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部電影的品質往往是用票房水準來衡量的。
"票房決定論"導緻很多電影隻是順應潮流和營銷,卻拍了大量的爛片。
像《大西行大皇宮》、《妖精2》、《澳門風雲》《小時代》上映時,滿是錢,但最終卻失去了心。
在小豬看來,一部電影好壞,不是票房有多高,而是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電影史上有10部電影,上映時票房慘敗,但現在被觀衆視為經典。
這十部電影的票房失敗,也是電影史上十大不可磨滅的"悲劇",十大導演中有的甚至為此郁悶不已。
—10—
"罵人"
2007 年豆瓣 7.5

《Pitch》是陳可欣繼《北上》之後的第二部電影,也是陳可欣的第一部導演古裝劇。
該片改編自晚清四個奇特案例之一,講述了三兄弟從生死到殺後争鬥的故事。
2007年,古董大片的熱潮一直沒有消散,陳可欣也準許了這個機會,希望利用這樣大規模的制作來建立自己的金色招牌。
在演員中,陳可欣找李連傑、劉德華、金成武三股"頂流"飾演三兄弟,李連傑的電影單獨付了高達1億,還是友誼價,更别說是所有主演在一起。
此外,影片從場景布局到服裝配飾都是重金建築,戰争劇則強調現實拍攝和"人海戰術"的使用,拍攝出一種宏偉的史詩感。
特别是影片的《蜀城之戰》,為了拍攝短短的十分鐘,整個劇組花了二十多天的時間,甚至每個小組的拍攝地點都經過精心安排,最終呈現出一個足以進入戰争史的經典段落。
導演拍得很辛苦,演員也演得很辛苦,其中一位主力演員李連傑就是憑借這部電影第一次獲得電影皇帝金獎。
但上映後影片不僅評價不高,票房表現也不強,2.02億票房與3億投資相比無疑是巨大的虧損。
現在再看一遍,《選角》絕對是一部傑作,《選角》的故事不再是單純的黑白分明,不僅關乎兄弟情誼,更關乎人性的複雜性和政治陰謀。
尤其是在當下古片《泛濫》的背景下,能夠講述故事和深刻的平衡,是非常難得的。
—9—
低語者
2002 年豆瓣 7.6
1993年,吳玉森到好萊塢發展,先後執導了《斷箭》、《變臉》等電影,也讓他逐漸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
尤其是2000年執導的《間諜2》,以5.46億票房拿下世界票房冠軍,使吳玉森成為好萊塢頂級導演之一。
但正處于職業生涯巅峰的吳宇森憑借這部熱門電影在好萊塢扭轉了自己的命運。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戰争電影,其中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飾演的軍官安德斯(Anders)的任務是保護印度翻譯亞茲(Yaz),而他還有另一項任務:一旦口譯員被俘虜,他必須被殺,以防密碼洩露。
第一次拍攝戰争片時,吳玉森大膽地将警匪片的手法融入其中,用良好的暴力審美風格展現了戰争的兇猛,安德斯和亞茲的兄弟情誼也非常動人。
從陣容上看,有奧斯卡獲獎影片尼古拉斯·凱奇坐在城裡,再加上吳玉森之前的作品已經口碑和票房雙赢,是以米高梅的制作非常強勢,給電影預算。
制片人耗資超過1.2億美元,不僅從二戰中借用了大量美國坦克裝備,還租了一個4000多平方米的私人牧場來拍攝戰争劇。
但這部電影的上映令人震驚:在北美,這部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剛剛超過7000萬美元,沒有花費米高梅,股價暴跌,該公司的高層辭職。
吳玉森從此走下坡路,随後導演的科幻電影《記憶裂縫》票房表現隻是溫和,完全宣告了吳玉森在好萊塢的發展的終結。
但多年後,這部電影因其品質而重新獲得了大衆的認可,并在世界大戰電影序列中占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8—
"埃及之後"
1963 年豆瓣 7.8
1960年代的好萊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當時,電影業正受到電視行業的重創,很多人更喜歡躺在沙發上舒适地看電視,電影不再是人們享受休閑的必需品。
為了挽救大量觀衆的流失,好萊塢的大佬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花樣,比如花大錢拍各種史詩作品,用大場面、大明星吸引觀衆回到電影院。
1963年由福克斯出品的約瑟夫·F·L·曼凱維奇(Joseph F. L. Mankiewicz)的《埃及之後》(After Egypt)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這部電影也因其巨大的投資而被稱為福克斯的"傾銷"。
當時好萊塢的頂級制作大多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但《埃及之後》花費了整整4400萬美元,或直到今天大約4億美元。
