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朝廷當中,主少國疑可能是最讓人糾結的一件事,尤其是皇家更是無比糾結。而明宣宗在自己駕崩之前,為何不在朱姓的王爺當中選擇一個來當繼任者,以保大明江山安穩呢?

很多時候,兒子就是兒子,不是侄子和外甥可以代替的,哪怕自己的兒子再不成材,或者說自己的兒子就是一個廢物,大家也會選擇讓自己的兒子來當家作主。
當時的朱祁鎮才剛剛九歲,明宣宗自己卻馬上就歸天了,如果站在大家族的位置上來考慮問題,或許從朱姓的王爺當中找一個來當繼任者,可能是大明江山最好的做法。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明宣宗也不例外,雖說在三國的時候,孫策就把自己的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
但是我們要明白一件事,當時的孫策正好處于三國這樣一個亂世,而明宣宗卻處于一個太平盛世,當然了也許不是什麼盛世。
不過當時的大明總得來說,還是一個平穩的時代,是以說自己的兒子推到皇位上面并沒有什麼不妥。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強勢的人物,就是後宮的張老太太,這可不是一般人,明宣宗的父親能以一個大胖子繼承皇位,就離不開張老太太的功勞。
而到了此時張老太太直接領着朱祁鎮當着滿朝文武的面,表示這就是大明的天子,可以說在大明最危難的時刻,給大家吃了一個定心丸。
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大家才真正的認可了朱祁鎮的地位。
其實哪怕張老太太不出面,朱祁鎮其實也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要知道大明是最講究所謂的制度,而朱祁鎮從法理上來講,就是大明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誰也不能拿這件事來搞鬼,當然了明面上是一定不可以的,除非朱祁鎮出現什麼意外,而張老太太親自領着他來到衆臣的面前,就是給大家一個信号,大明的新天子就是自己認可的,以後新天子就是張老太太的人了,誰也不要弄什麼小動作。
當然了以上隻是明面上的問題,其實剛剛九歲的朱祁鎮成為大明的天子,相當的符合朝中大臣們的想法。
這麼說吧,在現代的公司當中,你是喜歡在一個英明神武的上司手下幹活呢?還是喜歡自己當這個英明神武的上司呢?
正是因為朱祁鎮才九歲,是以大明的朝中,可以操控的地方就太多了,尤其是張老太太直接表示自己不會參與到朝中的政事上面。
可以說隻要朝中的大臣不謀反,整個大明随便你們怎麼玩。
唯一的要求就是讓朱祁鎮可以順順當當的長大成人,在這種優厚的條件下,朝中的大臣們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會不同意呢?
為何到了中後期的時候,大明的臣子們權利會這麼強大,就是因為朱祁鎮的時候給養肥了。
所謂的權勢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作的,在朱祁鎮長大成人之前的這段時間裡,朝中大臣已經初步的完成了架空皇權。
等到萬曆年間的時候,身為大明天子的萬曆想要把自己的太子換一換都做不到,就足以說明了很多問題。
很多事情就是因為長年累月的習慣,慢慢的讓大家誤以為這些事就是應該被朝中的臣子們所管理,就連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乎規矩。
而這個所謂的規矩就是朝中的大臣用了幾十年的時候,慢慢的讓皇帝習慣了這些事就是朝中臣子們應該幹的。
于是大明的後期,天子與朝臣幾乎就成了死敵,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權勢的原因,雙方為了手中的權勢,誰也不肯先放手。
如果說大明的朝臣們以前沒有得到過這些權勢,或許大家也就不惦記了,可是讓一個吃慣山珍海味的人,再去吃糠咽菜,很明顯臣妾做不到呀。
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明宣宗在自己駕崩後,沒有在朱姓的王爺當中選擇一個繼任者,進而讓皇權流失,最終所有的權勢都控制在了朝中的重臣手中,為大明的滅亡間接造成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