山東将海洋環保重要名額納入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全面實行灣長制,全省共明确省市縣鄉四級灣長379名,聘任村級灣管員710名,設定公示牌244個,省級及沿海7市全部啟動或完成灣長制資訊系統建設,管灣護灣水準不斷提升。

“通過強化陸海統籌、精準施策、科學管理,各區域關聯、多部門協同,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圓滿收官,灣長制工作機制深入落實,海洋生态環境治理合力空前增強,海洋生态環境品質顯著改善。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1.5%,其中渤海海域達78.3%,均超額完成均超過88%和75%的目标值。”山東省生态環境廳廳長宋繼寶介紹。

全力推進海岸帶修複——

白江豚、鲸魚等海洋生物頻繁出現

誰說鹽堿地長不出綠洲來?

驅車行駛在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防潮壩上,壩外海水碧波蕩漾,壩内排排柽柳郁郁蔥蔥。這片7公裡長300米寬的柽柳林,如同綠色的飄帶鑲嵌在藍色的海邊上,改變了人們對鹽堿荒灘的印象。

渤海沿岸的濰坊市濱海地區強鹽漬化面積達381平方公裡,生态環境脆弱,綠化成本較高,鹽堿地綜合利用難度大。難也得找路子!2017年10月,濰坊市國家“南紅北柳”生态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開始施工,種植山東省林科院自主研究的“魯柽1号”。如今,最早一批種植的柽柳平均樹高達3米,最高的一株已長至5米。

近年來,山東不斷加大海洋生态修複工作力度,堅持保護與生态整治并舉,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科學修複。實施渤海攻堅海洋生态修複項目,累計整治修複濱海濕地4676公頃、岸線63公裡,超額完成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确定的3800公頃濱海濕地修複目标和22公裡的岸線岸灘整治目标。近岸海洋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區域内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持續提高,逐漸建立起海洋生态修複的長效機制。

海岸生态好了,闊别許久的老朋友回來了,聞名而來的新朋友到訪了——

日照退港還灘,不僅恢複了1882米的生态岸線,形成了以“龍山咀”為龍頭、以“海龍灣”為龍尾的綿延10公裡優質砂質岸線,新增沙灘面積46萬平方米,周圍海域水質也提升到國家海水二類标準。如今鳥瞰日照石臼區域海域,翻滾的海浪上,成群的海鷗鳥鳴啁啾,大海龜、江豚、白海豚等多年不見的海洋保護動物重新回歸,海洋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提升顯著。

長島實施“退養還礁”,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新布滿海岸,白江豚、鲸魚等海洋生物頻繁出現,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魚類資源不同程度恢複,東方白鹳、黃嘴白鹭、蒼鷹等遷徙鳥類數量明顯多于往年,北海獅、黑天鵝、海龜等物種首次出現。

東營“退養還濕”40多萬畝,濱海濕地“紅地毯”景觀重制,黃河三角洲區域濱海濕地生态系統功能不斷提升。目前,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野生動物有1630種,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每年有600餘萬隻鳥類在這裡繁殖、越冬和遷徙。

從全省看,随着生态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其中海洋物種多樣性包括浮遊植物125種、浮遊動物105種、底栖動物199種、潮間帶生物60種,魚類108種,甲殼類47種,頭足類8種,爬行類6種,鳥類66種,哺乳類14種。

生态優勢化為發展優勢——

“藍碳”正在變成“真金白銀”

日照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内的陽光海岸綠道,猶如一條“綠絲帶”融于山水之中,28公裡陽光海岸綠道和33.8公裡的山海風情綠道,将日照東部海濱旅遊資源和北部山嶽旅遊資源“山海關聯”“串景成鍊”,串出了一個陽光海岸精品旅遊産業叢集。“國慶期間,我們度假區接待遊客達到97.5萬人次,超過疫情前同期水準,最高一天遊客超過20萬人次。”山海天旅遊度假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于冰告訴記者。

濰坊濱海地區的柽柳林裡,山東柽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林下套種了“沙漠人參”肉苁蓉。肉苁蓉與柽柳共生共長,畝均産量1200斤,鮮品畝産值可達1.2萬餘元,深加工後畝産值可達5萬元以上。“每年的四月初到六月末是肉苁蓉的采收期,在這期間每天用工至少200人,随着種植規模擴大,用勞工數還在持續增加。”柽霖生态總經理鄭愛民介紹,越來越多的當地老百姓參與到肉苁蓉的播種、管理和采收等環節中,單個勞動力年可增收1萬元以上。

從陸地到海洋,山東正在把生态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從更長遠的次元上度量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000多公裡的蔚藍海岸正煥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從政策層面看,《山東省海洋環境品質生态補償辦法》印發,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補償機制。“将海域水質補償(賠償)、入海污染物控制賠償等納入生态補償範疇,按照‘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得到補償’的原則,将海洋環境治理成效與經濟利益挂鈎。截至目前,共測算下達各相關市海洋環境品質生态補償資金10347萬元,有效推動了各市海洋生态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落實。”山東省生态環境廳副廳長崔鳳友介紹。

從市場回報看,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标下,看不見、摸不着的“藍碳”正在變成“真金白銀”。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海帶、龍須菜等藻類貝類養殖為主,建有10萬畝海帶、裙帶養殖海區在内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年固碳量約42.5萬噸。8月10日,榮成農商銀行向其發放了2000萬元的“海洋碳彙貸”。這筆貸款正是銀行根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當日碳排放交易價格進行計算質押而來的。

位于威海南海新區的海洋生态保護修複(藍碳)實驗基地裡,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的工程師們每天都在研究堿蓬、柽柳、鹽角草等十幾種植物的長勢。“這裡的每一株植物都承載着‘藍碳’的大使命。我們的工作就是研究耐鹽堿性強、固碳能力強的植物的生長習性,讓它們在海邊鹽堿濕地裡成活,變成能社會推廣的藍碳産業,助力碳中和。”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院長趙明波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山東積極擁抱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積極培育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态環境。水清灘淨、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一幅美麗動人的海洋畫卷徐徐展開。

來源: 大衆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