天文數字的成本是最終的視覺沖擊:電影的場景,如宏偉的羅馬城市和埃及宮殿,都是用巨額資金建造的。
飾演埃及亮麗女王的好萊塢女演員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電影中換了65套服裝,其中一套由24克拉的金色面料制成,售價近20萬美元。
原本本有望打造當年史詩電影的榮耀",但并不希望這部電影上映後隻有2000多萬美元,一度讓福克斯瀕臨破産。
《埃及之後》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它不僅帶來視覺沉浸,更讓人對埃及之後的傳奇女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月光傳》、《陳瑜傳》等宮廷"大姑娘劇",其實就是《燕後埃及》的抄本。
—7—
黑金
1997 年 豆瓣 7.8
《黑金》投資高達6,000萬港元,是香港警匪片的大制作。
這部電影的導演兼編劇,被譽為香港影視圈"熊某一代"的馬當雄、馬東傑兄弟,他們勸說永盛娛樂投資他們,并找到了劉德華、梁家輝主演,可以看出兄弟倆對這部電影非常自信。
但該片自上映以來隻獲得了超過1000萬港元的票房,因為對台灣當地政治事件的影射,台灣作為"禁片",也損失了不少票房。
平心而論,影片的票房與品質不成比例,它大膽地揭露了台灣的一些政治醜聞,該片在台灣的幫派争鬥、計程車暴動、權力交易等都被追蹤了。
此外,梁家輝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也是一個亮點,他飾演的周王朝首先将黑幫的霸淩和無情,以及那精明而冷靜的三分塑造成木頭,在黑幫電影中飾演了一個經典角色。
特别是"誰贊成,誰反對"這句話,在螢幕上,人們感受到了強烈的威懾力。
當然,這部電影票房慘敗也與本季的選擇有關,剛剛火遍天下《泰坦尼克号》,無異于飛蛾之火。
《黑金》票房慘敗,導演熊美東一瞬間的挫敗感,退出電影業到大陸做生意,取得了不小的榮耀。
—6—
荊靜 王婷婷
1998 年豆瓣 8.1
很多人都知道,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局時代",其實早在1998年,陳凱歌就已經嘗試過這部古董大片了。
對于陳凱歌來說,《景景王》是他最雄心勃勃的作品,拍攝完《貝基王》後他一直在籌備中,直到1998年正式上映。
這部電影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商業大片:陳凱歌不僅重建了秦宮,還找到了鞏俐、張鳳儀、李學劍、王志文等明星出演。
但影片上映後,觀衆沒買賬,票房損失超過1000萬,影片一度被雪藏起來。
當時,關于這部電影最大的争議是陳凱歌在随意"編造"和僞造曆史。
但現在,陳凱歌并不是基于毫無根據的改編,而是基于"人性"的觀點,來呈現曆史上最著名的"暗殺"。
比如李學謙飾演秦王,人們知道他的偉大,他的殘暴,但作為"人"的一面卻是無法為人所知的。
而《荊景靜秦王》其實是在挖掘這些曆史人物的真實人性,讓觀衆看到曆史背後的諸多可能性。
直到今天,這部電影都獲得了公平的評價,不斷上升的收視率是最好的證明。
—5—
銀翼殺手
1982 年豆瓣 8.5
《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是好萊塢導演,與斯皮爾伯格和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一起。
1979年,他執導了科幻電影《異形》,這部電影非常成功,以至于他有機會執導這部根據菲利普·迪克(Philip Dick)的科幻小說改編的商業大片。
這部電影以幾十年後的"近未來"為背景,講述了銀翼殺手瑞克的故事,他被指令追捕一個與人類幾乎相同的"複制者",并在此過程中遇到了複制者瑞秋并與之有染。
特效方面,影片延續了"外星人"的精細質感,無論是泰勒的金字塔式玻璃建築,還是飛機通過巨大的廣告牌,都充滿了科技氣息。
這部電影最終花費了近3000萬美元制作,但它在上映後隻有3000萬的總部,許多人認為它是一部糟糕的電影。
但随着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賽博朋克等術語的火爆,《銀翼殺手》被重新評估。
影片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想象,對人生思維的仿生追求,讓整部電影不再是平庸的商業片,而是一部反烏托邦的科幻寓言。
這其實就是一些以《銀翼殺手》為代表的商業片的無奈:讓故事深邃,就意味着要付出票房的代價。
—4—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役
2016 年豆瓣 8.3
2016年,李安用120幀、4K加3D技術拍攝了一部反戰故事,但它卻成為李安票房最差的《滑鐵盧》。
