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5歲老兵隐姓埋名60年,鄰居嘲笑不收複台灣,放話:有指令死也去

他是一名抗戰老兵,曾經參加八次戰鬥,獲得三次特等功,一次三等功,隐姓埋名當農民六十年。同村鄰居嘲笑他為何不收複台灣?95歲的他卻表示如果國防部下指令,就算死也要去解放台灣。

2019年,已經95歲的張良榮正在和同村老人一起唠嗑,衆人都對張良榮的往事感到好奇,據說張良榮曾經參加過抗日戰争,是抗戰老兵。

但張良榮卻對此事絕口不提,這樣的态度更加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曾經的光榮事迹,為什麼絕口不提呢?難道這是為了吹牛胡亂編的?

有幾個村裡老人沒問出任何有關戰争的事迹,忍不住出言諷刺張良榮,“你是老兵,你怎麼不去解放台灣?”

原本弓着背,耷拉着腦袋說話的張良榮頓時挺直了腰杆,聲音洪亮地告訴他們:

“如果國防部下指令,就算死也要去解放台灣。不要看我年紀大,我年紀大打槍比他們還打的好。”

95歲老兵隐姓埋名60年,鄰居嘲笑不收複台灣,放話:有指令死也去

張良榮

張良榮究竟有什麼樣的過往?為何對于這一切隻字不提呢?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1924年說起,張良榮出生于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丹山鎮,父母都是農民。也沒有刻意讓張良榮讀書,家庭貧困的張良榮從小就要跟着父母種田,好不容易長大之後,他就學着做一點小生意,直到1948年,生意做不下去,張良榮隻能去參軍,作為新賓蛋子的張良榮就到了劉伯承的麾下,所屬番号是晉冀魯豫野戰軍四縱十一旅。

入伍還不到半年,張良榮就趕上了淮海戰役,這也是張良榮心中最難打的戰役,1948年11月張良榮入伍才不到半年,便趕上了淮海戰役,到了部隊之後,經常成天成夜的打仗,在戰場上的每一天,張良榮都是拿命在拼搏,國民黨軍隊幾乎占盡了所有的優勢,天空中時刻有支援他們的飛機,地面上還有坦克在沖鋒,炮彈随時都有可能在身邊炸響,每當爆炸聲響起,都會有戰友犧牲在戰場上。

而張良榮接到的任務更為艱巨,上級指令他将地面上的坦克炸掉,一個人赤手空拳想要幹掉在地面上兼具殺傷力和防禦力的武器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是為了完成任務,張良榮還是走出相對安全的防禦工事。

在坦克的必經之路上埋上地雷,由于時間緊迫,張良榮甚至連工具都不齊全,隻能徒手挖坑埋雷,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做好這一切的張良榮再次躲進周圍的防禦工事,原想着能夠順利完成這次任務。但是當坦克路過雷區的時候,地雷的引線卻松了,等到張良榮千辛萬苦地将地雷引爆,敵軍的坦克早已轟隆隆遠去,這次地雷倒是爆炸了。

95歲老兵隐姓埋名60年,鄰居嘲笑不收複台灣,放話:有指令死也去

坦克

可是不但沒有炸掉敵軍的坦克,還讓敵人發現了躲在防禦工事裡的張良榮,敵人二話不說就向着張良榮開了一炮,張良榮見勢不妙,隻得掩藏在防禦工事之内,可是由于敵人炮火的威力太大,他還是被震暈了過去。

時間悄然流逝,張良榮直到天黑才醒了過來,看着周圍黑透了的天色,隻能深一腳淺一腳地向着部隊方向去尋找,他終于在天亮之前找到了部隊,遺憾的是他沒能完成交給他的任務,上級并沒有責怪他,反而稱贊他的勇敢,敢于自己一人去炸掉敵人的坦克,已經有了莫大的勇氣,聽到這,張良榮的内心又重新燃燒起了希望,這樣的誇獎比什麼都要更加振奮人心。

