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01、百将雄師

解放戰争時期,第一野戰軍有十大主力師,分别是第1軍第1師、第1軍第2師、第2軍第4師、第2軍第5師、第3軍第7師、第3軍第9師、第4軍第11師、第6軍第16師、第6軍第17師、第7軍第19師。

強中自有強中手,一野十大主力師中,第1軍第1師、第1軍第2師、第2軍第4師、第3軍第7師、第6軍第17師是五大頭等王牌主力師。

在這五大頭等王牌主力師中,獨占鳌頭的當屬第1軍第2師,而第6軍第17師是最傳奇的主力師之一。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延安保衛戰時期彭德懷動員部隊

第6軍第17師及其前身部隊共走出1位元帥、1位大将、12位上将、21中将,89少将,被人譽為百将雄師。

第6軍第17師首次成建制始于抗戰時期。

1943年,全面抗日戰争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企圖計劃閃電進攻陝甘甯邊區。

中央得知消息後,不敢怠慢,緊急從各大軍區抗日前線抽調了部分部隊保衛陝甘甯邊區,組成了陝甘甯晉綏聯防軍。

不久,八路軍總部決定将第120師第358旅和獨立第一旅調入陝甘甯邊區。

1944年春,八路軍又從華北調入三支部隊守衛陝甘甯邊區。

楊得志率領的冀魯豫軍區西進支隊(共6個團)改編為陝甘甯晉綏聯防軍教導第1旅;

黃永勝、鄧華率領的晉察冀軍區機動旅,(共6個團)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

王近山、徐立清率領的第129師3個團(771團、16團、25團),組成晉綏聯防軍新編第4旅。

新編第4旅由王近山(開國中将)任旅長,徐立清(開國中将)任政委,張賢約(開國中将)任副旅長,黃振棠(開國少将)任政治部主任。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開國中将王近山

不久,張賢約接任旅長,黃振棠接任旅政委,并撤銷25團, 編入771團和16團。

1947年2月10日,為了迎擊蔣介石對陝甘甯邊區的重點進攻,軍委決定将新編第4旅編入陝甘甯野戰集團軍(陝甘甯野戰集團軍司令員張宗遜,政委習仲勳,副司令員王世泰,副政委廖漢生,參謀長閻揆,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共轄新編第4旅,教導第1旅、第3旅,警備第1旅、第3旅,晉綏軍區第1縱隊)。

3月16日,陝甘甯野戰集團軍改稱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副政委習仲勳,參謀長張文舟,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下轄新編第4旅,晉綏軍區第1縱隊、第2縱隊,教導旅)。

1947年7月31日,西北野戰兵團改稱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副政委習仲勳,參謀長張文舟,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任,副參謀長王政柱)。

同年10月,新編第4旅與教導旅編入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羅元發,政委徐立清,副司令員張賢約,參謀長唐子奇,政治部主任饒正錫)。

新編第4旅由程悅長(開國少将)任旅長,黃振棠任政委(1948年2月, 新編第4旅增編第3團)。

1948年11月1日,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

1949年1月,第6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軍,軍長羅元發,政委徐立清,副軍長張賢約,參謀長唐子奇,政治部主任饒正錫,副參謀長陳海涵,政治部副主任黃振棠。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第6軍第17師首任師長程悅長

新編第4旅改稱第17師(教導旅改稱第16師),第17師師長程悅長、政委黃振棠(兼)、副師長袁學凱(開國少将)、副政委趙光遠(開國大校)。

原轄的第771團、16團、第3團依次改稱第49團、50團、51團。

02、老紅軍團

第6軍第17師第49團最早可追溯至1927年11月黃麻起義中的農民自衛軍。

後來,這支起義部隊改稱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

可惜不久,國民黨第12軍突襲黃安縣城,由于敵衆我寡,實力懸殊,鄂東軍傷亡慘重,總指揮潘忠汝等多名進階幹部犧牲。

為儲存有生力量,鄂東軍決定少部分留在縣城繼續戰鬥,其餘人撤退木蘭山上展開遊擊戰争。

最終經過清點,總計有72位勇士上了木蘭山,這72位勇士大多都犧牲了,最終有5位勇士成為開國将軍。

他們分别是開國大将王樹聲,開國上将陳再道,開國中将詹才芳,開國少将肖永正、吳世安。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開國大将王樹聲

這群勇士堅持革命,傳播火種,最終又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7軍(軍長吳光浩,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汪奠川)。

1928年7月,第7軍改稱紅11軍31師,軍長兼師長吳光浩(1929年,吳光浩犧牲後徐向前接任師長),師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曹學楷,政治部主任陳定候。

紅31師是紅軍軍史上兵力最少的一個師,最初總兵力卻隻有120人,下轄91、92、93、94這四個團,每個團平均人數隻有30人。

後來發展至300餘人,是以紅11軍隻轄第31師(後下轄紅32師、紅33師)。

除了湧現了上述開國将軍,還有開國上将許世友(時任紅31師班長)、王宏坤(時任紅31師91團戰士)等開國将軍。

1930年4月,紅11軍改編為紅1軍,軍長許繼慎、政委曹大駿、副軍長兼第1師師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喧,下轄第1師、第2師、第3師、獨立旅,總預備隊(指揮王樹聲)。

原紅11軍31師改稱紅1軍第3師(師長周維炯、政委姜鏡堂)。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紅軍時期的徐向前

1930年冬,紅1軍和紅15軍合編為鄂豫皖根據地紅4軍,軍長曠繼勳,政委餘笃山,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

