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人不應忘卻的曆史“鄭成功收複台灣”

作者:遊戲精彩

台灣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它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海中,距廈門300公裡,南接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北連馬祖、大陳、舟山群島,被稱為“七省之藩籬,東南之鎖鑰”,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早在230年,吳王孫權便派将軍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餘,航海到達台灣,元代在澎湖設巡檢司,管理台灣與澎湖列島。

國人不應忘卻的曆史“鄭成功收複台灣”

17世紀上半葉,荷蘭殖民主義者大規模侵略亞洲,開始屢犯台灣島。1642年,荷蘭人大舉進犯台灣,很快就占領了基隆、淡水等地,在台灣實行軍事管制,血腥鎮壓當地居民的反抗,并在台灣島上修建了赤嵌和台灣等城,作為他們占領台灣的基地。

國人不應忘卻的曆史“鄭成功收複台灣”

荷蘭人霸占中國台灣時,正值滿族的八旗軍殺進山海關,與南明勢力反複征戰。随着各地南明殘餘勢力逐漸被瓦解,立足在福建的反清武裝被逼到廈門和金門的幾個孤島上。就在其領袖鄭成功被清軍擠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在台灣當荷蘭人翻譯的何斌因債務糾紛逃到了廈門,何斌向鄭成功介紹了台灣的情況,并勸鄭成功攻取台灣作為立足之地。的确,有海峽天險的台灣沃野千裡,進可攻,退可守,且糧食與軍用物資充足,正是鄭成功當下所需求的,于是決定渡海收複被荷蘭殖民者占領的台灣,以作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

鄭成功準備收複台灣的消息傳到台灣後,荷蘭殖民者大為驚恐,為了阻止鄭成功的進攻,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首先從爪哇島向台灣增兵600人和艦船數艘,使駐台灣的荷蘭軍總兵力達到了近3000人,還擁有“赫克托”号、“斯·格拉弗蘭”号等多艘戰艦,同時在台灣各城堡都儲備了大量糧食、武器彈藥及其他軍需品,以利于長期固守。

國人不應忘卻的曆史“鄭成功收複台灣”

荷蘭人把主要兵力集中在台灣城和赤嵌城這兩座城堡中,并在港口沉下幾艘舊船堵塞入港航道,阻止鄭成功船隊的進入。荷蘭人認為,憑此台灣海峽的天險,再用艦船封鎖航道海口,加上台灣城和赤嵌城炮台的配合,完全可以阻止鄭成功軍隊的登陸。

鄭成功早年跟随父親鄭芝龍與荷蘭人打過交道,曾數次大敗駐守台灣的“紅毛軍”,這不但給了鄭成功戰勝荷蘭人的勇氣,也讓其掌握了知己知彼的主動權。他此次收複台灣所選擇的突破點,就是在荷蘭人看來根本不可能登陸的鹿耳門港。鄭成功的作戰方針是首先收複澎湖,作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出兩米之機,通過鹿耳門港,在台江實施登陸作戰,并切斷台灣城與赤嵌城兩地荷軍的聯系,分别予以圍殲,進而收複台灣全島。

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衆将士在金門“祭江”,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一切準備就緒,船艦和将士都集結于金門的料羅灣,22日,在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下,鄭成功親率2.5萬名将士,分乘30多艘戰船,由料羅灣出發,冒着風浪,越過台灣海峽,次日到達澎湖,在澎湖休整了幾天後,準備直取台灣。

國人不應忘卻的曆史“鄭成功收複台灣”

就在計劃進軍的當天,趕上了風暴,海面上惡浪滔天,根據事先的調查,要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後推遲半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當機立斷,決定冒險強渡。4月30日(農曆四月初一)晚,鄭成功率領船隊冒着暴風雨啟航,第二天清晨,鄭家軍的船隊抵達荷蘭人疏于防守的鹿耳門港外。

鹿耳門地勢十分險要,外圍有幾十裡的淺沙灘,鄭家軍的船隊乘滿潮之際,駛人鹿耳門港,沿着台江直趨台灣北港,沿途在北線尾登陸了部分軍隊,主力則在距赤嵌城北約5公裡的地方迅速上岸。台灣城上的荷蘭人原以為鄭家軍的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本準備用大炮進行攔截,沒料到鄭家軍的船隊卻避開了炮火的攔截,在大炮射程之外從鹿耳門駛入了台江,面對着浩浩蕩蕩的大隊艦船,荷蘭人驚得目瞪口呆,頓時束手無策。

登陸成功後的鄭家軍開始實施攻占赤嵌城堡的計劃。赤嵌城周長數百米,高近20米,城堡上有四座炮樓,守在城堡中的荷蘭兵有400多人。鄭家軍包圍了赤嵌城堡,并切斷了城堡與台灣城之間的聯系,城堡中的荷軍向荷蘭駐台灣總督揆一緊急求援。龜縮在台灣城中的荷蘭總督揆一屬下的兵力約有1200多人,别看他們的兵力不多,氣焰卻是十分嚣張,妄圖憑借着自己船堅炮利和城堡堅固的優勢進行頑抗。赤嵌城堡被圍後,派出三路人馬對鄭家軍實施反撲,水路由戰艦向停泊在台江的中國船隻進行攻擊,北路由貝德爾上尉率兵300攻打從北線尾登陸的鄭家軍,南路則由阿爾多普上尉率領的200多人乘船增援赤嵌城。

