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我們并無法預知。然而,未來的我們,将會如何回憶起當下,這是我們可以影響的事情。盡管人生與歲月都有着不同的階段,但它們并不是孤立的隔間,在一個又一個階段之中,太多微小的細節與記憶,構成隐形的絲線,将分散在年歲中的時間重新交織在一起。

記憶不僅是過去留下的痕迹,也是我們通向未來的隧道。通過記憶對事物的篩選,我們将有價值的片段儲存在自己的腦中,而書籍,無疑是最能影響我們記憶方式的一種存在。通過曆史與社科書籍,我們可以銘記那些在人類社會中出現的現象,通過文學藝術書籍,我們能夠捕捉到細節與被忽略的微妙情緒,通過童書和生活書籍,我們得以在時間中逐漸成長。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或許有很多新書從你的身邊滑過,不留一絲多餘的痕迹,但也會有很多變成書簽,就此留在你人生的頁碼中。而我們每年所做的,就是分享這些能夠成為讀者人生頁碼的書籍。

2021年,《新京報·書評周刊》繼續秉持“公共立場、專業品格、獨立精神、現實情懷”的原則,為讀者挑選了12本不同類型的、值得閱讀的書籍,它們将會搭建起一條飛向未來的道路,同時用文字和思想塑造着我們在未來看待今天的方式。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特刊

年度閱讀推薦

2021

愛與現實的直面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兀鷹飛過城市》

作者:宋琳

版本:雅衆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緻敬辭

從1982年到2019年,詩集《兀鷹飛過城市》撷取宋琳近四十年創作中的精華,成書僅三百頁。但在這極為有限的篇幅中,是詩人豐厚的生命感悟和無限的精神廣度。作為“靈魂的私人偵探”,詩人在動蕩漂泊的生活中辨認複雜繁複的自我,冥思永恒的時間與死亡,體味必然的孤獨與憂郁;作為“異鄉者”,詩人則攜帶着痛苦與傷口,播撒對他者的愛的同時,直面現實,呼應着米沃什、卡夫卡們的困境,而最終,詩人用緩慢卻堅定的步伐,訓示出“精神原鄉”的方向。

我們緻敬《兀鷹飛過城市》,緻敬它在詩藝上的精緻、優雅與平衡,主題上的豐富、深刻與尖厲;我們更要緻敬詩人宋琳,緻敬他在變動不居的社會語境中,對詩和詩性的堅守,對詩之純潔性和高貴性的維護,以及他對“重負”的主動承擔。他漫長的寫作曆程向我們展現出一種稀有的精神上的高度和勇氣。

明亮而憂傷的成長經曆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童年往事》

作者:(愛爾蘭)羅迪·道伊爾

譯者:郭國良 彭真丹

出版方:上海譯文出版社

童年,是每個人性格與情感的起源,童年的經曆,決定了我們未來看待世界的方式。書寫童年是困難的,它不僅要寫出幼稚甚至愚蠢的行為,同時,也要在其中觀察到童年時代的人類那容易被外界感染的心靈,他會為簡單的事情冒險,也會被單純的事情感動。這個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會因為環境的限制,而經曆不同的童年,盡管他們在人生叙事中形态各異,但在童年的成長上,卻有着相似的必經之路。

我們緻敬《童年往事》,它作為一本成功描繪童年的作品,在社會文化的背景隔閡之外,成功捕捉到了全人類在孩提時期的共性。我們在其中聽到原始而混沌的聲音,看到自己蒙昧時期的倒影,望着曾經喧嚣又迷茫的未來,正是在這個重新觀察審視的過程中,我們告别了幼稚的人生階段,走向另一端的未來。

抓住本雅明的關鍵點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不确定宣言》

作者:(法)費德裡克·帕雅克

譯者:餘中先

出版方: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人的一生,是否能在不确定的未來中找到确定的自我存在?人的一生,是否能在動蕩的時代尋找到獨立的心靈?在跌宕起伏的上世紀三十年代,這些問題困擾着每個知識分子與追求存在意義的人。瓦爾特·本雅明的一生,試圖在冷酷的世界中思索文明的溫度,在落滿飄零人的世界中抓取一片能讓自己栖居的孤葉,他追逐哲思、愛情、自由,他最終以一次恐慌狀态下的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人生,宣告了對不确定的未來的失敗。但他留給我們的,卻是一條确然的靈魂之路。

我們緻敬《不确定宣言》,作者兼繪者費德裡克·帕雅克用三卷本的篇幅講述了本雅明的人生曆程。他用最契合本雅明的方式打通了文學、傳記、藝術與曆史記憶之間的通道,用黑白相間的筆墨描繪了那個明暗交織的時代中光影錯亂的人們。它用簡練的形式勾勒了本雅明的一生,也運用視覺效果将讀者帶入和本雅明同樣的質問,向不确定的人生和未來給出自己的探索。

