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甲午戰争之前的十幾年,日本已經完成了明治維新。逐漸上升的國力給了他們觊觎周邊國家的勇氣,這既包括中國的海上邊疆台灣,也包括當時還被國際公認的中國屬國琉球和北韓。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1870年前後,日本告知清政府不承認北韓為中國的屬國,不願發生正面沖突的清政府隻是強調 ,中國和北韓之間存在傳統的宗藩關系,但另一方面又宣稱不會幹涉北韓的内政和外交,一切由北韓自行負責,對日本和自己的屬國北韓私下簽訂條約的行為也采取了無視的态度。在後來的天津條約中更是認可了中日雙方如要出兵北韓都需要互相告知對方,預設了日本插手北韓事務的潛在可能,變相承認了日本對自己屬國存在的影響力。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北韓爆發東學黨之亂後,清政府應邀幫助北韓出兵平亂,同樣把北韓作為自己勢力範圍的日本,也不甘落後,迅速的派出了第1批7000名士兵駐紮在仁川至漢城一帶。日方的出兵依據是本應非法的朝日條約,其性質類似于西藏地方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引起了現在中印沖突的非法條約,但由于前文所述清政府對北韓外交指導權的放棄,是以無法在外交層面對日本的出兵加以譴責。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袁世凱。

在戰前的情報方面,住在平壤的袁世凱認為在北韓的日方活動相對薄弱,而清朝駐日公使也觀察到日方在明治維新後出現了大量的内部沖突。二者都認為日本不具備派兵幹涉的條件和能力。反觀日本,除了讓駐朝和駐京的外交人員收集官方情報之外,散步在中國港口和鐵路沿線的諜報人員們也在源源不斷地向總部遞交清軍調動的情報,堅定了日方隻要清朝出兵日方也要出兵的決策。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日本當時剛剛完成維新,國力有限,對清政府也殘留着一絲顧忌,更關鍵的是擔心引來歐美列強的幹涉。這個想法并不意外,實際上各個列強也都表示出了幹涉的意願,隻不過第1個提出調停沖突的英國被清政府拒絕,各國才暫時決定先靜觀其變,根據形勢發展再做行動。

是以,日方首先向清政府提出的是外交解決的方案 ,即。由中日兩國組成聯合指導委員會,幫助北韓進行内政改革,平定内亂。不過同時作為後續準備,日方還在不斷地向北韓運兵,緊鑼密鼓的籌備着戰争的可能。

聯合委員會的建議看似中立,卻包含禍心。一旦清政府表示同意,就意味着放棄了對于北韓的宗主管理權,而需要和日本共同處理北韓事務。而已經否認的北韓屬國地位的日本則更向前推進了一步,把地位獨立的北韓變為日本監管下的半殖民地。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總理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拒絕了這個議案 卻也沒有更多的行動。駐紮在北韓的清軍仍然處于靜默的防守狀态。并沒有搶占政治和軍事的要點,給了後來的日本可乘之機。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被拒絕的日本毫不意外,馬上采取了後續行動。繼續調動軍艦和士兵的同時,日方直接跳過清政府派大使與北韓交涉,并提出三個要求,第一,廢除與清政府的貿易條約和宗番關系。第二要求清朝撤軍。第三,同意由日本指導北韓進行改革。處于中日夾縫中的北韓,兩方都不敢得罪,于是隻得含糊答複。預感到危機即将爆發的袁世凱緊急借口回國。以為自己被抛棄的北韓的上層進一步驚慌失措。日方趁此機會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北韓同意自己的要求。遲疑不決的北韓方面仍然含糊其辭。

帝國末日,甲午戰前的中日外交大博弈

早已把軍隊駐紮在漢城附近的日軍以入城士兵遭到襲擊為借口沖進皇宮,控制住北韓高層 ,完成政變。被俘虜的北韓上層也很配合的接受了日方的要求,很快對于外宣部斷絕和清政府的宗番關系,同意由日本指導北韓進行改革,要求清軍從北韓撤離。至此,在中日博弈的外交戰場上,清政府徹底失敗。幾乎與此同時,日軍從陸地和黃海向清軍發動了突然襲擊,甲午戰争正式爆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