此後,在淮海戰役中,張良榮憑借着自己勇敢機敏的膽識屢立奇功,而在不斷炸坦克的過程中,也摸索出了屬于自己的一套經驗,因為表現突出,張良榮被提拔成了班長,大多數時候,張良榮的任務都是帶着戰士去炸坦克,甚至有一次他們一群人将敵軍的五輛坦克全都炸毀,看着原本的鐵疙瘩變成一坨坨廢鐵,張良榮無比的自豪,也正是因為炸坦克的奇功,在淮海戰役的表彰大會上,張良榮榮獲特等功。

除了這次特等功之外,張良榮的軍旅生涯中還有其他兩次特等功也尤為引人注目。

1949年3月23日,劉伯承起草了渡江教材後,将渡江戰役正式拉開了序幕。在渡江戰役中,張良榮的表現依舊可圈可點,這次他依舊是排頭兵,努力為後面的大部隊開路。

95歲老兵隐姓埋名60年,鄰居嘲笑不收複台灣,放話:有指令死也去

渡江戰役

由于國民黨空中火力太猛,他們隻能趁着半夜偷偷渡江,但是渡江的時候正是汛期,長江風急浪高,又有敵人虎視眈眈,是以張良榮帶着戰士出現在江面上時,立刻就被在高處監視的國民黨注意到,一梭子子彈打下來,張良榮的船就沉了,所幸後面還有戰友的船,他們幾個人才不至于淹死在長江,随着戰友上岸之後,張良榮和戰友們一起将之岸邊國民黨的防禦堡壘攻破,給後面大部隊渡江提供機會。

這次出色的表現,讓張良榮再次獲得了特等功勳章,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張良榮便跟随着部隊再次出現在西南剿匪的大山中,這次張良榮依舊獲得了特等功的勳章,有别于前兩次的勳章,這次的勳章看起來來得有點輕松,這是墾荒得來的勳章,單單是犁地就能獲得特等功勳章?

簡直是匪夷所思,但事實确實如此。

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剛剛宣布成立,但是西南方面還有潰逃的國民黨部隊,胡宗南将西南當做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為了消滅國民黨在西南方面的勢力,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部隊前往西南,西南地勢崎岖,民風彪悍,解放軍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斷糧,但是我黨一直秉持着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原則,在沒有糧食之後,便靠着一部分戰士開墾荒地和周圍群眾換糧,隻不過這次墾荒對于張良榮和戰士來說并不輕松,因為當年在西南荒地上,各國軍隊都在附近埋下了許多地雷和炸彈,這些地雷和炸彈的威力雖然不大,但是在開墾過程中如果遇到,那必定是傷亡,張良榮和戰士開墾荒地的時候,炮彈爆炸的聲音總是會時不時地響起,有些戰士在開墾之時,會被炸死或者殘疾,就是在這樣的心理高壓下,張良榮最終帶領戰士完成了開墾,成功為軍隊籌到了糧食,是以在西南戰役之後,張良榮也獲得了特等功勳章。

這三塊特等功勳章,囊括了張良榮的一生,也是對他保家衛國的贊譽。

這次戰争結束後,張良榮也因為傷病而選擇了退伍,退伍的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四川,在丹山鎮酒廠成為了一名勞工。

95歲老兵隐姓埋名60年,鄰居嘲笑不收複台灣,放話:有指令死也去

張良榮勳章

本來有着穩定工作的張良榮最終選擇了辭去這份工作,回到老君村做一名默默無聞的農民,将他從前的功績全都封存在一個小箱子裡,這個小箱子直到現在他都會随身攜帶,不讓子女們觸碰,而子女們也絲毫不知道他之前的功績,直到政府重新統計老兵,張良榮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從前嘲諷張良榮的村民也不再吭聲,張良榮為什麼要隐姓埋名呢?

一是生活無恙,不想麻煩國家。

二是戰友們都已經去世,在老人心中,這些功績也有他們一份。

正是因為這樣質樸的思想才讓老人深藏自己的功名六十年,不計得失地為國家付出,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位95歲高齡的老兵,直到現在也依然想着收複台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