北線尾是一個不到1平方公裡的沙洲,南端與台灣城相對,北端臨鹿耳門航道,5月2日,貝德爾趁鄭家軍剛剛登陸,立足未穩,率領300多名士兵乘船沿台江岸邊急駛北線尾,上岸後即向鄭家軍反撲。荷軍排成戰鬥隊形,放着排槍,逼近鄭家軍,以為隻要他們的槍一響,鄭家軍就會逃命。沒想到4000多名鄭家軍兵分兩路,前後夾擊,據荷蘭人自己的描述是“鄭軍箭如驟雨,連天空似乎都昏黑起來”。貝德爾發現自己腹背受敵,手足無措,所指揮的荷軍士兵完全陷入了恐懼之中,隻能抱頭鼠竄,落荒而逃。鄭家軍乘勝猛攻,将這幾百個荷蘭兵一鼓而殲。

南路增援赤嵌城的200多名荷軍士兵在阿爾多普的率領下,乘船沿台江南岸駛往赤嵌城,企圖為赤嵌城解圍,剛一上岸就被鄭家軍的大刀砍得七零八落,面對着上萬的鄭家軍,阿爾多普隻好帶着100多名殘兵逃回台灣城。

水路的荷蘭海軍以僅有的2艘戰艦和3艘小艇去攻擊鄭家軍的船隊,荷蘭海軍的2艘戰艦船體很大,裝置也非常先進,鄭成功出動了60多艘戰船包圍了荷蘭的戰艦,鄭軍水師個個奮勇争先,四下圍了上去,荷蘭海軍的兩艘戰艦再神勇也是招架不住,“赫克托”号首先中炮起火,其他荷蘭戰艦見勢頭不妙,在鄭軍水師的團團包圍中掉頭逃跑,鄭軍水師尾追猛打,結果隻有2艘小艇重傷後逃了回去。荷蘭的海、陸作戰均告失敗,赤嵌城和台灣城就此已成為兩座孤立的城堡,互相間的聯系也被完全切斷了。被1萬多名鄭家軍包圍的赤嵌城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隻好向鄭家軍投降。鄭成功迫降赤嵌城後,主力随後移師台灣城。台灣城是荷蘭殖民者在台灣的統治中心,城堡堅固,防禦設施完備。城周長1000多米,高20多米,城垣堅固如石,上置大炮數十門,而且城堡中尚有荷軍1000餘人,揆一想憑借着堅城利炮繼續頑抗。

國人不應忘卻的曆史“鄭成功收複台灣”

5月5日,揆一提出以賠款白銀10萬兩的方式換取鄭家軍的撤走,但遭到鄭成功的嚴詞拒絕。鑒于台灣城城池堅固,強攻一時難以得手,為了減少傷亡,鄭成功決定長期圍困,待其自降。于是指令鄭家軍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将台灣城死死圍住。同時分兵收複島上其他地區,并和島上當地的居民搞好關系,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支援。

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為了挽救他們在台灣的危局,派海軍統領雅科布·卡宇率艦船12艘、士兵800餘人增援台灣,還為台灣城内的守軍帶來了大量的軍需補給,這讓揆一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但行駛到台灣外海的荷蘭援軍突遭暴風雨襲擊,不得已退至澎湖躲避風雨,8月,鄭成功的水師乘勢在海上發動進攻。雙方激戰了一個多小時,鄭成功的水師擊沉了荷蘭戰艦2艘,俘獲數艘,荷蘭士兵150餘人陣亡,迫使荷蘭的增援艦隊逃回了爪哇。11月初,鄭成功的水師再次擊敗荷蘭的第二批援軍。此後,揆一困守在台灣城内,再也不敢輕易與鄭家軍交戰。

在台灣城被圍困8個月後,第二批鄭家軍6000多人抵達台灣,鄭家軍的兵力更加強大,1662年1月26日,鄭成功下令炮轟台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德勒支堡,發射炮彈近3000發,當晚破城,龜縮在台灣城内的荷蘭殘軍隻剩下500多人。由于傷殘、疾病,幾乎喪失了戰鬥力,荷蘭殖民者最終決定願在優惠條件下交出台灣城堡。2月2日,揆一代表荷方在投降書上簽字,率領500多名殘兵撤往巴達維亞。到此,被荷蘭殖民者侵占了38年之久的台灣島重新回歸中國。

國人不應忘卻的曆史“鄭成功收複台灣”

在收複台灣的戰役中,鄭成功正确選擇戰機和打擊方向,利用季風、潮汐出奇不意登陸,同時,以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相配合,最終獲得全勝,這次戰役也成了中國曆史上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的成功範例。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廢除了荷蘭殖民者的制度,進行了各種改革,興辦學校,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同時号召大陸人民移居台灣開荒種地,使台灣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在台灣的開發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