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随後美國對日本宣戰,太平洋戰争爆發。

事實上,戰争爆發前,居住在美國夏威夷等地的日本僑民便已經開始秘密搜集關于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相關軍事機密,為日軍偷襲珍珠港做準備。

戰争爆發後,日本僑民此前的種種行為自然引起了美國人的極大憤慨,于是美國政府便将6萬多日本僑民強行遷往洛杉矶集中看管,且不準他們與外界有任何的聯系。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日本轟炸珍珠港

很顯然,美國此舉引來了日本的不滿,出于“以牙還牙”的報複心理,日本也着手準備建立一座用以關押美國、英國等同盟國人員的集中營,經過篩選,日本人最終選擇了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樂道院作為集中營的選址,并立即征集民工進行建造。

日本人之是以選擇濰縣樂道院為集中營,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濰縣靠近膠濟鐵路和煙台、青島等港口,交通比較發達。

二是,濰縣樂道院場地較大,設施比較完善,且這裡本身就有很多歐美人在此避難。

三是,濰縣位于日本淪陷區腹地,日軍對這裡的控制比較穩定,盟國不易滲透進來進行解救。

是以濰縣樂道院就成為了日本人建造集中營的絕佳選擇。

濰縣樂道院是美國傳教士狄樂伯及夫人于1883年來此傳教時所建,當時規模并不大,後來樂道院獲得較多的庚子賠款,于是得到了較大規模的擴充,曾一度占地200多畝,在當地非常的有名,也是以,樂道院成為日後西方人士的主要集聚區。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占領膠濟鐵路,當年年底,日軍占領膠東半島,于是青島、煙台、威海等地區的外國僑民便紛紛湧入樂道院避難。

因為當時的日本并沒有對美國宣戰,而美國對日本發動的戰争也基本出于中立态度。是以,對于濰縣樂道院的現狀予以維持,并沒有過多幹涉。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濰縣集中營的前身樂道院

然而,珍珠港事件打破了這一狀态。

1942年初,日本正式派兵進駐樂道院,并強征了一批勞工對樂道院進行整改,他們先是把樂道院裡的樹木砍伐一空,然後修建了碉堡,而樂道院的圍牆上也架起了一道道鐵絲網。

就這樣,一座集中營改造完成了,但日本人卻對外稱“

敵國人民生活所

”。

集中營改造完成後,原先在此避難的外國僑民成為被關押的第一批“敵國人民”,而此後的三年時間裡,日本人又陸續抓捕了大批生活和工作在中國北方的外國僑民,據統計,整個戰争期間,被關押在樂道院裡的外國僑民最高時多達2000餘人,

是當時中國乃至整個亞洲最大的同盟國集中營。

當時不止是普通外國僑民,也有很多知名人士也曾被關押在這裡,如:

時任燕京大學校長、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司徒雷登、曾任蔣介石顧問的雷振遠、美國駐新中國第二任大使恒安石、1924年巴黎奧運會400米冠軍埃裡克·利迪爾、齊魯大學教務長戴維斯。

這些知名人士,大多都是從小就跟随父母來到中國定居或者本就出生在中國,是以,對于中國,他們還是非常熱愛的,也正是出于對中國的這份難以訴說的情感摻雜其中,他們才會在戰争爆發後毫不猶豫的留在這裡,直至被送入集中營。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司徒雷登曾深陷集中營

對于過慣了上層生活的外國僑民來說,集中營的生活實在是人間地獄,據親曆者戴愛美女士回憶說:

大約1500 人被塞進這些不倫不類、雜亂破爛的房屋裡。集中營的監舍内擁擠得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每張床與床之間相隔不到一尺。簡直是苦不堪言。

事實上,這并非他們在誇大其詞,日本人當時對待這些僑民确實非常殘忍,日本人每天給他們提供的食物非常少,根本不足以維持一個人的正常身體需求。

三年後,當美國小分隊前往集中營拯救他們的時候,出現在小分隊士兵們面前的,是一群群衣衫褴褛、兩眼深陷、面黃肌瘦、餓的隻剩皮包骨頭的“野人”,這些形象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

對于集中營的管理,除了食物方面的克扣外,日本人還在教育上做出了嚴格的規定。

當時集中營内有很多的小孩,僑民們堅決要求日本能給這些小孩學習的機會,日本人雖然答應了,但條件卻是小孩必須接受日本課,而且每天上課之前要高呼十遍“大日本天皇陛下萬歲”和“大日本皇軍萬歲”,如果不喊的話,就會遭到日本人皮鞭的抽打。

