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不造車的商業邏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車企助攻

來源:第一财經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帶着狼性團隊在汽車領域長驅直入。

華為不造車的商業邏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車企助攻

“定位決定地位,眼界決定境界”,華為秉承“追求第一“的理念,敢于創新,敢于追求,敢于技術投入,曾在智能手機等多個領域迅速跻身頭部企業行列。如今,餘承東和他所帶領的團隊,憑借雄厚的技術積累、豐富的經驗、極強的創新能力以及對汽車的熱愛,希望在帶輪子的智能終端上将不可能變為可能,在智能汽車賽道上又一次創造奇迹。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華為多次強調不造車,即使深入參與新車AITO問界M5的方方面面,也依然重申不造車,這背後是怎樣的商業邏輯?

為什麼偏偏不造車?

前不久,AITO問界M5釋出後引起熱議。有業内人士認為,從技術上來看,除了車的外殼,核心部件都是華為的,甚至在外型上華為也參與設計,這跟華為自己造車沒有本質差別。

華為不造車的商業邏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車企助攻

面對外界的疑惑,餘承東給出标準答案:“我們不造車,我們幫助車企造好車。”

華為和小康賽力斯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餘承東解釋稱,AITO問界M5的整車研發、設計和整車制造是小康賽力斯負責的,而華為在産品造型、内外飾設計及品牌營銷方面給予賽力斯巨大的賦能。比如在設計方面,餘承東和團隊一起,對這款新車的造型設計、材料等細節皆深度參與,目标就是讓這款車能夠更好地展現出簡約、高端、純淨等極緻的設計理念。

華為的角色是幫助和助力。像智能座艙、電機、電控等,這些都是華為的技術和零部件。與其他車廠也有合作,但與小康賽力斯是非常深入的合作,小康過去十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整車研發與制造的經驗,并擁有核心的純電驅增程技術,雙方在技術、産品和管道都有合作。

汽車産業鍊非常長,僅一輛車往往就有上萬個零部件,上下遊涉及範圍很大。華為早已在汽車領域布局,有所為有所不為。華為靈魂人物任正非高瞻遠矚,定調華為“不造車”。目前,華為根據主機廠的需求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除了為Tier1、Tier2的主機廠提供增量零部件及解決方案之外,而其主要的合作模式分為“華為HI”和“華為智選” 兩種:華為HI是華為汽車全棧技術解決方案,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電動等,但産品定義、技術、部件選擇等均由車廠主導,華為參與不多;華為智選模式則是華為在産品定義、造型設計、營銷、使用者體驗等各個環節參與更多,跟車企一起深入合作。

無論是哪一種模式,華為都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主機廠賦能,進而提升産品的附加值。正因為不造車,華為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快突破核心技術以及為更多車企創造更高的價值。

有人将華為比喻為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無論是全球第一大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還是被稱為“甯王”的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供應商甯德時代,皆沒有選擇親自造車,而是成為衆多主機廠的最強“助攻手”。比亞迪在锂電池領域比甯德時代起步更早,并打造了從電池、電機、電控到整車制造等相對完整的垂直産業鍊,而不造車的甯德時代通過與衆多車企合作,迅速在锂電池裝機量以及市值等方面超越比亞迪。這背後隐藏着微妙的商業關系,一旦造車,便會涉及如何平衡自用技術、部件以及外供技術、部件之間的關系。華為不親自下場“造車”, 在一定程度與此有關,其高屋建瓴,志在未來将一個個産品做到競争力第一。

餘承東稱:“如果華為既提供零部件又造整車,其他車企一定會覺得我們不公平,是以我們選擇不造車,做到一碗水端平。我們在過去的轉型過程中,終端BG積累了豐富的造型設計、使用者體驗設計、品牌、管道、零售、品質管控的能力,跟車企一起,幫助他們的産品成功,這樣也能夠反哺我們的零部件大賣。任總說過,華為一個公司不能什麼都幹。既然華為有能力,就不要浪費,可以助攻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華為不造車的商業邏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車企助攻

深度合作創造更高附加值

汽車領域高手如林,豐田、大衆等跨國車企巨頭輪流坐莊全球汽車銷量冠軍寶座,特斯拉2021年則以93.6萬輛的傳遞量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傳遞量為48.4萬輛,占其全球版圖的半壁江山。全球汽車産業正處于百年一遇的變革期,在加速朝電動化、智能化以及網聯化轉型過程中,原有格局将會被颠覆,作為全球第一大車市,中國成為各路企業創新求變的主戰場。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跨界合作的模式逐漸成為流行趨勢,這有利于加快研發的速度、節約成本以及降低風險。在助推自主車企實作彎道超車的過程中,華為亟需打造出一個成功的樣本。在國内衆多車企中,華為首選不屬于電動車第一陣營的賽力斯試水深度合作,而并非選擇比亞迪等頭部電動車企業,這讓業内多少有些不解。

“合作主導權不取決于我們,而是在于車企希望以什麼形式跟我們合作。小康賽力斯的合作意願度很高,願意與我們共同設計、開發,同時也把品牌營銷、管道、零售交給我們來幹。我們跟其他車企也有很好的合作,當我們有共同的需求時,我們也會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 餘承東如此回答。

去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抛出“靈魂軀幹說”,一言掀起千層浪。由此可見,一些主流車企更傾向将“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上。在推進“華為智選”深度合作模式過程中,華為之是以選中小康賽力斯,一方面是小康賽力斯合作意願度高,戰鬥力非常強,有玩命幹活、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則是看中對方與自己存在優勢互補。小康賽力斯在過去十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整車設計和制造能力,該企業重慶兩江工廠是國内屈指可數的智能化工廠,此外,在增程技術上也有所沉澱,這恰好吻合華為當下出于國内實際用車場景作出的技術路線選擇。

