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前幾天,科學老師布置給我們一個作業:做一個晶體。晶體是指有規則幾何體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晶體就是指由食鹽組成的正方體的固體,白糖晶體就是指由白糖組成的快餐盒形狀的固體。我以為這很簡單,便打算做一個食鹽晶體。
按照《科學》課本上介紹的制作方法,得調好一杯過飽和食鹽溶液,再把一粒食鹽懸在溶液中,定期清理結在杯壁上的晶體,一個月左右,懸在溶液中的食鹽就會長成一個大的食鹽晶體了。
那天,我在家裡找來一個大罐子,在客廳一角做起這個實驗來。我也在大罐子裡倒入一杯沸水,撒進五勺鹽,蓋上蓋子,使勁搖。不一會兒,鹽便全部溶解了。我又加入五勺鹽,使勁搖……這樣重複了許多次,還沒有迹象顯示這杯水要成為過飽和溶液。我想:這鹽溶解能力也太強了吧?我在驚訝之餘一下子倒了半罐鹽進去。過了大約十分鐘,大部分鹽溶解了,隻剩下五粒鹽沒有溶解。而這五粒鹽,不管我怎麼搖罐子,它都不溶解。這應該就是成了過飽和溶液了吧。我把溶液濾幹淨,倒入杯中,又拿來一支筆,橫在杯口,把一根線挽在筆杆上,線的另一端系上一顆食鹽,使食鹽懸在溶液中。
第二天早上,等我去看那食鹽結晶生長得怎麼樣時,卻發現挂結晶的線上空空如也——它被溶解了!看來,它還沒有過飽和。
我隻好又加了兩勺鹽。奇怪的是,這兩勺鹽放進去半天後,我再去看,發現鹽粒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變多了。為啥我就那麼不走運?剛想讓溶液濃一點,它就過飽和了!我十分無奈地把加進去的鹽濾掉,又在鹽水杯中懸挂了一粒食鹽。結果第二天它還是被溶解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思來想去,總算想到了一個原因:當第一次實驗失敗後,它已經是過飽和溶液了,之後它又析出了一些結晶,就不是過飽和溶液了,是以,第二次實驗也失敗了。這樣看來,現在再懸挂一粒鹽進去,它就會生長了。
果然,第二天我看到結晶大了一圈,我成功了!
通過這次實驗,我明白了做科學實驗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