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傳》記,項羽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是以“發迹”的項羽一心想要回到江東,衣錦還鄉,在父老鄉親面前展示自己的成功。擁有這種心态的人從古到今大有人在,明朝赫赫有名的大宰相張居正,回故鄉時就出格搞了一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豪華大轎子。
張居正的這頂大轎子,面積相當于一間屋子,分為會客室和卧室兩部分,内有衛生間(友善痔瘡清洗),可以在轎子上辦公,有兩名小童伺候。轎夫要有32人,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铳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派,而鳥铳在當日尚屬時髦的火器。

張居正父病逝,他就是坐着這頂32人擡的大轎,從北京到湖北老家去丁憂,行程一千公裡。
這頂豪華車是河北真定府孝敬給他的,這頂超豪華大轎子,遠遠超過了官方“四人轎子”的規定。
張居正從北京至江陵,一千多裡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竈”,豪華大轎所到之處路要拓寬,橋要加強,勞師動衆,驚擾官民。
令人咋舌的是,張居正在沿途中,一路大談廉政,并且順便查處了給自己下屬行賄的地方官員。這是典型的“隻行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朱元璋對腐敗公開宣戰。他擔心養尊處優的轎車代步會導緻吏治腐敗,是以開國不久便規定隻許婦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轎。三品以上文官特許乘坐四人擡的轎子,餘皆騎馬;勳戚和武官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擡轎者,都要接受嚴厲處罰。這一套規定在明朝初期得到有效執行,待朱元璋死後就不是這回事了。
張居正就光天化日之下對朱元璋的規定給予莫大的諷刺,這也是王朝興衰罔替的必然規律。
恣意妄為的張居正,這趟“拉風”之旅将自己的官聲全部糟蹋掉了。張居正去世後,萬曆帝很快對他進行了清算,抄家,累及家人,直到天啟二年才恢複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