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唐時期史學的新發展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也是中國史學成長起來以後走向新發展的時期。由于唐朝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史學在唐代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無論是在修史規模上,還是在史學思想上都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

隋唐時期史學的新發展

唐太宗時正式設立史館

隋唐以前,紀傳體史書多是私家撰著。隋文帝時,禁止私家“撰集國史,臧品人物”。武德年間,唐高祖下诏編修前代正史。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正式設立史館于禁中,這是中國曆史上有确鑿記載的、最早的專職修史機構,不論是前朝史還是本朝史(包括起居注、實錄、國史)都從這裡撰寫出來。

隋唐時期史學的新發展

二十四史中八史均在唐朝修成

館内設修撰、直館,從事具體編寫工作,并令宰相為編修。從此,官修正史和宰相監修成為定制,一直沿襲到清代,這使我國曆代正史得以持續不斷,進而保留了大量史料。由于加強了史書的編纂工作,唐代修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二十四史中,唐代修成的有八史,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其中《南史》和《北史》是由李延壽私人修撰,後獲政府準許而成為正史的。貞觀十七年(643年),因梁、陳、北齊、周、隋五史中無《志》,唐太宗又下诏編修《五代史志》,至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成書,就是現在《隋書》中的“志”。

隋唐時期史學的新發展

劉知幾像

唐代史學思想最重要的成就,當屬劉知幾的《史通》。劉知幾(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祖父就是個史官,家庭環境使他對史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17歲時便基本讀完了唐以前的主要史書,20歲中進士,後入史館,參加纂修《唐史》,後因與史館當權者意見相左,憤而退出史館,潛心于《史通》的創作,經過9年的努力,于景龍四年(710年)完成了《史通》。

《史通》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史學批評和史學理論著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史通》共20卷,原有52篇,現存49篇,分内篇和外篇兩部分。内篇36篇,論述了史學源流、體例和編撰方法;外篇13篇,論述了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的得失。

隋唐時期史學的新發展

《史通》

劉知幾對史學著作中流行的宿命論觀點進行了批判,強調人事在曆史上的作用,指出:“夫論成敗者,固當以人事為主,必推命而言,則其理悖矣。”劉知幾認為曆史是變化和發展的,評價人物和事件應當從當時的客觀形勢出發。他還反對是古非今,認為不應“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顯然,劉知幾的曆史觀是進步的。

劉知幾還提出了著名的“三長論”和“直筆論”。他提出史學家必須具備三長,即史才、史學、史識,而以識最重要。如果“見良直而不覺其善,逢抵牾而不知其失”,則學問再多也無用。對于寫史,劉知幾主張“直筆”,要做到“不掩惡,不虛美”,“不避強禦”,“無所阿容”,反對迎合權勢或從個人恩怨出發歪曲史實。這些卓越的見解,對後世史學産生了巨大影響。

隋唐時期史學的新發展

《通典》

唐代另一主要的私家史學著作是杜佑的《通典》,這是我國一部專門論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區)人,官至宰相,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和史學家。他的《通典》全書200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和邊防等九門,上起傳說中的唐虞,下訖唐代的肅宗、代宗時,記載了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儲存了大量有價值的史料,并為後世開創了分門别類的記錄、考究典章制度的先例。

在《通典》中,杜佑列食貨為首,指出“農者國之本也”。同時他反對“非今是古”,主張“随時立制,遇弊變通”。這種古為今用的治學精神是及其可貴的,反映了他進步的史學觀點。在對待華夷民族關系上,杜佑也走在了曆史的前列。他指出兩個觀點:一是華夏、夷狄本無根本的差别,夷狄的“鄙風弊俗”,華夏原先也是有的;二是華夏、夷狄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前者“随時拯弊”,後者“莫革舊風”,才出現了發展程度上的種種差别。這兩點,反映出來杜佑的曆史進化思想,以及在當時所達到的最為正确的民族理論,是曆史思想上的重大進步。

隋唐時期在大一統的穩定社會環境以及強有力的皇家力量支援下,中國史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不僅展現在史書數量的爆炸式增長,還展現在史學思想的不斷進步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