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羅斯挖出一座地宮,墓主卻是中國名将:他被辜負了2000多年

“(李陵)北首争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将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司馬遷《史記》

李陵,一個2000多年來都充滿争議的人物,說起李陵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詞就是“背叛者”,因為他當年作為漢将,居然投降了匈奴,對比同時期甯可牧羊吃苦、也誓死不降匈奴的蘇武,李陵顯得非常沒有氣節,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誇贊李陵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太史公司馬遷。

如果李陵隻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可恥背叛者,司馬遷怎麼會把他當英雄誇,說他可比“古之名将”?還為他說話,導緻自己受牽連、挨了宮刑?

俄羅斯挖出一座地宮,墓主卻是中國名将:他被辜負了2000多年

随着近年來的研究,不少關于李陵投降匈奴的細節被發現,連李陵墓葬也在今天的俄羅斯境内“現身”,出土的文物颠覆了以往認知。據此,我們或許可以重新審視下李陵這個曆史人物,李陵未必是完全可恥的小人,一切還與漢武帝有關。

李陵是秦國名将李信之後,“飛将軍”李廣之孫,叔叔是被霍去病射殺的李敢,李家好像比較倒黴,當年李信被秦始皇派去打仗結果在楚将項燕手上大敗;李廣和匈奴打了一輩子交道卻終身沒有因戰功封侯,對比隔壁十七八歲就封侯的霍去病簡直太慘淡;李敢更是死在了霍去病的箭下。

而李陵本人35歲跟着外戚李廣利去打匈奴。李廣利作為統帥作戰能力堪憂,雖然殺了一萬多匈奴,自己這邊也死了近兩萬人,這“勝利”要多慘就有多慘,但因為他姐姐是漢武帝最寵愛的李夫人,漢武帝不僅沒有因為這事治他的罪,反而在司馬遷為戰敗的李陵說情時懷疑他借李陵諷刺李廣利,于是将司馬遷下獄。

俄羅斯挖出一座地宮,墓主卻是中國名将:他被辜負了2000多年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李陵的戰敗究竟該誰負責任?司馬遷為什麼敢在滿朝文武都說李陵該死時,站出來為李陵申辯呢?

公元前99年,西漢最閃耀的将星衛青、霍去病都已隕落,那場漢朝匈奴的巅峰對決、讓匈奴遠遁的“漠北之戰”已過去20年,但漢朝和匈奴之間的較量依然沒有停止,經常互相扣留對方使節。這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3萬軍隊去攻擊匈奴右賢王,安排李陵負責後勤糧草。

但李陵主動提出可以率一支軍隊去蘭幹山以南牽制單于主力,漢武帝被他的勇氣打動,便答應了。這明顯是個錯誤決定,因為漢武帝派給李陵的兵才5000,還都是步兵,匈奴單于主力光騎兵就有3萬,李陵年輕時有在西北防禦匈奴的經驗,而且也能騎善射,但這不代表他厲害到可以以少勝多,退一步說就算他有那能力,為将也不應該把以少勝多當做日常戰略。

俄羅斯挖出一座地宮,墓主卻是中國名将:他被辜負了2000多年

事實上,李陵雖然能戰,但更适合作為沖鋒陷陣的偏将,而不是單獨率軍的主将。漢武帝或許是想到了李廣,或許是希望李陵再現當年霍去病式的輝煌戰績,居然随随便便就把李陵派去打一場注定讨不了好的仗。據《史記》記載,李陵在浚稽山(今蒙古國境内)遭遇單于主力被團團包圍,但李陵困境中拼死抵抗斬殺了近萬匈奴兵。

比起李廣利,李陵能在數倍于己的匈奴騎兵包圍下堅持好一段時間,甚至打得匈奴單于準備撤走,已經很了不起。但此時因為軍中出了個叛徒,将李陵軍中隻剩1600前鋒兵而且沒有後援的軍報賣出去,李陵陷入絕境,最後迫不得已下令分頭突圍,400多士兵逃回塞内,李陵卻被匈奴兵完全包圍,選擇了投降。

漢武帝得到消息後悖然大怒,他原本以為李陵應該戰死了,誰知卻是投降。朝中的百官揣摩到漢武帝意思,紛紛痛罵李陵,隻有司馬遷站出來說情,然後被下獄。之後不久,漢武帝漸漸明白李陵兵敗有不得已的苦衷,便派公孫敖去攻打匈奴順便接回李陵最好,但公孫敖不善戰,無功而返後為了逃避罪責便編了個謊:

“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

俄羅斯挖出一座地宮,墓主卻是中國名将:他被辜負了2000多年

公孫敖把自己水準不行,說成李陵教匈奴兵法對付漢軍,導緻無功。漢武帝相信了,于是誅殺李陵全家。而實際上在匈奴教練兵的,是另一個李姓都尉。這件事導緻李陵再也不敢、不願回漢朝,公元前74年,60歲的李陵在匈奴病逝。

其實從史料記載就能看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很複雜,他原本身在匈奴心在漢,但因為遭公孫敖的污蔑,失去了歸漢機會,到漢武帝病逝,漢昭帝繼位後,他已經老了,也不願再回漢朝陷入輿論風波。那李陵在匈奴那段時間是否記着漢朝呢?答案是肯定的,除了史書的描述外,上個世紀40年代,俄羅斯中西伯利亞的阿巴坎市東南方河灘出土的一座地宮也可證明。

俄羅斯挖出一座地宮,墓主卻是中國名将:他被辜負了2000多年

這座地宮因為當地人修農莊而被無意發現,墓葬中出土了漢朝的瓦當,從墓葬形制看也不是歐洲人、匈奴人的墓,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片瓦當上刻有“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結合當年《史記》對李陵在匈奴娶妻、當右校王負責管理堅昆地區(阿巴坎地區便包括在内)的描述,再對比眼前的墓葬,專家判斷這應當就是漢代名将李陵墓。

如果李陵對漢朝沒有絲毫的眷戀,何必在自己的墓中放置這些瓦當,又何必吩咐人将自己墓葬修成漢墓式樣?班固《漢書》記載,當年蘇武回漢,李陵送别,淚如雨下,唱道:

“徑萬裡兮度沙幕,為君将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衆滅兮名已聩。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将安歸!”

俄羅斯挖出一座地宮,墓主卻是中國名将:他被辜負了2000多年

司馬遷、班固都是漢朝最權威的史學家,他們沒有說李陵是無恥小人,而是在自己撰的史書中點明了李陵是“悲劇英雄”,他也曾被辜負的真相。這充分告訴我們,評價一個曆史人物時不能急着下結論,要多看多分析,才能撥開曆史的迷霧了解真實。

▲關注我,贈送高清中國和世界地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