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二戰時期是距今最大的一次全球範圍内的戰争,大部分被侵略國家生靈塗炭。二戰是由德國這個記不住教訓的國家挑起的,但是德國不是孤軍奮戰,有很多的盟友。不過二戰期間被廣為傳頌的隻有軸心國的三位: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但是實際上,主動加入納粹陣營的一共有七個國家,他們分别是:德國,意大利,芬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屬于傀儡政權,南斯拉夫加入僅兩天,後政變被分開占領。西班牙與蘇聯雖然合作,但是并不是幫手,故并不在此列),最後一個國家和日本一樣也在東亞地區,不過很多人現在已經淡忘了這段曆史。

這個國家就是泰國。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泰國的帝國夢

其他的都很容易了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亞洲除了日本帝國主義外,泰國也曾加入這個邪惡的陣營中。至于原因也很簡單:自己的兩個小弟寮國和高棉被同盟國的法國控制住了,而國内銮披汶政府鼓吹極端民族主義渴望擴張,希望能夠把印度東北到寮國,從撣邦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附近全都納入泰國版圖。而這個理念與日本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太過就搭上了日本的順風車,成為了納粹陣營的一份子。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雖說我們總嘲諷意大利,說二戰的意大利是“意呆利”,戰場上煮意面之類的。但是實際上意大利還是很給力的,主要保障了德國的軍隊後勤方面,還從法國割了肉。可是泰國就很丢人了,二流殖民軍都打不過,甚至求和都是讓大哥日本出面才擺平的。自己能做的,就是讓給日本軍隊讓道,保障後勤。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泰國本打算趁此機會撈一筆,擴大自己的地盤,将周邊的泰族人都收歸己有。于是借着日本的東風,泰國收複了高棉和寮國的部分領土。這一舉動讓泰國從群眾到政府都對日本好感度大大提高。而這期間,日本偷襲了珍珠港,開啟了太平洋戰争。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太平洋上為所欲為,無人能敵。

但是問題就是:石油短缺。

泰國如何走上不歸路

随着當年美國的翻臉,美國不給日本石油了,于是日本隻能仰仗這東南亞的南洋油田,和馬六甲海峽運來的石油。由此,東南亞變得十分重要。于是半強迫的讓銮披汶政府簽訂了

《日泰攻守同盟條約》

,把泰國跟自己捆綁在了一起。而怕被自己的老大哥找麻煩,泰國乖乖讓路給日本,于是正式的成為了仆從國。也因為這個條約,泰國成功的拿到了原本割讓給英國的馬來省領土,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領土。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既然自己已經被捆綁在戰車上了,那不如幹脆就真的開戰。于是泰國出兵北上占領了緬甸的東撣邦地區,甚至一度打到了中緬邊境,與我國接壤,甚至還想繼續進攻雲南,奈何被我國的邊防戰士們英勇擊退,最後狼狽撤出。不過泰國由此得到了大片領土,雖然日本不滿意,但是畢竟是東南亞重要的盟友,于是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預設了撣邦地區歸泰國所有。

但是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巨大的經濟負擔,以及還需要付給日本軍隊高昂的軍費。這期間泰铢直接與日元挂鈎,

光是1942-1945年就一共支付了15億泰铢的軍費。

也是以政府超印了大量鈔票,群眾生活苦不堪言。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有壓迫就有反抗,雖然得到了領土,但是老百姓日子更苦了。于是泰國内的反抗勢力擡頭,部分軍隊和政府高層也密謀判離泰日同盟。而此時正是1943年,是日本與美國在太平洋上決戰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泰國有什麼閃失,石油不能保障,那麼日本必敗無疑。

于是,已經成為了當時日本首相的東條英機親自出訪泰國,把英帝國曾經掠奪走的大部分領土劃歸給了泰國。得到了四個馬來洲和緬甸的撣邦的泰國暫時安定了下來。但是經曆了太平洋戰争後,日本已經出現頹勢,泰國自然不想跟着吃虧。于是明面上疏遠日本,背地裡與盟軍接觸,甚至鼓勵自己本國内的抗日武裝。

而就在日本投降的那天,泰國立刻就宣布曾經對同盟國宣戰的軍政府一意孤行,與群眾的意志無關,是無效的。于是放棄了得到的大部分土地,廢除了與日本簽訂的條約。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而此時的美國,正好希望掌控世界上的所有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于是美國做推手,其他的同盟國也就認可了泰國的這股“牆頭草”作風。甚至美國後來幫泰國重回國際社會,組成戰略合作夥伴,還成為了“戰勝國”。并且向原本自己巴結的老大哥日本索求150億日元的戰争賠款。

如果說納粹的所有成員國中誰最賣力,那麼除了德國以外,日本肯定是第一。但是最不賣力,最能見風使舵的也在亞洲,泰國在一次次的曆史變局中,每次都依靠敏銳的嗅覺和見風使舵的能力,在争鬥中獨善其身,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雖然這種做法并不光彩,但是身為小國的泰國,也隻能用這種方法來保障自己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