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碩是漢靈帝時期的十常侍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掌有京城洛陽禁軍(西園軍)兵權的宦官,是十常侍中第一個死于非命的人,還是被同樣是中常侍且手中無任何兵權的郭勝所殺。蹇碩之死,即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内在原因無非是蹇碩在病入膏肓的漢靈帝面前提議殺死外戚代表人物,即大将軍何進,引起外戚集團的反擊。外在原因則是何進的外甥劉辯繼位,變為漢少帝。宦官集團為了自保,提前殺死始作俑者,即上軍校尉蹇碩,緩解朝廷官員的仇恨。

說到蹇碩,就不得不提一下漢靈帝一手建立的西園軍。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表面是為讨伐西羌及黃巾賊,實際是為分外戚大将軍何進兵權,漢靈帝在洛陽西園招募壯丁成立一支戰時赴外出征的禁軍,稱之“西園軍”。以中常侍蹇碩為首統率,設八校尉,八校尉分别為: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張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軍校尉淳于瓊,右軍校尉夏牟,史稱“西園八校尉”。是以,西園軍亦為中國募兵制之始。西園軍的建立,第一次出現外戚、宦官分管京師兵的局面。宦官掌兵權,實際上就是漢靈帝掌兵權。畢竟宦官終究是依附皇權而生存的。蹇碩本是個中常侍,其職責無非是宮廷雜事的奴仆,但因自己壯健而有武略而被漢靈帝所信任,委于西園軍的軍權,當上上軍校尉。一時間,蹇碩的身份瞬間華麗大轉彎,從服侍皇族的奴仆變成鞏固皇權的衛士。同時蹇碩的職責也從皇宮内照顧漢靈帝日常起居生活轉化成朝堂上充當漢靈帝與大将軍何進争奪兵權的先鋒。
為了忠實執行漢靈帝的立儲之政策,同時也是為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蹇碩不得不向漢靈帝提議殺何進,扶劉協為新皇帝。《三國演義》原著是這樣記載蹇碩的建議,即當時病笃,中常侍蹇碩奏曰:“若欲立協,必先誅何進,以絕後患。”帝然其說,因宣進入宮。古語雲: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忠君之事。蹇碩為報漢靈帝的重用之恩,想漢靈帝之所想,急漢靈帝之所急,解漢靈帝之所困。此時,病床上的漢靈帝所想無非是偏愛劉協,想立劉協為太子,所急僅僅是自己病入膏肓,時日不多,所困不外乎是以大将軍何進為代表的何家,朝中有衆多黨羽,勢力強大,自己死後,無人壓得住何家,倚靠董家的劉協,勢單力薄根本沒有機會當上皇帝。
由此可見,蹇碩的建議從漢靈帝的立場來看,這一建議非但不是居心叵測,包藏禍心,反而是一種忠君愛國,為君分憂解難的表現——蹇碩是在拿自己的命,去冒險完成皇帝臨死前的遺願的。這就是忠。忠對一個人而言,所面對的對象很廣。隻要是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乃至他人等都做到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的負責完成份内義務,都可稱之為忠。《說文解字》中講:“忠,敬也,盡心曰忠”。一個人隻要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表現。忠,可分大忠和小忠。雖然漢靈帝早就認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想立劉協,卻猶豫未決,任其事态自然發展。
如今漢靈帝病重,又把劉協托付給蹇碩。漢靈帝是個昏君,在位時期施行黨锢、宦官政治還巧立名目搜刮錢财,甚至賣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樂。特别是在位晚期,爆發了黃巾起義,讓涼州等地陷入持續動亂之中。臨死之前竟要廢長立幼,而劉辯再不濟,卻有廣泛的士人基礎。蹇碩雖忠于漢靈帝,但對東漢王朝而言卻是不利的,頂多算是愚忠,最終卻落得被同伴所殺的下場。蹇碩所作所為,用“蚍蜉撼大樹”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