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導讀:“紅星”是俄國十月革命的象征,也曾照耀着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随着蘇聯解體,有關“紅星”的叙事也逐漸凋零,直到人們快要遺忘了那段激情歲月。 業餘國際政治觀察者科拉絲娜·捷維察發表系列文章:《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圍繞歐洲社會主義國家革命文化建構、回顧和周遊蘇東軍隊帽徽的起源和演變曆程。本文為第二部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科拉絲娜·捷維察】

(點選檢視上篇)

接下來我們将要說到1918年紅星帽徽在俄國面臨的最大的困難。

上圖為1918年一部分時間裡生産出的一枚典型帽徽。請注意,前文已經提到,早期錘子犁铧圖案中錘子的錘頭在上、羊角在上、錘面指右下,錘柄指向左下,是以這枚帽徽的綴訂方向是正确的——五角星的單獨尖角朝下。

沒錯,在1918年的混亂中有一段時期,一部分紅星标志是按單角向下、雙角朝上的朝向制造乃至佩戴的。這種倒置紅五星也曾短暫出現在宣傳海報(下左)和俄羅斯聯邦共和國1918年9月16日制定的紅旗勳章(下中)樣式中;在曾短暫頒發了三年多的阿塞拜疆紅旗勳章(下右)中,倒置紅五星的五個角都被做了出來,可以更清晰地分辨。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但這些設計全都很快就被廢除了。除紅旗勳章圖樣裡不完整的倒紅五星得以殘存外,所有紅星标志的朝向被嚴格統一成了現在我們熟悉的單角朝上的樣子。

這一方向轉換是俄國(主流)社會濃重的東正教底色造成的。

早已抱定無神信念,要普及科學、掃除一切精神鴉片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革命者們忽略了一件他們自己不關心,在民間卻有極大問題的事——倒五角星外觀準确地撞上了敵基督的标志“倒五芒星”。這個符号可能源于16世紀的意大利黑魔法書《Grimorium Verum》,俗稱“曼德斯的五芒星”,看起來有點像一個帶角的羊頭,是魔鬼路西法和利維坦的象征。

與正教會深度關聯的白軍極其敏銳地抓住了紅軍的這個失誤。白軍開始在各地農村中宣傳“紅軍是撒旦的化身,他們帽子上佩戴的是敵基督的倒五芒星标記”。由于布爾什維克确實相信無神論,而且内戰初期,他們在很多地區一旦掌權,立即教條推行破除宗教節日、拆毀教堂(早期《紅軍最強大》中就有“把大教堂……都毀滅”的歌詞)甚至肉體消滅神職人員的政策;而這一切又與1918年5月起頒行的餘糧收集制(продразвёрстка)影響疊加,進一步惡化了布爾什維克在農村的形象。

結果是,白軍這種宣傳效果非常之好;人均胎教肄業、對任何自稱捍衛東正教或天主教(蘇波邊境地區)的人懷着虔誠信仰的邊遠地區農民們一聽就信,給蘇維埃政權造成了極大困擾。

烏克蘭蘇維埃第1師政治部主任И·明茨在開會時曾無奈地指出:“青年農民都充滿了偏見。不僅對公社,而且對我軍新的紅星帽徽……”

為了破除“敵基督符号”宣傳,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軍事部迅速制作了一份著名傳單——《看,同志!這就是紅星》(見下圖)。《看,同志!這就是紅星》是一份極其特别的檔案。它隻傳達了一個實際資訊——“明确并宣傳紅星帽徽須以單角向上的指向為正”,但它在俄國共運史中的地位恐怕被嚴重低估了。從文化建構意義上說,它的重要性幾乎可以與1943年工農紅軍恢複帝俄式肩章相提并論——後者是另一個在蘇共黨内被淡化,但對蘇聯曆史發展影響深遠的事件。

傳單全文如下:

“看好了,同志!

“這

“就是紅星: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看,同志!這就是紅星》傳單原件的擡頭部分

“紅軍士兵把它戴在帽子上,她是紅軍用來辨認的标志。

“每支軍隊都戴着象征它所服務對象的徽章。舊軍隊的徽章代表什麼?那是一條閃耀光芒的沙皇旗色(注:黑黃白)絲帶,代表士兵要為沙皇服務。昔日,軍隊吃着人民的脂膏,卻為沙皇賣命,按沙皇的指令鎮壓勞工農民、幫助壓迫人民的資産階級。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俄軍1907式帽徽,士兵(左)、軍官(右)

“那麼,紅星代表什麼意思呢?