大大拓寬了雕塑的概念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雕塑的故事》

作者:(英)安東尼·葛姆雷/(英)馬丁·蓋福德

譯者:王珂

出版方: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雕塑是什麼?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與藝術史學者馬丁·蓋福德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持續18年的對話。在他們眼中,雕塑是堅實的物質,也是光線的虛空;雕塑是凝固的當下,也是時空的流動;雕塑是對死亡的沉思,也是旺盛迸發的生命力;雕塑是想象力的承載,更是一種行之于物的思維方式。他們的談話主題,跨越了地域、文化和語境,将曆時千萬年的人類實踐聯系在一起,通過闡述“雕塑是什麼”,進而叩問“人類是什麼”這個更為宏大的命題。

我們緻敬《雕塑的故事》,緻敬它對雕塑藝術所能蘊含的複雜情緒與多元審美而做的深入探索,也緻敬它為雕塑藝術所能觸及的悠遠時間與廣闊空間而做的大膽開拓。正如作者葛姆雷所說,在這個虛拟數字時代,雕塑依然是我們質疑世界的重要方式。

一個獨立思考的聲音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奶酪與蛆蟲》

作者:(意)卡洛·金茨堡

譯者:魯伊

版本: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6世紀的歐洲,文藝複興的餘晖沉入黑夜,但啟蒙運動的黎明卻尚未到來。變革的種子在長夜中沉默地醞釀,一個窮鄉僻壤的小人物卻發出獨立思考的聲音。他離經叛道的呼聲最終将他推上了審判庭,他的生命也葬送在烈火之中。除了塵封的檔案,他的生平湮滅無聞。但曆史學家卻最終還他以尊嚴。一個小人物的心靈宇宙,通過史家之筆,穿透時空的帷幕,直抵現代人的眼前。

我們緻敬《奶酪與蛆蟲》,緻敬它見微知著的深刻洞見,洗練而生動的文筆,賦予了枯燥的文獻檔案以鮮活生命。我們更要緻敬作者卡洛·金茨堡,緻敬他在灰塵滿布的檔案叢林中披荊斬棘,從微觀細節中發掘出一個平凡人物的非凡故事,他以嚴謹、深刻而富有溫情的史筆,讓我們相信,縱使渺小如塵沙之衆,縱使獨立思考的微光會隐沒在漫漫長夜,也同樣有着不被遺忘的尊嚴。

用海貝貫串整個全球史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海貝與貝币》

作者:楊斌

出版方: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海貝本是海洋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卻被曆史學者從時空的海洋中打撈出來,賦予全新的意義。作為财富與權力的象征,古代貴族對它趨之若鹜,将其轉運千裡。對海貝的執迷連接配接起了世界最早的交流網絡。在金銀貨币主宰天下之前,海貝也曾作為貝币,在全球貿易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創造出史上第一個世界貨币體系。透過海貝,我們窺見人類曆史上最宏大的文明全景。

我們緻敬《海貝與貝币》,緻敬它“緻廣大而盡精微”的史筆,緻敬作者作為史家探微尋幽的洞察力。本書對海貝與貝币的辨析,從曆史的角度重新定義了貨币的含義,也讓我們對全球貿易的意義重新進行審視。人類的欲望與追尋,文明的交流與隔閡,時代的興奮與苦難,猶如海上的細浪與波濤,書中的海貝則成為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引領讀者航向曆史之海的深處。猶如珍珠藏于海貝之内,改寫人類文明的力量,也常常蘊含在司空見慣的尋常微物之中。

日記中的晚清政治生态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晚清官場鏡像》

作者:邱捷

出版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在中山大學曆史系的檔案室,存放着一本少有人問津的日記。它的主人——晚清的一個州縣官杜鳳治50歲才開啟仕途,宦粵十幾年,以一個地方官僚的私人視角真實記錄了晚清時期官場的百态。邱捷獨具慧眼,經過長期的深入閱讀,充分挖掘出這本日記的價值。晚清地方官員為何經常偏離王法做出判決?官員之間對上對下日常如何互動?“皇權”是否“不下縣”?針對這一系列重要的問題,《晚清官場鏡像》在既有的有關清朝政治制度史、法制史研究的基礎上,填補了許多前人未給予充分關注的關鍵事實與細節。

我們緻敬邱捷,緻敬他用自己的智慧為曆史研究一個重要的領域貢獻了有價值的新史料、新觀點,更緻敬他身為一位曆史學者,身體力行“闆凳要坐十年冷”的鑽研精神,傾注近二十年心血成就一部著作。我們緻敬《晚清官場鏡像》,它見微知著,用基層官員鮮活的日常折射晚清政治生态及其中的隐憂。它将目光投向抽象的制度中活生生的人,書寫一部“活的制度史”,彰顯了濃厚的人文關懷。

被遮蔽的“第二輪班”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職場媽媽不下班》

作者:(美)阿莉·拉塞爾·霍克希爾德

譯者:肖索未等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近年來,伴随性别議題在社交媒體的凸顯,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中面臨的結構性不平等引發了廣泛關注。《職場媽媽不下班》探讨了一個長期以來困擾女性的難題:事業和家庭之間的雙肩挑。上世紀80年代,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對美國雙職工家庭展開曆時八年的追蹤研究,她以翔實、豐富的一手資料,開創性地揭示職場媽媽回家後被遮蔽的“第二輪班”。

