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啥唐朝邊塞詩多寫李廣,很多人會黑衛青

在唐朝,黑衛青捧李廣是政治正确,是以不用懷疑隻要是詩中有飛将軍的字眼,都是說李廣的,而不是七戰七捷擊破單于的衛青,而且唐朝一堆詩人替李廣鳴不平,比如:

誰憐李飛将,白首沒三邊

這是李白寫的。

比如溫庭筠寫: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

侯印不聞封李廣,别人丘壟似天山。

比如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感歎: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最有名的大約還是王昌齡的那首《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為啥唐朝邊塞詩多寫李廣,很多人會黑衛青

這個飛将軍不用去考證,也是寫得李廣,在唐朝李廣的知名度比衛青霍去病都大,唐朝文人恨不得把李廣寫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完人,如果不是運氣不佳大約一人就可滅整個匈奴了。

對于衛青霍去病的功績,他們假裝沒看見。

為啥李廣被追捧呢?

因為不管是衛青還是霍去病都不如李廣牛,因為李廣家出皇帝了,盛世大唐的皇帝姓李,根據李家族譜,李廣就是他們的祖先。

《舊唐書》李淵的傳記中記載,李淵的祖先是晉朝的涼武昭王李暠: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

翻翻《晉書》李暠傳,發現李暠的祖先是李廣:

武昭王諱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漢前将軍廣之十六世孫也。

是以大唐李家的祖先就是漢朝前将軍李廣,既然李廣是自家祖先,自然要捧。

而唐朝文人大多端的是李家飯碗,對老闆的祖先贊美一下好像也是題中之意,是以很多文人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對李廣的大加贊美。

而做出更大功績的衛青霍去病,被文人們自動過濾掉了。

畢竟李廣之死好像和衛青有點關系,李廣的兒子李敢因為李廣的死打了衛青,霍去病不忿借故射死李敢,李家和衛青霍去病算是有仇。

大力宣揚衛青霍去病,李家皇帝未必高興,還是努力稱贊老闆的祖先飛将軍來的實在,老闆一高興,自己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了。

為啥唐朝邊塞詩多寫李廣,很多人會黑衛青

是以唐朝寫李廣的詩歌很多。

其實曆代對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詩,沒有什麼争議,都知道是寫李廣的。

有争議的大約就是這幾年,網絡發達了,人們了解曆史的途徑變多了,有人發現衛青的功績比李廣要大的多,很多人粉衛青,開始曲解起唐詩來。

中國古代社會獨尊儒術,文人的地位很高,他們對武人的評價直接影響了人們的觀感。

李廣是個悲情英雄,一輩子不太得志,一輩子沒能封侯,看李廣的故事,很多文人大約都能把李廣的經曆投射到自己身上,覺得自己和李廣一樣一身本事,為啥皇帝就看不到,就不重用呢。

在文人的心中他們頂看不上像衛青這樣出身低微靠和皇帝的姻親關系當上大将軍的人,覺得衛青不就是憑借皇帝的小舅子的身份取得後來的成就嗎。

比如蘇東坡就曾說過衛青雖然當了大将軍,還是不改奴仆本色,漢武帝都不大瞧得上他,選擇拉屎的時候見他:

武帝踞廁而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黯。青雖富貴,不改奴仆之姿,而黯社稷臣也,武帝能禮之而不能用,可以太息矣。

這段文字大約是想說,汲黯是文人宿儒,是以被漢武帝重視,而衛青就是個奴仆漢武帝根本沒拿他當重臣。

為啥唐朝邊塞詩多寫李廣,很多人會黑衛青

但是看這段文字,我怎麼覺得衛青和漢武帝更親近一些呢。

人們在外人面前往往冠冕堂皇,隻有和親近人相處才不太注意形象。

在日記中,蘇東坡甚至說,漢武帝這輩子也沒做啥好事,唯一做的一件好事就是當着衛青的面拉屎。

這也吐槽的太狠了,看來東坡先生是一生衛青黑了。

宋朝另外一位文人黃震對衛青的評價更低,他在《史記評林》中寫道: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裡,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辄北,困踬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

好牛叉的口氣啊,卻敵兩千裡叫一錢不值。黃震所處的南宋都快亡了,文人對武人的依舊有着不屑一顧的高傲。

郭德綱說,我如果去評價一個造火箭的專家,專家如果拿正眼看我一下,都算他失敗。

但是曆史的吊詭之處在于,很多時候都是說相聲的去評價火箭專家,要求他們用說學逗唱的方法去讓火箭升空。

這種外行指導内行的巅峰時刻,大約就是在宋朝吧。

==============================

文:薛白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