事實上,在此之前,李安憑借《少年奇幻漂流》證明了3D技術的視覺魅力,科技與故事的完美結合也給李安帶來了很高的聲譽。
但當李安用更先進的技術來制作一個平淡的現實故事時,科技的噱頭顯然比故事更大。
特别是電影受制于120幀的技術要求,導緻電影不僅票價昂貴,而且滿足這一要求的電影院并不多,是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影的票房。
該片北美上映後,票房隻有可憐的100萬美元,或者說中國觀衆給了李安一張臉,1.5億元人民币占全球票房的95%,但超過4000萬美元的虧損也令人震驚。
盡管票房不佳,但該片仍以8.3的高分。
其實,撇開技術不談,影片對戰争的反思,對人性異化的思考,以及李安對人細膩心理的一貫描述,也證明了這其實是一部超标的好電影。
—3—
"派對與不同"
1916 豆瓣 8.7
1916年上映的《派對不一樣》是好萊塢的第一部史詩電影。
現在的電影早已被列入電影史經典行列,隻要是電影的曆史,就不能繞過"黨與不同"。
投資超過250萬美元,這個數字在今天似乎并不多,但100多年前,它肯定可以與泰坦尼克号的頂級作品相媲美。
這部電影的導演格裡菲斯是好萊塢大片的創作者,他的前任《一個國家的誕生》被視為好萊塢大片的起點。
是以在《派對與同一》中,格裡菲斯自信地認為他會花一大筆錢建造古巴城市比倫,然後開創性地交叉剪輯了四個不同的故事,最後這部電影上映了200多分鐘。
但影片上映後,不少觀衆并不了解影片的表演,再加上影片的時間過長,《一起狂歡》最終以慘淡的20萬美元票房收場。
這場失利不僅讓格裡菲斯失去了所有的家人,還給他留下了超過100萬美元的債務,讓格裡菲斯背負了餘生的債務。
格裡菲斯晚年過着凄涼的生活,在1948年死于腦出血之前,他在醫院的病床上度過了最後幾年。
《派對與不同》毀了格裡菲斯的導演生涯,卻留下了電影史上的一部偉大作品,其前瞻性的展示方式啟發了無數後來的電影。
—2—
《美國的過去》
1984 年豆瓣 9.2
和格裡菲斯一樣,意大利導演塞爾吉奧·萊昂内爾(Sergio Lionel)也毀了他的職業生涯。
當他到達好萊塢拍攝《美國的過去》時,萊昂内已經用西部片《飛镖三部曲》震驚了國際電影界,好萊塢也邀請萊昂内爾來美國。
其實早在1960年代,萊昂就想拍攝這部以黑幫為主題的《美國往事》,這一次在好萊塢足夠的财政支援下,利昂終于可以實作自己的願望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萊昂内爾從準備到電影上映,已經醞釀了十多年。
但電影拍完後,制片公司因為"時間太長"而任意剪掉。
原本229分鐘,可分為上下兩片,硬生硬被剪成139分鐘,整個故事支離破碎。
這部不完整版《美國往事》上映後,毫不奇怪地引來了差評,最終票房隻有532萬美元,相比之下,3000萬成本,損失近2500萬,按當時的匯率計算,相當于高達1.5億元。
你知道,那是1984年,當時世界上票房最高的電影是《捉鬼敢死隊》,與《美國的過去》相比,這部電影的票房收入為4.34億美元。
萊昂内爾被摧毀了,從那以後就沒有被拍攝過,幾年後,他隻剩下七部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
但多年後,完整版《美國的過去》在戛納電影節上映,赢得了一代電影大師的贊譽和安慰。
—1—
"大話西遊"
1995年豆瓣平均為9.1
"The Great Talk West Tour"的經典程度當然不需要Pigodor。
但當年電影上映時,幾乎是一個清晰的評價,被認為是"惡搞"的經典,尤其是在大陸,上映後票房隻有40萬,成為周星馳票房最差的作品。
《大話西遊》的失利,真的讓明星郁悶,他的彩星公司倒閉了,導演劉振偉也暫時退出了電影界,去了加拿大。
但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後現代主義思想的影響,《大話西遊》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一度成為大學生熱議的焦點。
很多人開始用後現代主義來解讀"大話西遊",一旦庸俗成為胡說八道的典型象征,周星馳也封印了神靈。
而極緻的寶藏和紫霞仙子沒有病痛的愛情,已經成為無數人哭泣的難得的經典愛情文字。
所有10部電影在上映時都收到了差評,因為票房不佳而被埋葬,但讓它們"翻開一頁"并将它們帶回觀衆身邊是件好事。
讓小豬松了一口氣的是,如今的觀衆不再盲目追随票房,一部電影的口碑已經成為觀衆判斷價值的重要名額。
當一部好電影不再僅僅以票房來衡量時,中國電影将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溫/皮皮電影編輯部:阿智
© 原創文章 版權:皮皮影業
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