“聽好了,同志:

“你知道一個關于紅仙女——真兒(“普拉芙達”,字面含義和典故下面會講到)的故事嗎?她很漂亮,很可愛,額上和脖子上各有一顆星。在那星星光芒的照耀下,所有人都幸福地活在富足和真理中,每個人都擁有一切,沒有人殺人,也沒人冒犯别人。

“還有一個黑巫婆——克利夫達(字面義:謬誤;謊言)。她想迷惑人們,奪走他們的幸福。

“克利夫達悄悄地接近真兒,偷走了她的星星,把它藏在了袍子下。

“世界立刻陷入了黑暗。黑暗之中,黑化的人們開始做壞事。他們開始欺淩弱者,奪走他們的全部财産,強迫他們為自己工作。

“謊言開始在大地上到處盛行。

“可憐的真兒發出了尖叫:

“‘好人們啊,找到我的星星吧。把它帶回給我,把真理還給世界!’

“她找到了一個好人。他去尋找真理之星,向克利夫達挑戰,與她戰了許多回合,筋疲力盡,滿身傷痕,血流不止。他擊敗了克利夫達,找到了那顆被藏起來的星星。

“他把這顆星星貼在自己的額頭上,向着真兒走去……

“惡人們、克利夫達的附庸們,阻止他走向紅仙女真兒,妄圖把星星從他身上奪走,然後再把它熄滅。但好人擊潰了所有敵人,來到了“真”面前,把星星帶給了她。

“世界上又重新有了光明。克利夫達的附庸們,像(象征不祥的)貓頭鷹或飛鼠一樣被光明驅散,躲到黑暗的角落裡消失了。紅仙女真兒蕩滌了所有人的惡念。一切重又變得美好,人們可以自由地在真理之星照耀下生活了!

“同志,你聽說過這個寓言故事嗎?

“我們紅軍的紅星就是真理之星!紅軍就是與克利夫達、以及她那些壓迫人民的附庸作鬥争的好人,紅軍要讓真理的光輝普照大地,讓所有的勞動人民,讓所有被壓迫、被損害的人,都能自由而快樂地生活。

“是以,犁和錘镌刻在紅軍的星星上。犁铧代表着農民,錘子代表着勞工。這意味着紅軍正在為真理之星而戰,把犁铧帶給農民,把錘子帶給勞工,讓他們獲得自由、面包、分紅和休息的權利,而不是赤貧、窮困和無休無止的勞作。

“所有希望真理戰勝克利夫達的人,要讓真理之星永遠照耀着勞苦大衆,讓他們過上輕松的生活。大家都應該去參加紅軍,在額上佩戴一顆紅星,與克利夫達的追随者——沙皇、親王、地主和資産階級作鬥争!

“同志們,在紅星下集合吧!因為她是真理之星!它是把全體勞動人民從饑荒、勞作、戰亂、貧困和奴役中解放出來的星,是工農和全民大衆的幸福之星。

“這就是紅軍之星的意思!”

簡單解釋一下這份傳單。如果意識到俄羅斯傳統中的以下事實,這寓言并沒它乍看上去那麼中二。

1.前文已經提到,紅色在俄國傳統文化中自帶“美好的”、“重要的”、“有價值的”等在西方甚至其他西斯拉夫、南斯拉夫國家并不具備的正面含義。雖然“美少女”有直白的說法(красивая девушка等),但同一意思常用“красна девица”(字面義“紅姑娘”)來表達。