這種肉體上的摧殘和精神上的折磨令集中營的每一個人都難以接受卻又不得不忍受,因為隻有活着才有走出集中營的希望!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集中營裡的外國學生

雖然集中營的狀況慘如人間地獄,但惡劣的環境裡也總能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在濰縣集中營的曆史上,

有兩件足以令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為之動容的事情。

第一件,奧運冠軍埃裡克·利迪爾的故事。

利迪爾雖然是英國人,但出生在天津。在天津,他度過了5年的童年時光,後來他回到英國上學,求學時期,他展現出了超強的運動天賦,1924年,他代表英國參加了在巴黎舉辦的第八屆奧運會,最終以打破奧運記錄和世界記錄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冠軍。

雖然奪得冠軍令他功成名就,但他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一切優厚的條件,于1925年義無反顧地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天津。

回到天津後,利迪爾進入一所中學執教,這一教就是17年。

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了當時的中國教育事業,對于中國人來講,這是一位值得尊重和銘記的國際友人。

1941年,随着戰争形勢的日趨嚴重,利迪爾說服妻子,讓妻子帶着孩子們傳回妻子的老家加拿大避難,而自己卻無法割舍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中國,是以,他再一次堅決得了留下了,而這一分别,卻是他們的永别。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在集中營遇難的奧運冠軍埃裡克·利迪爾

1942年,利迪爾被日本人抓進了濰縣集中營,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雖然生活非常的艱難,但利迪爾卻時常開導他人,利迪爾樂觀開朗的性格和樂于助人的态度深受周圍人的喜愛。

有一天,集中營傳來了同盟國要與日本交換戰俘的消息,同盟國與有意用日本戰俘交換集中營裡的一些被囚人員,對于集中營裡的人來說,這是重生的機會!

後來,交換人員名單公布了,利迪爾赫然位列名單的榜首,

他是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親點的交換人員。

然而,利迪爾卻放棄了交換的機會,他将名額留給了其他人,或許有的人會說他傻,但更多的人必然知道,這種将生還的機會讓給他人是多麼的偉大!

在利迪爾的身上,展現出的才是奧運的精神。

1945年2月21日,身患重病的利迪爾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去世,時年43歲。

利迪爾的精神最終也感動了日本人,日本人破天荒地将他的遺體葬到集中營之外,并允許集中營的關押人員前往送葬默哀,甚至日本看押人員也加入了送葬的隊伍,這足可見利迪爾的精神與影響力在那座冰冷的集中營裡究竟有多麼的強大!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濰縣集中營原貌

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這位可敬的世界冠軍,濰坊市政府專門為他建造了一座紀念碑,紀念碑的背面刻着這麼一行字:

埃裡克·利迪爾展現了友愛互助的美德,畢生鼓勵年輕人為人類的福祉盡其所能

如果說,利迪爾是當時集中營裡外國人互相幫助的典範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這件事便是展現了中國人民無私而偉大的助人和奉獻精神。

第二件事,張興泰、黃樂德等中國人舍生忘死幫助外國僑民的故事

時至今日,很多幸存的集中營外國僑民都不會忘記當年的中國老百姓在面對日本人的生命威脅時是以怎樣的一種勇氣去幫助他們的。

當日本人對他們進行食品克扣的時候,是中國人冒着生命危險将一包包食物扔進集中營的高牆之内,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後來,日本人對他們的看押越來越緊,為了将集中營裡的真實情況傳遞到外面,也為了同盟國能早日派人前來解救他們,當時被關押的僑民們想盡一切辦法,終于讓他們發現,當時能夠自由進出集中營的隻有掏糞勞工

張興泰

當僑民代表德衛斯将他們的計劃告訴張興泰時,質樸善良的張興泰毫不猶豫的答應了,雖然張興泰不知道他的這一行為會為這些關押的外國人帶來怎樣的改變,但這段時間,張興泰親眼看到了這些人所遭受的折磨,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無惡不作,即便是出于對日本人的深惡痛絕,張興泰也願意去冒這個險!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危險集中營原貌

