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1949年,随着渡江戰役我軍大獲全勝,蔣介石集團敗亡的命運已經注定,于是蔣介石便帶着從大陸洗劫而來的财富逃到了台灣島上。

自此直至蔣介石逝去,他再也沒有機會能夠重新回到大陸,而在蔣介石逃到台灣以後,也多次對戰争失敗的原因進行總結。

在蔣介石的日記上,這位“運輸大隊長”極力地否認是自己的原因,緻使戰局崩壞,而且還把失敗的黑鍋全都甩到國民黨将領身上。

同時他也在日記這樣寫道,沒有及時撤離駐紮在東北的精銳,才是他戰局失控的主要原因!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解放軍

為此蔣介石不斷地在心裡懊悔,那麼蔣介石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如果真的按照他所說的那樣,在1948年撤離駐紮東北的精銳,解放戰争就真的會有轉機?

下面我們就來深入探索一番,蔣介石說這番話背後的背景,了解蔣介石集團敗亡的真正原因。

首先我們将時間點撥回1945年8月15号這天,因為在這一天,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向盟軍投降。

日本的投降代表着持續六年的二戰,最終以盟軍取得完全勝利而宣布結束

,同時也意味着,中國人民取得了近代百年以來,第一個勝利的國際戰争。

(這一戰實際上并不算,因為中國并沒有簽署條約,而且山東還被日本人占了。)

日本的投降也讓全國人民陷入一片歡騰,此時此刻,代表着當時中國合法政權的蔣介石國民政府,無疑獲得了巨大的聲望,蔣介石本人也被中國各界所推崇。

但是讓渴望和平的中國人民想不到的是,在蔣介石滿臉微笑的後面,卻包含着巨大的威脅!

1946年,蔣介石公然撕毀《雙十協定》,集結重兵向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解放戰争正式爆發。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解放戰争

在開戰之初,蔣介石無疑占據着絕對的優勢,四百三十餘萬的正規軍,八十三個整編軍,另有全套的美式裝備,再加上地方各部的民團,蔣介石實際上的兵力,絕對超過六百萬!

而且在經過近一年的部署,蔣介石在美軍飛機的幫助下,把大量抗戰時集結在大後方的主力,迅速運輸到東部地區,搶占戰略要地。

當時國統區的範圍,包含了從南到北,從東至西十七個省份,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全都處于蔣介石的統治下。

而反觀我軍,在抗戰結束之後,兵力雖然比起抗戰之初有所增加,但也不過在一百餘萬,武器大多還繳獲于日軍,很多人都還用着漢陽造,老套筒等舊式槍械。

既沒有大炮,也沒有飛機,更别說海軍戰艦了,部分部隊就連後勤保障,都成為一個艱巨的問題。

雖然在抗戰時期,我軍在廣大的淪陷區開辟出一塊塊根據地,可是這些根據地并不相連,互相的聯系也非常的弱。

在美軍的幫助下,蔣介石的精銳很快就占據了大多數城市,随後依靠交通線,開始分割我解放區,企圖包圍并徹底消滅。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是以在解放戰争初期,我軍明顯陷入絕對的劣勢,就連延安都被迫暫時選擇了放棄,讓胡宗南成功占領。

當然這也讓蔣介石迷失了雙眼,認為可以很快殲滅我黨我軍,是以一再集結重兵向我軍發起強攻。

而此時,黨中央在毛主席的上司下,

一面靈活地指揮全國各部,和國民黨軍大打運動戰,在運動中伺機殲滅敵軍主力。

另一方面則做出了出兵東北的決議,而做出這一決議,也明顯是黨中央通過慎重思考後,下定的決心。

東北,作為中國近代以來絕對的重工業基地,即便是在新中國建立後,東北工業區的地位也非常的穩固,有着“共和國長子”的美譽。

事實上,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張作霖時代,當時的張作霖号稱“東北王”,組建了一支多達三十餘萬人的東北軍。

張作霖依靠東北大豆貿易,從西方賺取了大量的外彙,然後張作霖便利用這些外彙,

大肆的購買機器,建造廠房,教育訓練熟練技工。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同時張作霖還大力吸引知識分子來到東北,給他們開出了當時中國的最高月薪,并承諾絕不拖欠。

雖然期間張作霖和日本政府有所勾結,也出賣了東北的利益給日本人,但總的來說,在張作霖的統治下,東北發展成為當時中國經濟發達區。

張作霖還在東北建立起完整的軍工生産線,東北軍日常的消耗,也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再加上東北地區農業的發展,這才給了張作霖敢于出關南下,大打軍閥戰争的底氣。