像“伊萬王子”(Иван-царевич,“沙皇兒子伊萬”,漢語有時音譯為“伊萬·薩雷維奇”)一樣,紅姑娘是俄國童話中最常用的泛稱和形容說法之一,被這樣形容的女主角自然也是英雄救美套路故事的常客。一個将安德洛梅達故事與俄式腐敗文化結合的民間傳說中,海上依次出現了三隻12頭蛇妖,它們先後給沙皇送信,要他獻祭自己美麗的大女兒、二女兒和小女兒。每一次,士兵的兒子伊萬都來到鎖綁一位紅姑娘(其實是公主)的峭壁上,殺死了對應蛇妖,将對應公主救下;随後幸存的公主都被沙皇派來給她喂水的大臣發現并接走,但在半路上被拿刀威脅,被迫對沙皇謊稱大臣就是拯救自己的英雄,然後被賜婚給大臣。直到最後一次,小公主也被賜婚給騙子,伊萬自己卻意外來到了婚禮上,于是欺君之罪被撞破,士兵的兒子伊萬和第三位紅姑娘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紅姑娘意象有時也和“星星”聯系在一起,帶上神聖不容亵渎的清冷氣質。19世紀俄羅斯作曲家М·П·穆索爾斯基的《小星星,你在哪裡?》中唱道:“我是否不會再見到清澈的星星/我是否不能再見到一個紅姑娘?”烏克蘭童話《伊萬王子和紅姑娘——清澈之星》則講述了擅長開後宮的王子伊萬舍身救母闖入秘境,邂逅一位“像星星般清澈的絕美少女(仙女)”的故事。

2.紅仙女的名字“普拉芙達”,這個詞字面含義是“真理”(這就是蘇共機關報《真理報》用的那個詞)、“真實”,但在上古也用來表示“正義”——基輔羅斯的法典叫做 Правда Руськая ,字面義“羅斯真理”,或者“羅斯的正義”。

3.“普拉芙達”和“克利夫達”(真理與謬誤)是俄國文學中的一對常見意象,可以追溯到古斯拉夫多神教傳說中的詩篇:

“天空中有什麼事物,會發出雷暴般的轟鳴?

“是天上飛翔的鳥兒彙聚在一起,是普拉芙達與克利夫達的戰鬥……

“……于是勢不可擋的偉力收斂于斯,普拉芙達與克裡夫達展開了激戰……

“……普拉芙達飛上天堂,到達了高天之極的始祖。”

普拉芙達(真理)的統治隻存在于天堂;大地則是“普拉芙達”與“克利夫達”鬥争的舞台。誰選擇克利夫達,誰就會為它付出代價。

在近代俄羅斯民間傳說中,普拉芙達和克利夫達經常作為正邪兩個極端的代言,被人格化為一對姐妹或表姐妹,有時(例如在阿法納西耶夫《俄羅斯民間故事》收錄的兩篇寓言中)被人格化為兩個商人;普拉芙達總是先遭到克利夫達的陷害,但最終總會獲勝或獲得更大的利益。

4.被翻譯為“同志”的這個詞——“達瓦裡希”;1918年這個詞的含義還未穩定。它原本指“同僚”、“夥伴”、“(商業關系上的)盟友”;考慮到近代帝俄的主流稱呼仍是與其等級制度挂鈎的“主人”、“老爺”、“大老爺”、“大人”等,它更符合法國大革命以來的平等主義思潮,但仍是有性别(男性,它本來有女性形式“達瓦爾佳”)、行業(商業法律術語)限制的。是早期的布爾什維克和紅軍不斷在群衆宣傳中有意識地去性别化、去行業化、帶文學色彩地運用這個稱呼,才将其确立為無性别、行業、等級區分的普适稱呼,并進而成功在其上附加了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認定被稱呼者(也)為共産主義者”的意思。

《看,同志!這就是紅星》是俄國革命早期用魔法打敗魔法的經典外宣(1918年大多數農民對布爾什維克來說并不是自己人、至少不是基本盤,農村多為白軍控制。這是典型的外宣)案例:

通過旋轉五星朝向(用圖檔直接展示,不發一言)這一最簡單的方案,不動聲色駁回了敵人的“倒五芒星——羊角撒旦——敵基督符号”叙事,同時回避了陷入是非的直接辯解或硬碰硬争論;

面向教育水準客觀低下的廣大農民(實際上也包括許多農村出身的紅軍士兵)講述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動員故事,避免了重建無神論世界觀需要的大量辯經;

所使用的寓言故事根植于閱聽人(俄國農民)熟悉的、俄羅斯民族古老的曆史文化傳統中,能喚起共鳴,回避了引入“外國理念”(共産主義)可能引發的與閱聽人樸素民族情感的沖突;