華為不造車的商業邏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車企助攻

華為在終端BG積累了豐富的品牌營運、工業設計、品質管理、使用者體驗設計等能力,跨界進入汽車這個新領域,華為可以憑借在ICT領域積累的30多年的算法、晶片、軟體和使用者,賦能合作夥伴。譬如:AR-HUD擡頭顯示技術,華為做得比很多豪華品牌都好;座椅後面的背顯可以在一個小框内實作50英寸、70英寸的視覺效果;憑借光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的積累,華為可以做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算法、AI晶片算法以及人工智能、感覺等方面,華為擁有多年積累的技術,皆可以應用到汽車産品上。汽車和手機産品一樣,既是科技産品,又是消費品,但汽車是跟人身安全強相關的産品,是以華為在確定産品安全可靠等基本品質的前提下,希望能夠把更多的消費者設計理念對汽車消費産品進一步提升。雖然華為定位為扮演主機廠助攻手的角色,但在賦能過程中充分展示用武之地,并在品質管控等方面促使車廠精益求精,竭盡所能提升新車的附加值。

“我們賦能車廠,把他們的産品設計做好、使用者體驗做好、産品品質管控好,這樣産品才能大賣,并帶動我們的零部件大賣,進而實作車BU零部件業務的商業變現。” 餘承東稱,華為要在汽車領域将相關業務、産品體驗、使用者體驗等做到世界第一,給使用者最好的體驗,最好的品質,這是華為的商業哲學。

以4的N次方模式搶占智能汽車發展新契機

當下,國潮興起,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購買自主品牌電動車,尤其是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的90後以及95後,成長于中國經濟騰飛階段,目睹了國産品牌迅速崛起,對于本土品牌以及産品愈加自信。這對于曾将國産高端智能手機帶至巅峰的華為而言又是一次新的發展契機,将在智能汽車領域大展身手,助推賽力斯們攀登自主智能汽車新高峰。

憑借雄厚的技術積累以及強大的研發、設計及體驗團隊,華為在協助賽力斯的産品快速疊代,繼推出賽力斯SF5之後,短短幾個月内又迅速推出AITO問界M5,完全打破了傳統車企産品疊代的速度。據餘承東劇透,華為與小康賽力斯在今年秋天還将一起推出一款中大型SUV,此外AITO問界M5也會推出純電版本,後面的産品将會一款比一款競争力強,無論是鴻蒙智能座艙,還是産品互動等方面,都将給消費者帶來真正全新的智能化體驗。“依靠這三款新車,我希望月銷量能夠超過3萬台,今年能夠挑戰30萬台的銷售目标,明年則希望與合作夥伴一起挑戰百萬台的銷量。” 餘承東談及未來的目标。

華為不造車的商業邏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車企助攻

不僅在前端的研發設計等方面對車企的智能汽車産品賦能,在後端的營銷等環節也如此,華為具有龐大的零售管道,其中在中國就有幾千家店,而且這些店都在商場最好的位置。

以往,傳統4S店位置都相對偏遠,使用者體驗成本非常高。現在,整個零售業态已經變成以商場以及線上為中心的零售網絡,這是趨勢。如果車企自己完全從零開始建設以商場為核心的零售體系,租金費用、人力成本會非常高。而借助華為已有的零售體系,這将幫助車廠節省了大量鋪設零售管道網絡的費用,極大地将華為的資源和車廠的資源都用起來,達到共赢的目的。

在華為的零售店,不僅有PC、平闆、手表等智能穿戴裝置以及手機等産品在賣,AITO問界M5等智能汽車也陸續駛進來,華為正在教育訓練管道人員加大對汽車産品的了解,進而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在産品競争力方面,餘承東認為要用口碑兩個字來說話,用消費者的滿意度來說話。他對其團隊考核的名額不是KPI,而是NPS,所謂NPS是使用者淨推薦打分。讓使用者真的喜歡并推薦華為的産品,這是華為成功的秘訣之一。4個的N次方,N是以年為刻度,一個使用者影響四個使用者,四個使用者影響十六個使用者,十六個使用者再過一年影響六十四個使用者。以4的N次方迅速提升,支撐這一點的是NPS,使用者淨推薦值,華為管理團隊首先看NPS值。

華為不造車的商業邏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車企助攻

“按計劃,華為到今年年底先拿一千家店來賣車,假設每個店每個月可以賣30台,是以我定了一個挑戰目标是月銷能夠達到3萬台,這樣我們合作車企一年的銷售額就有1000億元。我們的目标,就是要把跟我們深入合作的夥伴,打造成中國盈利能力最好的車企。” 餘承東絲毫不掩蓋其野心。

智能汽車賽道上不斷湧現新玩家,競争日益加劇,産品、營銷及服務等皆不斷革新,随着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到來,車企與科技巨頭紛紛合作,跨界建構智能汽車生态體系,凸顯硬核的綜合競争力。進入二十一世紀,最具有競争力的企業是有生态的公司,華為走在時代前沿,其HarmonyOS智能座艙可以實作與手機的關聯,在生态體驗上超越對手。在生态發展方面,手機、手表可以控車,車上的導航、視訊電話可以與手機、平闆無縫銜接,賬号以及體驗皆可打通。華為打造的鴻蒙是其殺手锏之一,在這個生态下,全場景、全裝置協同,打造極緻使用者體驗。緻力于建構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雖然不親自造車,但以開放的姿态不斷擴大朋友圈,用持續創新與專業能力,助力車企造好車,加速為綠色智慧出行賦能。

華為不造車的商業邏輯:站在微笑曲線高端為車企助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