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歡迎閱讀史源曆史專欄第2743期。解放前的國民黨軍進階将領,以中将軍銜最令人費解。很多朋友戲言:如果不記得一名國軍将領是什麼軍銜,那麼多半應該是中将。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在解放戰争中後期,國民黨軍肩佩兩顆星的中将多達九百餘人,這個數字是令人匪夷所思、卻又非常真實的。要知道建國後解放軍進行授銜,獲得中将軍銜的将領也不過177人。人民軍隊巅峰時期有五百餘萬人,國民黨軍也曾達到過四百三十萬人的規模,但是雙方中将級别将領的數量卻完全不成正比,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其實早在1930年中原大戰取勝之後,老蔣便着手理順全國的國民黨部隊。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軍銜正規化,也就是铨叙工作。各作戰部隊将領的軍銜進行了統一,1935年國軍授銜時中将隻有不到一百人,就當時的軍隊規模來講,這個數量算是十分靠譜的。即便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前,铨叙軍銜為中将的數量也不超過二百人。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得并不混亂,那為什麼後來又亂了呢?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軍1955年授予的中将軍銜為正式軍銜,而國民黨方面則有铨叙軍銜和職務軍銜兩種門類。其中的铨叙軍銜,基本上可以與後來我軍的軍銜對等,而職務軍銜一定程度上講并不正規。顧名思義,隻是與其現任職務相對等的一種軍銜,不是正式的軍銜。國民黨軍在解放戰争初期有七百多位中将,大多數都是職務軍銜,而實至名歸的中将隻有二百餘人,到了解放戰争末期這種“職務中将”更是多達九百多位。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既然如此,為什麼國軍要搞出兩套軍銜制度,變得混亂不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抗戰時期铨叙制度暫停,軍隊上下以作戰為主,沒有精力和心思去搞軍銜的事情。铨叙制并不适合戰時狀态,軍隊擴張速度太快。铨叙軍銜是由國民政府頒發的,職務軍銜則是由國軍内部直接委任,老蔣做主同意即可。我們今天聽到的很多國民黨中将軍長、少将師長,這樣的稱呼都屬于職務軍銜,含金量低一些。戰争年代需要提拔大量的幹部任職,是以委任狀由老蔣直接簽批,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職務軍銜較高的将領,原本铨叙和職務基本上是應該對等的,但在戰争年代出于形勢需要,出現了大量将領職務軍銜遠遠超出铨叙軍銜的情況。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三、四十年代國民黨軍隊成分複雜。一直以來,為了收編雜牌隊伍、增強黃埔系中央軍的實力,老将使用了許多權術手段來縮減雜牌軍。如西北、西南各軍閥的部隊,老蔣把原來的軍事主官提升軍銜、提高待遇,以此為條件把他們的部隊拿下,進行裁撤或者收編。這樣一來,很多原先的少将變成了中将,但是名不副實沒有軍權,大大增加了職務軍銜為中将的人員數量。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奇怪的是,國軍上将的數量始終是相對靠譜的,保持在六十人左右。但這又激發了另一問題,上将不退休,中将就很難遞補,大量人員積壓晉升不上去。而上将的退休年齡一開始定為七十歲,後來改為六十二歲,但不管怎樣要熬到一名上将退休或者去世,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是以即便是像胡宗南這樣的黃埔一期代表,在大陸時期也隻是一個可上可下的“中将加上将”軍銜,沒有正式提為二級上将,到了台灣之後才轉正。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1937年,國軍的正規軍總兵力約為一百八十萬人;到了抗戰結束後,雖然有很多冗員和假編制,但名義上軍隊總人數超過六百萬人,是以挂着職務軍銜的中将自然也是成倍增長。後來雖經過縮編裁軍,但南京方面既不會把原來的降官降級,也沒有嚴格執行退休制度,很多有名無實的中将都被保留了下來,使得“中将隊伍”異常臃腫。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這樣一看,國軍師長、軍長、兵團司令、戰區副總司令都是中将軍銜也就不那麼奇怪了。以解放戰争後期的國民黨徐州剿總為例,負責總體軍事指揮的杜聿明是中将,下設的幾個兵團司令孫元良、邱清泉、李彌等人都是中将,再往下的軍長、整編師長也是中将軍銜,從軍銜上看根本分不出誰高誰低,成了當時國民黨軍隊内部混亂的一個縮影。

我軍開國中将隻有177名,為何解放戰争時,國軍卻有900多個中将?

“史源曆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營運,專注于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曆史全貌,帶來精彩曆史細節。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