我們緻敬《職場媽媽不下班》,緻敬它極具共情、細膩的分析,呼應并照見目前城市育齡女性普遍面對的性别困境。我們緻敬霍克希爾德,緻敬她以社會學家的穿透力,反思并洞察更深層次的家庭照料危機,為思考婚姻、家庭、代際關系提供了超越性别架構的視角觀照。《職場媽媽不下班》告訴我們,重估照料勞動的價值、提升男性的家務參與度不僅關乎性别平等議程,也是亟待正視的社會議題。

平凡生活中的奇幻詩意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散步三部曲”——《散步》《露營》《遊河》

作者:大吳

版本:蒲蒲蘭·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

孩子總是對世界有許多問号,但在大人的理性之眼中,那些問号裡卻充滿了匪夷所思。其實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最正确的解答,而是和他們一起感受平凡生活中并不符合邏輯卻充滿趣味的詩意。在《散步三部曲》中,哥哥和弟弟起先隻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兩個人的世界一個真實一個奇幻,到第三本《露營》時,哥哥也跟着弟弟進入了他的想象,留下一個懸念讓讀者品味“繼續擴充思緒”的樂趣。

我們緻敬《散步三部曲》,緻敬它将沒有美麗風景相伴的“散步”因孩子的參與而變得如此迷人,對照今天孩子們過于豐富的課外生活,它用最簡單的場景為童心搭建了表達的舞台,盡情放飛想象,也提醒那些忙于奔波的大人,永遠不要停止探索平凡生活中的趣味和詩意。

為兒童賦權的藝術實驗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童年美術館》

作者:李傑

出版方: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這是一本為兒童賦權的書,更是一次為兒童賦權的社會藝術實驗。如果說,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革命性地把兒童确立為獨特的生命主體,那麼李傑在成都麓湖A4美術館的iSTART藝術節,則把這種主體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兒童不僅僅是獨特的,他們同時也是完整的,他們可以成為某種權利的主體。人們經常在修辭意義上說兒童可以教育成年人,但在李傑和他的“童年美術館”,兒童以實實在在原創性的藝術作品,向成人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創造性和行動力,并以此給大人們上課。

我們緻敬《童年美術館》。緻敬這本書在兒童面前的低姿态,這證明了權利确實是可以讓渡的,哪怕是讓渡給兒童;更緻敬所有在這本書裡展示了作品的兒童,他們對現實的敏感,對想象的追逐,都再次證明了人的無窮可能性。我們也緻敬這本書的作者李傑,他不是兒童教育學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藝術總是緻力于對秩序的挑戰,而在教育方面,這種挑戰僅僅隻是開始。

尋找村莊的“泉眼”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塔魚浜自然史》

作者:鄒漢明

版本:大方·中信出版集團

塔魚浜既是一個已經消逝的地理名詞,也是一個歸屬于文學的精神坐标。作者對故鄉全景式的回望和掃描,直抵時間深處,在城市化程序不斷推進的當下,這樣的寫作尤其珍貴。木橋頭、水泥白場、牆内墳、八分埂、小豬房、蕩田裡、老人下、後頭田等,一處處村莊地理建築既是“有限的疆土”,也是“無限漫遊”的發端,書中基于記憶而重建的時令節氣、自然風物、草根衆生等,勾勒出一派昔時的自然生活圖卷——這座紙上村坊的重制,蘊含的皆是人與自然的世俗生存故事。

我們緻敬《塔魚浜自然史》,作為一部非虛構作品,它以近乎鄉村田野調查的視角,重塑了塔魚浜這座江南老村坊的存在史,為當下及未來留下了有據可查的精神史料。我們也緻敬鄒漢明,緻敬他以一個詩人的敏銳和洞察,傳遞和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生活。

圍繞樹的麥哲倫之旅

用12本書幫你記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北方有棵樹》

作者:歐陽婷

版本:商務印書館

作為出生于西北地區,後又生活于北京這座北方城市的寫作者,歐陽婷将目光投諸“周遭世界”,以北方四季風物為叙寫對象,勾勒出“自然北京”及其周邊的盎然生機。無論是冬歲的冬芽、冰雪、臘梅,春日的山寺、秤錘樹,還是夏季的四聲杜鵑、雨天、小魚,秋時的紅果、街區和雲朵,這場有關于北方大自然的風景之旅,在時節輪轉間次第鋪展,這種兼具生态意識的獨特審美空間,充滿天真情态。

我們緻敬《北方有棵樹:追随大自然的四季》,也緻敬它的作者歐陽婷,在疫情依然肆虐的當下,作者俯身于自然物候,以生活者和觀察者的雙重身份,記錄下“周遭世界”的溫和與豐盈,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度交流,更有一種撫慰心靈的治愈力量。

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

直播通道

—— 直播時間表 ——

2021年1月15日周六14:00開始直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