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01
“放養教育”正在毀了孩子。
在背景,收到了一位五年級家長的留言:
我的女兒今年上五年級,她一直很羨慕那些能歌善舞、外向活潑的孩子。
她曾經也是有這個機會的,在她4歲的時候,我送她去過舞蹈班。
可她受不了壓腿時的疼痛和學技巧日複一日的單調,央求我别再送她去跳舞了。
我心疼自己的女兒,就同意了,從此她再也沒去過舞蹈班。
現在,她後悔了,也曾開玩笑抱怨過我:“媽媽,您當年如果再堅持一下,也許我會多才多藝,您當年如果再嚴厲一些,也許我會......”
看完這個故事,我個人倒是覺得,最後悔的不是女兒,而是這位媽媽。
一個4歲的孩子面對困難選擇退縮,再正常不過。
如果這時候,媽媽能引導和鼓勵孩子,說不定就能堅持下來。
近些年,很多中國父母開始效仿國外的“放養教育”。
每天歲月靜好,處處“尊重”孩子。
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
孩子一無所長,家長後悔不已。
蔡康永先生說過一段話,我非常認同:
“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隻好說你不會;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耶’”。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
不要等到孩子錯失某個機遇時,反過來質問你:“為什麼當初沒有逼我一把!”
沒有一定的規則指引和良好習慣的制約,“放養”隻是一種盲目的“放任”,最終無法養成優秀的孩子。
把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是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02
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孩子之是以是孩子,就在于他缺乏自覺性。
旁人是無法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
在教育路上,家長永遠别單純指望孩子能夠“自覺”。
劉歡在歌壇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在音樂領域絕對是“殿堂級”人物,但談到對女兒的教育,他卻有些無可奈何。
劉歡和太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直崇尚“快樂教育”“放養教育”,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不強迫孩子做她不想做的事。
但是在一次采訪的過程中,劉歡卻表示現在“後悔了”。
劉歡的女兒其實是個很有音樂天賦的人,小時候也很喜歡擺弄一些樂器,彈彈琴,但是卻不願意去練琴。
當時劉歡夫婦覺得孩子不願意練,那也不強求,現在看到身邊其他人都多才多藝的,不免有些後悔:
“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其實你迫使她練一練,她可能就很好。
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但是世界上從來沒有“如果”這回事,孩子的成長也不能重來一次。
懶惰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
家長一定要明白: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
指望孩子愛上學習,學會學習,是最難實作的願望。
99%的孩子是需要家長教育的!
什麼事動不動就“我回家問問孩子喜歡不,上不上、學不學都‘尊重’孩子的意見”。
那孩子要是不喜歡,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學了?那才是真正地害了孩子。
以前的我,也曾以為孩子就要放養,這樣她從能擁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要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性高的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孩子在養成自律自覺的前期,靠得就是父母監督。
隻有父母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教育、限制孩子,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03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
董卿,一直以優雅的談吐和面容,被網友大贊“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
随着《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的熱播,董卿早已成為了“國民女神”。
如今她的身份,也從早期的主持人,走到了如今的電視制作人。
關于董卿,不少網友都很好奇:到底怎樣才能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女孩?
其實她童年受到的教育,不同于現在許多人信奉的“放養教育”。
在董卿小時候,她的父母對她是十分嚴厲的。
剛開始識字,就被督促着每天抄詩詞成語并背誦。
是以才有念了四年國小,就因優異的成績,破格考進國中的驚人成果。
上了中學,父親的要求更高了,不僅列出書單,明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部名著,還得摘錄精彩語句,這些功課,她父親是會天天檢查的。
訪談中,董卿也坦言,她年輕的時候很不喜歡父親的嚴厲,難過得想哭,但現在她卻十分感激。
莫言說,孩子的優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而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着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就一番事業。
是的,從來沒有什麼橫空出世,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當你羨慕别人家孩子作文寫得好時,卻不知道背後的父母早在孩子幾歲就開始親子共讀,流利的語言表達是幾百本童書滋潤的結果 ;
當你羨慕别人家孩子學習不用操心時,卻不知道背後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下了多少工夫;
當你羨慕别人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卻不知道背後的父母多少次風雨無阻地接送,多少個晚上在忍住脾氣,耐心地陪練......
教育,也需要父母的用心和努力。
我們常說要給孩子充足的愛,是以許多家長都會對孩子千依百順,要星星不給月亮。
可實際上,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
你不逼孩子一把,他隻會越來越放縱自己。
雖然父母的嚴厲可能讓孩子很不喜歡,但當孩子長大了,卻會感謝這份嚴厲,督促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04
最好的教育,是嚴寬并濟。
父母應該給與孩子自由,但這個自由不是無限制、無規則、無節制的,更不是縱容和無作為。
教育學者丁琳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家裡來了一位美國客人,一位三年級的小姑娘。
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樣,小姑娘對糖果沒有絲毫的抵抗力,吃完第一顆,還想吃第二顆。
她問媽媽,是否可以。
媽媽很明确地說,不可以。
小姑娘隻好平靜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歡講國外的教育多麼自由、多麼先進、多麼地尊重孩子的意願,卻忽略了一點:
在自由的前面,還有一條清晰可見的邊界,标明了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堅決不能做。
一定的釋放和寬容沒有錯,但在釋放的面前,必須有一條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堅決不能跨越。
教育孩子,有原則的控制,是比無原則的放手,難得多的事情。
在這背後,父母在關鍵節點的指引、長期營造的價值觀環境、四兩撥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驗父母的功力。
當你看到别人家孩子,足夠優秀的時候,請一定相信,因為别人家的父母,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
盲目的放養教育,對于不願意保持自己的學習力,不願意精進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來說,最輕松。
但想要養出一個三觀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對孩子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高品質的陪伴的。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
點個在看,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