從集中營出來後,張興泰将德衛斯等人偷寫的信輾轉交給了濰坊廣文中學的校長

黃樂德

黃樂德看了信後,先是湊了2000元僞币給張興泰,讓他務必想辦法送入集中營内。當時集中營裡被關押的人員并沒有被日本人武力剝奪一切财産,雖然生活上受到了限制,但他們依舊可以用錢财向日本人購買生活必需品,隻不過這種購買并不是等價的,日本人隻是用這種方式最大限度的壓榨外國僑民的财富,是以,黃樂德才會讓張興泰先拿一些錢去救急。

張興泰走後,黃樂德聯系了當地遊擊隊的司令員,讓他們幫忙籌集善款,最終籌到了30多萬僞币,時值10多萬美元。

為了保險起見,黃樂德讓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将善款分三批送往瑞士駐青島的代辦處,當時瑞士是中立國,隻有送到中立國瑞士,這筆錢才算是安全了。

瑞士駐青島的代辦處外交官艾格收到這筆錢後,立即用這筆錢以國際紅十字會的名義購買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和藥品,然後再分批送入了集中營内。

可以說,正是這批物資拯救了集中營裡被關押的2000餘名外國僑民,是以,在3年的時間裡,除了被交換離開的500多人外,剩下的1500多名人員,在日本人如此殘忍的看押下,也僅僅有6、7人死亡。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如今的濰縣集中營一角

雖然有了黃樂德等人的協助,集中營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但日本人的暴虐卻日甚一日,集中營裡的外國僑民每天都過着提心吊膽的日子,生怕哪一天他們的生命會因為日本人的暴虐而突然中止。

1944年5月,時任輔仁大學附中教師的恒安石和英國海軍退役上尉狄蘭決定越獄。

他們先是仔細籌劃了逃跑時間和路線,然後私下委托張興泰與附近的遊擊隊取得聯系,請求遊擊隊前來接應。

幾經周折,張興泰與遊擊隊取得聯系,6月9日夜,恒安石與尉狄蘭在張興泰及其兒子張錫武還有遊擊隊的幫助下,成功逃出集中營。

兩人逃出後便立即受到遊擊隊的嚴格保護,而日本人對于兩人的出逃也大為震怒。

日本人派出大量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搜查,卻始終沒有發現兩人的行蹤,于是日本人惱怒之下在當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燒殺搶掠。

那段時間,為了發洩憤怒,日本人瘋狂地焚燒了兩千多座房屋,殺死、燒傷村民200多人,然而即便這樣,恒安石和尉狄蘭卻一直被中國軍民保護的非常安全直到日本人投降。

可以說,為了恒安石和尉狄蘭這兩個外國人能夠活下去,中國軍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美國駐華大使恒安石

抗日戰争結束後,恒安石先是回到濰縣,他專門找到張興泰和張錫武,當面向兩人表示感謝,然後再回到北京,參加聯合國善後救急總署的工作。

1949年,恒安石回到美國,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務院,從此開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開啟中美破冰之旅,恒安石也擔任了基辛格的助理,參與了周總理與基辛格的會晤,1981年,裡根當選總統後,

恒安石被任命為第二任美國駐華大使

,1987年,恒安石再次來到濰坊,尋找當年的救命恩人。

事實上,不止是恒安石,很多當年集中營的幸存者都曾多次來到濰坊尋找昔日的救命恩人及他們的後代,在這些幸存者的臉上,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他們那一張張真誠的面容,那是隻有曆經生死磨難才會有的感激之情。

濰縣集中營:奧運冠軍在這裡不幸遇難,兩位美國駐華大使僥幸逃生

圖丨參加濰縣集中營解放60周年的兩位幸存者相擁而泣

正如幸存者戴愛美女士後來在濰縣集中營遺址中所講:

我盼望,今天在座各位中有當時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或者後人,好讓我可以當面說一聲,謝謝!

那聲“謝謝”是用中文呼喊出來的,說完之後,戴愛美女士深深的一躬。

一聲“謝謝”,一個鞠躬,道不盡的感激,訴不完的衷腸。

雖然濰縣集中營的曆史早已過去,但卻永遠不會被遺忘,因為在那座集中營裡發生的故事散發出的是人類追求的和平、關愛與友善,這些美好的品質沒有國界之分、人種之分。

希望濰縣集中營的故事能夠喚醒某些國家的反思,不要在抹黑、敵視中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否則最終的結果隻會是反噬自己,百害而無一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