可是随着皇姑屯的爆炸,日軍間諜成功刺殺張作霖,張學良不足以壓服東北軍一衆老将,是以選擇“改旗易幟”,向南京國民政府表示臣服,蔣介石也完成了名義上的一統。

但是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不發一槍退出東北,把幾千家工廠拱手讓給了日本人,這也讓日本人立刻“肥了一波”。

後來随着抗戰的爆發,蘇聯紅軍按照簽署的協定,集結了重兵盤踞在東北地區,日本最後一支野戰部隊——關東軍,發起了總攻。

在蘇聯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下,關東軍全軍覆沒,幸存者都被蘇聯人送到西伯利亞挖洋芋去了,東北也自然而然地落到蘇聯紅軍的手上。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油畫

解放戰争爆發之前,蘇聯政府就有意把東北還給中國,可是蔣介石在這個時候,卻表現出并不想要東北的意向。

在後世許許多多的資料中,都或多或少地表明過,蔣介石實際上對東北并不感興趣,真正促使蔣介石駐兵東北,還是因為馬歇爾的原因。

那麼蔣介石為什麼會不想要東北呢?他難道不知道,東北工業區對于自身實力的發展有着巨大的幫助嗎?

其實他是明白的,他十厘清楚東北工業區,對于國民黨或者是說,對于自己有着莫大的幫助。

但他為什麼還是不願意駐兵東北呢?甚至是在駐兵以後,昏招錯招連續出現呢?

這完全就是蔣介石自身的原因,說起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實際上就是由各地軍閥頭頭,一起組建的遮羞布,國民政府對于地方軍閥,比如山西,廣西等地,完全沒有号召力。

蔣介石在軍事上依靠黃埔系,把他們改編為中央軍,是自己的嫡系,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都是最好的。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而地方派系全都是雜牌部隊,蔣介石一直都把地方部隊看做是炮灰,别說武器裝備了,就連後勤補給都沒有。

是以蔣介石天生就不信任東北将領和東北軍,再加上張學良還是西安事變的主謀之一,是以蔣介石一直都對張學良有着抵觸心理。

即便是後來國民政府内部的高層,比如陳誠,何應欽等人,

都曾建議讓蔣介石把張學良放回去,讓他去東北主持大局。

但是無一不是遭到蔣介石的痛斥,即便是國民黨戰敗,蔣介石都把張學良帶到台灣,繼續軟禁。

而在政治上,蔣介石出身浙江,是以常常重用江浙一帶的人,以此來達到所謂的制衡,鞏固自身的權力。

雖然蔣介石不想要東北,但是國民政府内部還是有部分,有遠見的人,他們紛紛向蔣介石建議,東北必須要守,而且也絕對要派遣精銳去守。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馬歇爾也曾多次催促過蔣介石,聲稱東北地區,必須要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絕對不能交給共産黨。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蔣介石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調集部分精銳去駐守東北,在1945年11月,國共兩黨首次在山海關爆發了沖突。

當時蔣介石為了赢得這場戰鬥,于是陸續調集了新1軍,新6軍,52軍,53軍,60軍,71軍,93軍在内的七個整編軍!

尤其是新1軍和新6軍,作為中國遠征軍的主力,他們不僅完成了全式美械的換裝,而且作戰經驗極其豐富。

而此時我軍在東北地區并不占優,從華北地區緊急抽調的部隊,也敵不過國民黨精銳的中央軍。

是以在解放戰争初期,東北的局勢極其惡劣,這也讓主持東北大局的林彪,羅榮桓大為頭疼。

雖然後來黨中央下令,從華北,華中一帶抽調出十二萬名精銳骨幹,進入東北,

意圖打開局面,但實際上也還是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

在蘇聯紅軍撤離東北後,東北野戰軍雖然從蘇聯人那裡接收了一大批武器裝備,但彼時的國民黨中央軍戰鬥素養以及作戰意志還是比較高的,或者說和我軍不相上下。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是以才會出現林彪戰敗撤離的情況,此時的東北,蔣介石一共調集了八個整編中央軍,再加上地方部隊,國民黨軍實際兵力在一百餘萬!

而反觀此時,東北野戰軍曆經戰敗損耗,雖然後來有所補充,但是兵力始終處在劣勢,不過才三十餘萬。

但是就在我軍處于劣勢地位,駐紮在東北的國民黨軍準備發起總攻的時候,蔣介石再度有了新的訓示。

在蔣介石看來,優先保證江浙等地區的安全,才是首要的,是以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直接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核心時。

蔣介石感到震驚,他十分擔憂劉鄧大軍會進攻江浙,是以便從華北,甚至是東北地區,調集兵力南下圍剿。

是以東北國軍的總攻一直都因為兵力不足,後勤保障等問題,遲遲無法發起,最終被我軍成功完成“反殺”。

我軍雖然在入駐東北的前期,遭受到連番的失利,但是黨中央以及東北野戰軍,并沒有是以而灰心喪氣。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在我黨工作的深入開展下,土地改革在解放區得到了極大地推廣,與此同時也招募了大量的新兵。