原紅1軍第3師先後改稱紅4軍獨立團、紅4軍教導第2師,紅4軍第12師(師長蔡申熙,政委陳奇,副師長劉英)。

1931年11月上旬,紅4軍與紅25軍共同組成紅四方面軍,紅4軍12師所部改稱紅四方面軍25軍73師(師長劉英,政委吳煥先)。

1933年7月,紅25軍73師與四川南江、紅江、廣元等縣獨立團,擴編成紅31軍,軍長王樹聲(紅軍會師後開國上将蕭克接任軍長),政委張廣才(開國少将),政治部主任黃超。

紅25軍73師改稱紅31軍91師,師長徐深吉(開國中将),政委黃振棠。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開國中将徐深吉

抗戰爆發後,紅31軍91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1團,團長徐深吉、副團長韓東山(開國少将),參謀長黃新友(開國少将),政訓處主任吳富善(開國中将)。

第771團不僅是386旅主力團,也是八路軍初期最早成立的13個主力團之一,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悍。

1944年,386旅771團改為新編第4旅771團,最後改編為第6軍第17師第49團。

第49團源遠流長,紅四方面軍的源頭之一, 資格深厚,老紅軍多,作風過硬, 戰力強悍, 不僅是第17師主力團,也是第6軍主力團和一野的主力團。

03、英雄團

第6軍第17師第50團前身是1938年8月由129師東進抗日遊擊縱隊第1、3團合編組建的386旅新1團,由程啟光任團長(後丁思林接任團長)、夏祖盛任政委。

新1團雖然是由地方部隊組建不久的一個新團,戰士以冀南青年子弟兵為主,是八路軍平均年齡最低的主力團之一,但是作風硬朗, 意志頑強,戰鬥力頗為不俗。

1939年2月,在抗日戰争冀南春季反掃蕩作戰中,386旅旅長陳赓和副旅長許世友就親自指揮剛組建不久的新1團進行了一場著名的香城固戰鬥。

此戰,新1團将士浴血奮戰,共斃日軍200餘人,俘8人,繳炮4門、長短槍數十支,有力地打破了侵華日軍對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蕩”,創造了平原地區誘伏戰的模範經典戰例。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386旅旅長開國大将陳赓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看過戰報後,贊譽新1團是“模範青年團”,後來八路軍前方總部正式新1團授予“朱德模範青年團”榮譽稱号,團長丁思林被譽為青年模範團長(可惜1939年7月8日,丁思林雲族鎮與日寇激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6歲)。

1940年6月,新1團被改編為八路軍386旅16團,開辟太行、太嶽抗日根據地,參加了百團大戰。

随後,第16團參加了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自指揮的關家垴戰役。

戰鬥中,16團團長謝家慶壯烈殉國。

在抗戰期間,16團犧牲了兩位團長!

1943年10月,386旅旅長、太嶽軍區二分區司令員王近山率16團奔赴延安,保衛陝甘甯邊區。

10月22日,王近山率16團突破重圍,在洪洞縣,打了一場聞名中外的韓略村伏擊戰。

此戰,16團殲滅将日軍一個分隊和“日軍戰地觀摩團”共240人,其中包括日軍少将旅團長1人,大佐聯隊長6人,少尉以上軍官120人。

這就是《亮劍》著名橋段主角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消滅日軍戰地觀摩團的曆史原型之一。

王近山是以名揚四海。

當王近山率16團抵達延安不久,毛澤東親自接見王近山,熱情洋溢地表揚了韓略村伏擊戰。

第16團編入新編第4旅後,迅速成為主力團之一,最後16團改編為第6軍第17師第50團,依然是第6軍主力團之一。

與第49團、第50團相比,第51團戰鬥力存在不小的差距。

1947年10月, 以山西曲沃參軍的新戰士2000餘人組成晉綏軍區補訓團(團長王心瑀)

1948年2月,新編4旅抽調幹部接收補訓團,改編為第3團。

1948年5月,在隴東戰役中,第3團損失極大, 後赴晉南河津地區休整補充,最終改編為第6軍第17師第51團,由胡雲龍(開國上校)任團長。

04、千錘百煉

第6軍第17師是一支有紅軍基礎的老部隊, 經曆了土地革命、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戰鬥作風硬朗,戰鬥經驗豐富,戰鬥紀律嚴明,執行指令堅決,骁勇善戰,攻守兼備,不怕犧牲,敢挑重擔,以敢打硬仗惡仗聞名,深受中央軍委及各部上級的喜歡。

毛澤東曾在1947年轉戰陝北期間, 對王近山、徐立清等新4旅上司說:

“新4旅在延安跟了我好多年, 打了很多勝仗, 是你們保衛了延安, 保衛了黨中央。”

彭德懷在隴東戰役期間,稱贊浴血奮戰, 堅持到最後突圍的新4旅是一支“壓不倒、打不垮的英雄部隊”。

憑借其在戰場上英勇頑強的表現,第6軍第17師跻身一野五大頭等主力師之列,實在是當之無愧。

一野主力師,走出1元帥、1大将、12上将、21中将,89少将

開國元帥徐向前

在多年的戰火紛飛,浴血奮戰中,第17師這支英雄部隊及其前身部隊名将輩出,走出過1位開國元帥(徐向前);一位開國大将(王樹聲);12位開國上将(蕭克、許世友、陳再道、王宏坤等);21位開國中将(王近山、徐立清、倪志亮、詹才芳、徐深吉、吳富善等);89位開國少将(程悅長、黃振棠、袁學凱、肖永正、吳世安、張廣才等),總計124位開國将軍,是名副其實的百将雄師。

(注:本文124位開國将軍不包括指揮過第17師及其前身部隊的直屬上級,隻包括曾在第17師及其前身部隊任職的将領,篇幅有限僅列舉部分将領名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