充分利用了閱聽人精神上需要宗教替代品卻并不是神學專家、民間傳說與正教信仰對他們有近似親和力的特點,采用了類似宗教風格但并不照抄教會語言的表述,提供了自己的宗教叙事代替品;

在群衆工作時效性極端重要的情況下,避免了按部就班宣傳無神論和自然科學教育、根除宗教背景陰謀論、再使自己獲得接受所需的極高的時間成本和難度。

這一寓言很快衍生出了更生動形象的版本:克利夫達偷走了紅仙女的星星,并且打碎了它!但世界并沒有毀滅,那顆真理紅星化成了萬千小紅星,每個為真理而戰的人都得到了一顆。

同志們,為了真理,為了給千千萬萬的大衆謀幸福,去做那個好人吧!

下圖展示了1919-1922年生産的各種紅星帽徽實物。可以看到,傳單釋出後一段時間,在“公章和帽徽必須正确、仔細并按圖樣制作!”的嚴令下,實際産品仍是五花八門,各地珠寶廠、鑄币廠和其他任何能生産沖壓零件工廠的匠師們按自己的了解随意制作模闆(直到1922年7月11日的新條令中才明确,紅星的十條邊應取直線,而不再是彎曲的花瓣形),但至少五個角的指向終于統一了。

有一點值得一提: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上圖實際制作的紅星帽徽中,很多按俄羅斯傳統工藝品審美(也可能是對指令圖樣中五角内接圓輔助線的誤讀)在錘頭和爬犁圖案外增加了一個圈。帶圈的帽徽又有兩種變體,有些把圈漆成紅色,有些則漆成白色(如最後一個所示)。這種内嵌白圈的變體紅星最終保留在了後來紅海軍、蘇聯武裝力量海軍的軍官帽徽裡(下圖)。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俄國革命黨培養幹部隊伍的曆史并不長,更是隻用極短時間就在名義上掌握了全國政權。在漫長危險的俄國内戰中,為紅軍而戰的士兵大多仍是普通人,像普通人一樣信仰上帝,恐懼死亡,有農村年邁的父母、一大堆親戚、未婚妻和土地。

“親愛的媽媽向我告别時,我的親人全都跑了過來:‘小夥子萬紐克,你要去哪?你難道要去當兵!紅軍裡多的是紅茶和刺刀,布爾什維克缺你一個也不少!……媽媽為你傷透了心,愁白了頭;家裡、地裡,都需要有人勞動……“我隻好向着母親深鞠一躬,向親人們也鞠躬,然後踏出家門。

“‘看在上帝的份上,别抱怨我。如果全都像你們一樣隻看熱鬧,誰來保衛莫斯科,和俄羅斯?誰來保衛莫斯科和俄羅斯?……’”

他們都是這首《布爾什維克離開家》(創作于1919年)中的那個伊萬(萬紐克是伊萬的愛稱)。他們是蘇維埃地區那些平凡、質樸、拖家帶口,害怕死在戰場後再也見不到她們的俄羅斯農民。他們聽到了《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的廣播,看到了村口或教堂上貼着的《看,同志!這就是紅星》,志願參軍,擠上悶罐車,坐進飛馳的搭槍卡,戴上了這顆小小的紅星。

他們保衛的,正是嵌在這顆紅星上的自己的勞動工具——犁铧和鍛錘,是自己認可的真理(正義)、平等、幸福,以及那個永遠擺脫貧困、建立地上天國的夢想。

從扶犁到鐮刀:貧農地位的上升與意象的進化

上文提到的倒紅五星就這樣在蘇聯文化史中一閃而過。它留給後世的唯一一絲痕迹,就是前面提到的、繼承1918年9月所設俄聯邦紅旗勳章樣式的蘇聯紅旗勳章(下圖)。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值得一提的是,紅旗勳章貌似也是後世蘇聯文化裡配犁铧的錘子圖案(犁頭在倒紅五星外側右下角СССР緞帶的Р字左上方,彎曲銳器代表犁铧)唯一殘留下痕迹的地方。

