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全稱僅三字,卻暴露了勃勃野心

藩屬國的定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漢高祖劉邦實行采用秦朝的郡縣制,在過于偏于地區實行分封制,這些環繞京師的地方就被稱為“藩國”,西漢之後,北韓成為了中國的附屬國,藩屬國也才真正有了基本的定義。

中國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全稱僅三字,卻暴露了勃勃野心

不過到了清末時期,西方列強的入侵讓藩屬國被迫成為了殖民地,中國也是損失了不少土地,不過清朝在跟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時,也是首次使用了“中國”二字,不過直到中國宣布成立,才開始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麼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呢?

關于日本,有倭國,大日本帝國等稱呼,不過倭國是古代的稱呼,大日本帝國是二戰法西斯的一種稱呼,日本的全稱是“日本國”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卻包括了日本千年來的野心。

中國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全稱僅三字,卻暴露了勃勃野心

中國跟日本也是有着幾千年的糾葛,日本首次來中國,是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日本使者向隋炀帝上書說:“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日本稱呼隋炀帝為日落天子,這讓隋炀帝非常不開心,就稱呼他們為蠻夷,并且讓人将他們打發回家。

日本正式跟中國建交是唐朝630年(唐貞觀4年),日本為了學習唐朝的文化而來,此時日本自稱倭國,初次見識唐朝的實力後,倭國舒明天皇就生起了侵占唐朝的野心,為了能夠打探唐代的基本勢力,也是先後派遣了數次外交史者。

中國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全稱僅三字,卻暴露了勃勃野心

就在第四次遣唐結束之後,新任天皇天智登基,663年,天智天皇聯合百濟在白江口對唐發起了一起大規模的海戰,倭軍聚集了4萬人,1000餘艘戰船,唐軍聚集了1萬3千人,170艘戰船發起反擊。

唐軍将領劉仁軌指揮戰船利用人數少的優勢發揮了極大了機動性,倭軍大敗而歸,這次戰役也是中日之間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戰,天智天皇意識到唐朝勢力強大,就主動上貢道歉,并且請求唐朝賜名“日本國”。

中國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全稱僅三字,卻暴露了勃勃野心

天智天皇之是以會改國名,一方面也是因為倭國太過于諷刺他們的身高,另一方面倭國發動戰争,在亞洲地區形象不好,改國名也是希望能夠“煥然一新”,最重要的就是天智天皇想要試探唐朝的态度。

中國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全稱僅三字,卻暴露了勃勃野心

從天智天皇第五次、第六次成功派遣使者來看,唐朝似乎并不在乎白江村一戰,自從武則天改唐國号為“武周”之後,日本跟唐朝來往更甚,武則天也賜下了“日本國”,從“日本國”的根源來講,日本隻是利用這個國名在試探中國而已,實在野心勃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