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所謂的“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皆會湧現出幾個佼佼者,他們洞若觀火,或是挺身而出,或是潛伏暗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特工,在漫長的戰争年代裡邊,扮演着默默無聞的角色,同時還要背負外界對他們的審判與指責,卻也不能使他們忘記初心與信仰。

無論身在何處,他們的名字遍布全國,正是因為有這一群人的存在,才換來大大小小戰場的勝利,曆史書上雖然很少出現他們的真實姓名,但他們的影響力永垂玉帛,他們的身影烙在漫長的戰争歲月裡。

他們是無名的英雄,是“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民族精神的踐行者。昔日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銘記,“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堅定,今有一生傳奇、孤膽英雄郭汝瑰,潛伏敵營整整十八年,可以說在卧底中在國民黨内部的最大的貢獻者了。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在《郭汝瑰回憶錄》曾記錄了所有的個人人生經曆,還坦誠自己是共産黨的卧底,在多少個長夜裡,郭汝瑰“與狼共舞”,見識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不過他晚年回憶:

潛伏敵營多年,真正佩服的國軍将領隻有兩個。

共産主義信仰根植于内心

郭汝瑰生于一個書香世家,1907年在四川省銅梁縣開始了傳奇的一生,雖然是家道中落,卻也赓續了着書香氣息。

其父郭朗溪在清朝末年的科舉制中出類拔萃,曾名列重慶府的榜首,本有望中舉,無奈科舉制被廢除,功名之路終成黃粱一夢。是以,本來是書香大家,聲名遠揚,在民國軍閥社會卻逐漸走向衰落。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深受其父親的影響,本是醉心于蟾宮折挂,如今卻壯志未酬,郭朗溪常議論時政,抨擊北洋軍閥的腐敗統治與黑暗社會,郭汝瑰耳濡目染,打小便看見了社會醜陋的一面。

郭汝瑰在其自傳以及童年時期有一個作品被他反複提及,那就是魯迅先生的《自題小像》,其中一句詩成了他的人生格言——“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赤子之心,一目了然,充分展現了郭汝瑰很早就擁有了一顆憂國憂民之心。

弱冠之年,憑借刻苦努力的姿态,他考上了黃埔軍校,因為在這裡,他寄寓了一種希望和渴望,他的建功立業之心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讓他不斷上進,不斷求索一種光明。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在上學期間,他接觸到了共産主義,聽取當時遠近聞名的蕭楚女、恽代英等人的講座,拜讀了李達、陳獨秀等人的著作,他總結到隻有徹底推翻“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才是中國的出路和富強之路。

而後的他主動請纓,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了一名共産黨員。

成為蔣介石的得意門生

在黃埔軍校,郭汝瑰便與蔣介石相識,源自于他勤勤懇懇,成為學校的高材生。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在校期間,他接受了諸多的革命思想,是當時的激進分子,四下傳播當時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宣講新三民主義的要義。

後來,受到黨組織的指引,按照吳玉章的要求,聽聞到蔣介石擁兵自重,想要圖謀不軌,與共産黨呈對立之狀,就安排郭汝瑰提前畢業,以免受到蔣介石的威脅,希望他堅持革命,不要受他人的影響。

不久,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聯合在南京擁有重兵的蔣介石撕下來僞裝的面孔,正面“反共”。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時局動蕩,郭汝瑰與吳玉章便失去了聯系,其堂哥郭汝棟倒向了國民黨的陣營,開始清理“異黨”,但畢竟是有血緣關系,為避風頭,郭汝瑰就被送到了日本士官學校就讀。

這時,郭汝瑰與地下黨徹底失聯了,置于異國他鄉,他無事可謀,就靜下心來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能力。

後來,随着九一八事變的發生,身在日本的郭汝瑰感受到了一種恥辱,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日本。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學習是郭汝瑰一直以來的習慣,經過一番伏案苦讀,考進了中國陸軍大學——這時的校長是蔣介石,或許真的是一種緣分,昔日讓蔣介石引以為傲的學生居然再次重逢,心中萌發出欣賞之意。

更何況,郭汝瑰始終以正念正行正義的形象出現在蔣介石的視野中,尤其是他出色的軍事才能,蔣介石便對郭汝瑰抱以客觀的态度,想要栽培他。

郭汝瑰就榮幸地進入到蔣介石親自舉辦的廬山軍官集訓團中加強軍事能力的培養,其意圖就是為了接下來的抗日戰争。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從黃埔軍校算起,再到此刻,僅僅不到十年的時間,

郭汝瑰便成為了蔣介石的得意門生。

真正佩服的國軍将領隻有兩個

即使是作為蔣介石的“關門弟子”,也深受這位恩師的感染與教導,但在以後的諸多交涉中并不能在軍事領域達到共鳴,對于很多觀點,也是不能苟同,與毛主席等領袖人的風度不可相提并論。

在日本投降的儀式上,郭汝瑰已經以軍政部代表的身份,進入到國民黨上層社會。身居高位的他,有機會與國民黨軍政要員接觸,不管是共事,還是宴請,都目睹了國民黨内部的一切面貌。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郭汝瑰撰寫回憶錄時,回憶了很多人物,重點是書寫了在潛伏期間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點評了在此期間觀察和接觸中幾位軍部高層人士。

其中,他發自肺腑的聲音,令他真正佩服的國軍将領隻有兩個。郭汝瑰的評點是比常人,乃至是曆史學家都要客觀和精确很多,畢竟是親身經曆者。

首先一個是張治中将軍,

雖曾挂名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将,同時深得老蔣信任,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保持理智,堅持正義。比如在解放戰争中從未指揮過任何一次戰役,緣由就是他内心是一個堅決反對内戰的人。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郭汝瑰回憶道,在國共重慶談判時,張治中是唯一一個真正支援和平、堅決希望避免内戰的人。

正是基于這一點,郭汝瑰記憶猶新,贊美張治中厚重品德,當新中國成立後,張治中成為了中國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工作之餘同毛主席、周總理等人推心置腹,談笑風生。

另一位則是國軍大佬傅作義,

他是原華北剿總司令。欣賞的地方有兩個:一為傅作義的軍事才能,無可厚非,是一位難得的将才,無論運籌帷幄,還是指揮作戰,其中典型大同之戰,集甯之戰,張家口之戰等都是以少勝多的縮影。

郭汝瑰晚年回憶:潛伏敵營高層多年,真正敬佩的國軍将領僅有2人

還有一點,他能分得清時局,既能手握大權,也能放權,拿得起放得下。在49年初,正是他的施以仁愛之心,保全了古都北平和數百萬百姓,郭汝瑰認為這不是一般進階将領能做到的,極為欣賞這一點。

小結:

可以說郭汝瑰對張治中和傅作義的點評,都非常中肯到位,又能結合當時的史實,結合張治中和傅作義的舉止,并不是一家之言。

郭汝瑰于1997年10月23日不幸遭遇車禍逝世,享年90歲。中央軍委在其追悼會上贊頌他的一生是“驚險曲折、豐富深刻的一生”,稱郭汝瑰同志“為抗日戰争的勝利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