最後一節就簡單地說說犁和鐮刀的故事。可以先下一個結論:犁是一種更有俄羅斯(東歐)特色的意象,而鐮刀(齒鐮)配錘子實際上是一種當時在世界上已零散存在、隻是尚未賦予共産主義含義的文化組合;早期的蘇聯革命者們最終舍棄了複雜且比例錯誤的“犁錘”設計而普及了“鐮錘”,可能有一些意外主觀因素,但客觀上帶來了國際共運文化建構上的一次飛躍。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20世紀初期俄國西部的幾種典型手扶犁,自上而下為鞑靼犁(上)、蘇哈尼犁(中)、18世紀末興起的梁贊犁(下)。它們多用一匹或兩匹馬牽引。

俄羅斯最早的犁大約出現在10-11世紀的基輔羅斯時代,是從東歐和南方突厥地區引進的,屬于西方犁(與中國古代常見的犁結構差别很大)。由于惡劣的氣候和農奴制下近乎無償的勞動力,俄國地主們從來沒有創新農業機械的動力,1802 年才出現了第一家生産犁的近代工廠,大多數地方按照偶然形成的傳統制作自己的扶犁式樣。這導緻的結果就是,各地農村對“犁”這個東西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印象各自不同;1885年,光維亞特卡省(今基洛夫)一地,就有多達 30 種不同名稱的犁在使用。這種認知差異直接反映到了紅軍帽徽的制定中: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再次回顧這段時期的各種帽徽圖可以看到,幾乎每個模具都對應了一把不同的犁。要識别出這個意象,需要找到扶手、犁铧、犁刀、犁刀輪和連接配接耕馬挽具的挂鈎等一系列特征,并識别互相關系才能辨認出來;這種對精度的高要求決定了,它既不利于縮小尺寸(例如,用在1919年1月規定工農紅軍應當佩戴的袖章上)、用刺繡或金銷繡等較粗線條的手法表現,也不利于整個概念的傳播——當時俄國的城鄉分化已經很嚴重,大城市裡從沒見過耕犁長什麼樣的勞工、知識分子大有人在。對帽徽上這個完整圖案還好,對于前述紅星勳章露出的那一點彎曲形狀,沒有知識準備的人,誰能看出來這是什麼?鏟子?大斧?鈎鐮槍?事實上,這東西是лемех плуга,也就是犁頭。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如上面幾幅圖所示,歐式犁複雜而沉重,不是每個農家都買得起的;對于無地或地不夠多、或者無馬可用的小戶貧農來說,甚至也不一定用得着。而由于前面提到過的農村地區對餘糧收集制乃至整個蘇維埃政權的抵觸,布爾什維克逐漸将農民細分,除地主外,不願交糧的富農也被逐漸排除到黨的依靠力量之外。而1918年6月19日起,蘇維埃政府已經通過了用鐮刀(齒鐮)和錘子拼接而成的标志。

鐮刀配錘子作為一個十分簡潔、美感極強的圖案,不僅在俄國革命政權中的引入先于軍隊,而且在世界範圍内的最早誕生也早于俄國革命。現在已知的第一個鐮刀錘子并在一起的形象來自1894年後幾個版本的智利1比索硬币(下圖左二、左三),象征勞工和農民的聯合。不過這就是一個裝飾符号,沒有政治立場,當時也沒有獲得任何名氣,俄國革命者使用的鐮刀錘子形象很可能是獨立設計出來的。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1919年後,新成立的奧地利共和國也設計了一個帶有鐮刀鐵錘形象的國徽(下左圖,這個圖案架構一直延續到現在),鐮刀鐵錘象征構成奧地利人口的勞工農民兩大階級,但沒有包括共産主義在内的特殊含義。這個國徽出現的時間不僅晚于俄國革命,而且也稍晚于奧地利共産黨的誕生(1918年11月3日),但當時并未在奧地利人中造成任何困惑。這可以作為“1919年前後歐洲世界裡鐮刀錘子圖案的文化含義還未定型”的判斷依據之一。

