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電影系列來說,要獲得市場成功甚至觀衆的認可,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案是定位。
童鞋可能想知道,而不是品質?你再次準确定位,但如果投籃品質不夠好,不是同樣的失敗嗎?
事實上,準确的定位會影響薄膜的方向和最終産品的品質。

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以熟悉的漫威宇宙為例,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娛樂系列,如果其中一部電影不得不遵循像《黑暗騎士》那樣的深度線,會有什麼後果?
答案是機率很大,因為深度路線從來都不是漫威宇宙的強項,而《黑暗騎士》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出的。
相反,如果你繼續跟随漫威宇宙的定位進入娛樂圈,那大機率就是成功,再多的成功也絕對能達到及格線(娛樂電影的通過線)。
當然,一個系列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不容易,有很多人從磕磕絆絆的境地找到自己的路。
這次講的"CD光牒間諜2",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雖然電影系列《碟中間諜》是一部特勤局電影,但其标志性的視角卻是各種驚心動魄的動作片。
這也是它與另一部傳統間諜電影《007》差別的一個因素,因為《碟中間諜》和《007》本身其實有很多共同點。
比如主角都是英俊的特工,癡迷于千百萬人。
周圍不乏漂亮的豪華車。
基本上是一個不同的女主角(《碟中間諜》不算第六部穩定女主角的電影)
主角具有很高的魅力,即使被敵人俘虜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淪為瓦礫。
最後,這一切都拯救了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碟中間諜"要走出自己的路,一定有"007"什麼都沒有。
而阿通戈"成龍式"拼命帶來的驚心動魄的動作,是最大的賣點之一。
吳宇森的《碟中間諜2》是該系列評價最低的,原因在于定位錯誤,影片完全被拍成了《007》的"增強版"。
系列中的标志性驚險刺激?是的,這是Atongo攀登的開始。
然而,整部電影基本上就是這樣幾分鐘驚心動魄的片段,而且完全令人眼花缭亂,推動故事發展的情節或什麼,沒有一點關系。
接下來是完整的007模式。
讓我們從一些"商業部分"開始。
例如,在007中會有這樣的"商業鏡頭",通常是專門針對主要州的女性的。
CD光牒 2 中有相似之處。
商業片有這些鏡頭都是正常的,但大部分情況都很短暫,是以不會有太刻意的感覺,也就是《碟片間諜》系列本身,第五部,有這樣的鏡頭,但前後大約1秒。
007和"CD光牒2"裡面,是一個長鏡頭,持續時間不短。
而這些鏡頭的作用肯定不是多說,說實話是相當悲傷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動作叫特工片,不要把重點放在劇本和動作場面上,而是要參與這些戲來看重點。
而人性方面則更加災難性。
007的主角詹姆斯·邦德,像美女一樣,看到美女走向撕裂。
Disc 2中的主角伊森·亨特(Ethan Hunt)将這個女人視為小偷,并不在乎,但也逃跑了。
這種劇情,顯然是"演帥銜接",雖然阿通哥不用玩的價值也非常帥氣,但如果放到現在,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偶像劇情節,帥妹,如果這不是阿通哥而是老演員,也可以加上"油膩"字。
甚至,為了讓Atongo變得英俊,電影中使用了過多的慢鏡頭,Atongo是掏出槍,頭發什麼的給一個慢動作特寫,賽車時慢動作,汽車爆炸也慢動作,甚至在玩BOSS或慢動作時也是如此。
拯救世界是一項額外的任務,故事劇本并不重要,拍攝方法的重點不是電影本身,重點是看主角如何演帥,打敗壞人擁抱美才是重點。
把焦點放在這些事情上,也不要指望劇本能有多完美,《碟2》那個故事本身就挺籠統的,而且為了讓主角演得英俊,影片中還有各種無視邏輯,那主角光環007開着也都亮眼了。
對面的幾十名槍手無論如何都不能傷到一根頭發,相反,Atongo對面的槍一定有幾把才能完成。
公路賽車,Atongo一輛機車簡直就是神殺佛殺佛,即以每小時200英裡的速度那槍法是自己目标的效果。
對面是出來的人越多也是危及生命的商品,有點危機感感覺感覺不到。
最後的BOSS戰完成回合制,Atongo一拳,BOSS下,再上,一拳,Atongo下,然後Atogo上,再拳,BOSS再下,是以循環。
到後面是充血量的阿通戈還不夠,突然想起了那個悲慘的女人,小宇宙爆發了,拿起槍打倒了BOSS。
這部電影是在時代進入新世紀的時候拍攝的,就連這種老式的設計,也是一種恥辱。
還有很多其他的鏡頭,細節都很誇張,這裡的數量數不出。
《007》系列原本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大人物"電影,《間諜2》不僅模仿了别人的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在幾倍的強度上表現出來。
如果詹姆斯·邦德的主角光環強度為100,那麼在Disc 2中至少有500或更多。
過分強調主角的光環的後果是,這部電影被嚴重歪曲了,雖然電影肯定有藝術誇張的元素,但你不能為了讓主角英俊而把所有的實體定律或邏輯常識都抛在腦後。
觀衆看了這部作品,感覺就像是在看《007》,但跟《007》不一樣,畢竟太誇張了。
至于"CD光牒中的間諜"?如果你不看标題,這件作品與那個系列有一點關系嗎?
而且這部電影的表現不是很好,借助前作和《阿通戈》的吸引力,雖然票房還可以,但無論是觀衆還是影評人的評分都很低,都失敗了。
試想一下,如果《碟2》依然超前定位,以刺激動作場面為賣點,而按照平時代理電影的方向去拍攝,肯定不會成功,但整體品質比現在的《碟2》優異是大機率的事情。
當然,幸運的是,制片人意識到了這個錯誤,并且從第三部開始就一直走在正确的軌道上,而這個系列現在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