在長時間的訓練與實戰中,東北野戰軍很快就培養出許多能打硬仗的部隊,比如38軍,39軍,40軍,被譽為“東北野戰軍的三隻老虎”。

在有了充足的兵力以及雄厚的民意基礎後,東北野戰軍開始向盤踞在城市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

從1947年年中開始,一直到1948年遼沈戰役爆發之前,東北野戰軍就一直在運動中,伺機殲滅敵軍。

大量國民黨軍主力被我軍殲滅,而被譽為王牌的新1軍和新6軍,雖然在戰争初期,取得了極大地勝果。

但是這一切都依賴于不顧後勤消耗的“美式打法”,在遠征東南亞期間,

這兩支部隊享受的都是美式後勤補給,是以在調回國内後,作戰方式也沒有改變。

這就導緻東北的軍事庫存很快就被消耗一空,而國民政府的A錢腐敗人盡皆知,後勤補給遲遲跟不上。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再加上部隊歸國後,軍隊高層也很快就被腐化,一時間這兩支軍隊内部,貪腐橫行,戰鬥力急劇衰落。

而此時我軍不論是質還是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是以東北局勢逆轉,國民黨軍反而被我軍壓着打。

在遼沈戰役爆發之前,東北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東北野戰軍成功解放,

國民黨守軍隻得依靠錦州,長春等大城市據城而守,彼此之間的聯系也都被我軍切斷。

不過此時的蔣介石在看到東北局勢惡化後,堅定了自己曾經的想法,一度想把東北國民黨軍給撤回來。

可是此時的蔣介石卻又認為,一旦自己将幾十萬精銳部隊撤離東北,那不就宣告自己失敗了嗎?

是以蔣介石不顧部分将領的勸說,堅持要衛立煌死守東北,可是此時的東北已經是無險可守了。

縱使是衛立煌用盡全身解數,也不過是暫時穩定住了局面,直到衛立煌被調離,杜聿明接任東北剿匪總司令後,局面立刻崩潰。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遼沈戰役爆發,東北野戰軍在黨中央的訓示下,攻打錦州,僅用31個小時就成功攻克錦州,全殲守軍。

這也讓前來增援的廖耀湘兵團感到萬分震驚,随即廖耀湘就想撤離,其實他是有機會從營口,登上軍艦離開東北的。

但是蔣介石又下達了訓示,要求廖耀湘兵團解救錦州,是以廖耀湘不得不聽從蔣介石的指令,與我軍交戰了一個星期。

七天後,廖耀湘認為大勢已去,錦州救不得了,是以就想撤離,可是此時我軍已經做好了準備,支援兵力也到位了,是以就發起了對廖耀湘兵團的攻勢。

廖耀湘不敵于是就準備向沈陽靠攏,在前往沈陽的途中,又遭到我軍的埋伏,自此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

遼沈戰役過後,整個東北地區都被東北野戰軍攻克,國民黨軍損失四個兵團部,

11個整編軍共計47.2萬餘人,損失各口徑火炮4700多門,各式槍支二十餘萬!

遼沈戰役作為三大戰役中第一個發起的戰役,我軍取得了圓滿的勝利,

國民黨軍自此完全喪失了戰場主動權,隻得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直至敗亡台灣。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是以後來蔣介石才萬分後悔,沒有提前把駐紮在東北的國民黨軍精銳,及時撤回關内,投入到華北戰場上。

還曾在1949年1月,遼沈戰役國民黨軍的總結會上,破口大罵馬歇爾,認為是他才緻使國民黨軍損失慘重。

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國民政府的腐敗已經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貪腐,已經是“爛”到根了,絲毫沒有群眾會支援國民政府。

軍事上,蔣介石連出昏招,還時時刻刻提防着地方部隊,即便是東北國軍成功撤離,也挽救不了國民政府敗亡的命運。

實際上,選擇東北作為開啟決戰的第一地點,是形勢變化所決定的,當時我軍占據主動,是以便展開總攻。

縱使東北國軍成功逃離,也隻不過是把開啟決戰的地點,從東北變成華北罷了,後來的平津戰役,便深刻地證明了這點!

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是最大的失策!蔣介石晚年為何懊悔不已?

一旦國民黨軍早早地放棄了東北,東北野戰軍反而能夠提前恢複實力,提前發起決戰,東北野戰軍也将會提前入關。

我軍将會以東北作為大後方,源源不斷地派遣主力部隊入關作戰,這樣看來解放戰争很可能還會提前結束。

是以無論是哪種情況,蔣介石集團的敗亡是注定,新中國也必将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成功建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