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劍門關姜維雕塑

在劍門關,老牛尋找紅軍血戰劍門關曆史遺址的路上,意外邂逅了姜維祠堂——平襄侯祠,看來是緣分。沿着台階拾級而上,登堂入室,穿堂而過,進入一處庭園,四下無人,極為幽僻,又意外邂逅了姜維墓(衣冠冢),我給他作了一個長長的揖,表示崇高敬意。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平襄侯姜維祠堂

諸葛亮與姜維,一前一後,為了一個夢想——興複漢室,老師傅五出祁山,小徒弟十一次北伐中原,傾舉國之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看似不智,也是明智。都說旁觀者清,其實當局者應當更清。自古秦蜀之間,由秦伐蜀則功成,以蜀伐秦則兵敗,師徒倆應該比誰都清楚。不過,面對強敵,最好的防禦是進攻,以卵擊石仿佛自不量力,何嘗不是丞相和大将軍内心深處一個不可告人的守成謀略?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姜維祠堂空無一人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姜維臨危受命

再說說劍門關,冷兵器時代,劍門關經受了上百次戰鬥,從來都沒有被正面突破過,堪稱軍事史上的傳奇。事實的确如此。但是,中國曆史上,北方政權幾次滅蜀大軍倒也的确叩關而入,經由劍門關長驅直入成都平原,兵臨城下……為什麼?非戰也,而是不戰而降,皇帝都投降了,你還在劍門關守個毛線啊? 劉禅是這樣,孟昶也是這樣……難怪花蕊夫人哀怨道:“十四萬人齊解甲,竟無一個是男兒!"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劍門關

最後,日暮途窮之際,姜維姜伯約苦守劍門關,力拒司馬曹魏15萬大軍于蜀門之外,使其一籌莫展進退維谷,也不枉費當年老師傅苦心孤詣營造了這座天下雄關。

對于姜伯約的壯烈人生,圖四裡的這副楹聯總結得非常好:

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披開大膽;

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描述:魏将鄧艾、鐘會攻取四川後,姜維用計離間鄧、鐘二将,并教鐘謀反。在謀殺魏将時,“姜維忽然一陣心疼,昏倒于地,左右扶起,半響方蘇”。後“姜維拔劍上殿,往來沖突。不幸心疼轉加。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九歲”。“魏兵争欲報仇,共剖維腹,(見)其膽大如雞卵”,故有:捧出丹心,披開大膽。

拜谒姜維墓: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之孤臣,剖心瀝膽姜伯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