至于奧地利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它同樣毫無壓力地使用了鐮刀錘子圖案,下中圖為其近年常用的一種标志。作為奧地利現存第二古老的大政黨,奧共挺過了蘇東劇變,堅持不改黨名、不改旗号,并在2021年成為奧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的執政黨。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比較有趣的是,一個産生稍晚于奧地利國徽、尚不清楚是否受到前者影響的蘇聯國徽拟議版本(上右圖)嘗試了同一種将鐮刀和錘子分離置于下方的結構。這個獨特構型唯一殘存至今的執行個體是莫斯科中央電報大樓上的彩色浮雕,不同于後來的蘇聯國徽浮雕,該雕塑上的地球曲率是寫實的。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1918年中至1922年這段時間裡,紅軍軍徽與政府的徽記用以表達同樣象征的意象不同;雖然本來有“将紅軍現役人員與其他信仰共産主義者區分開來”的含義,但随着上述的戰時共産主義政策和一系列排除富農政策的實施,紅軍這邊恰好“富農感”強烈的扶犁被作為農民象征,這種區分的必要性就變得越發可疑了起來。

1922年4月13日起,根據革命軍事委員會第953号令,紅星軍徽中的扶犁圖案被移除,改為一把東歐地區常見、任何人都負擔得起的齒鐮。指令是這樣說的:“現在紅軍佩戴的帽徽上是‘錘子和耕犁’圖案,但憲法建立的俄羅斯共和國國徽(注:下左圖)用的卻是‘錘子和鐮刀’的形象。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為統一規範,)供給部應負責制作帶有憲法建立的國家徽記(注:即‘錘子和鐮刀’)的紅軍帽徽。紅軍帽徽應佩于盔形帽上根據1922年革命軍委第322号令所設之兵種色布質大星的中央(注:指令附圖見上右圖)。”

在歐洲,齒鐮(Серп,下左圖)和直闆鐮(Коса,又稱“钐刀”,下右圖)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同于和耕犁一樣有各種複雜變形的直闆鐮,齒鐮的基本形态——一條彎曲且通常帶有鋸齒的刀片、一個呈特定角度與之連接配接的木柄,各地幾乎一樣,形狀非常獨特,不會引起歧義;後來的事實證明,即使在中國、越南、印度、印尼和尼泊爾等當時發展落後且傳統鐮刀形狀差異較大的遠東地區,民間對這一符号的接受也十分順利,沒人看不懂這把工具到底是什麼。

而且,齒鐮隻是單純的收割工具,體力較弱的婦女和兒童都可以握持。而闆鐮既用于大田收割,在剪草機發明前也是歐洲貴族和小資産階級用于修整精緻草坪的工具;此外,直闆鐮、尤其用于高效割麥的長刃巨鐮使用非常費力,通常隻有經過專門訓練的成年男子才能運用自如,不熟練者極易傷人。是以巨鐮在歐洲神話、特别是斯拉夫神話傳說中衍生有由死神持握,用于收割生命的恐怖形象,出于和前述倒紅五星同樣的原因,不宜作為新政權的象征。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1922年7月11日,革命軍事委員會第1691号令重新釋出了953号令,并在附錄中規定了新的鐮刀錘子紅星标準制法。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圖為1691号令附錄中規定的圖樣。由于尺寸限制,蘇聯國徽上表現出的鐮刀刃上的一排細齒在紅軍帽徽中被省略,這後來成為一種風格化的表現手法(當然,一些較鋒利的小鐮刀上确實沒有齒)。此外,随着“敵基督的倒五芒星”謠言逐漸平息,相比上文提到的1918年7月29日軍事人民委員第594号令,1691号令将紅星五角内接圓尺寸也縮小到12mm,進而将“胖五星”變成了普通的正五角星(下中圖)。但就像前面的一系列指令一樣,這個指令也并沒有被100%地嚴格執行,各地由于慣性繼續生産的各種“胖五星”(下右圖)仍然大量存在。“胖五星”後來又多次成為蘇軍帽徽的官方标準。

科拉絲娜·捷維察:蘇東軍隊帽徽發展史與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初心演變(二)

應當說,鐵錘鐮刀徹底代替鐵錘犁铧,是俄國革命文化發展上的一次大飛躍。它不僅提升了整個标志對貧農的代表性,而且簡化了标志觀感,塑造了一個辨識度極高、充滿号召力的文化形象。至此,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完成了其最初的象征建構——繼承法國革命的紅旗、紅星(以金黃色勾邊,内含光芒線,常見五個角帶有一定膨脹,通常用以作為帽徽)、通常以金黃色勾勒的鐮刀錘子交叉圖案;其中紅星形象的建構完全是在軍隊完成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