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藍橡樹
ID:blue_oak
作者:蠍子号
台灣有一個很長壽的綜藝《誰來晚餐》,2008年開播至今。
這是一個以家庭故事為主題的真人秀節目,每集一個故事,鏡頭對準普通家庭,有一位神秘嘉賓做客,并與家庭成員共進晚餐。
最近一期節目把鏡頭對準了淡水地區的一個7口之家——小夫妻頂住長輩的壓力,10年内生養了6個孩子,3男3女,最大的10歲,最小的不到10個月。
擁擠的居住環境,房間裡堆滿雜物,孩子吵鬧不休,本以為這是非常令人抓狂的一集,但女主人詩薇用溫柔和愛,把這個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
兄弟姐妹之間相親相愛,家人間互相扶持的場面讓人熱淚盈眶。
網友評論:“好喜歡這一集,尤其是孩子們說出自己‘感覺被愛’的真誠眼神。”
部分網友評論,一水的好評
01.
先來介紹一下這家人——
媽媽郭詩薇,今年39歲,全職主婦,也是一名“溫柔生産”的助産士。
爸爸弘勳,在日資企業做房屋中介,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
大姐盼昕,能說會道,彈得一手好鋼琴;
老二悅晗,性格溫暖,是個家務高手;
老四睦暄,是家裡最活潑的孩子,學習舞蹈,擅長拉筋;
老五立哲,是個愛撒嬌的小男孩,姐姐們愛的焦點;
老六毅暟,是姐姐們的大玩偶。
怎麼少了一個?
原來,詩薇的第三個孩子沛陽,出生40多天時遭遇看護意外,送醫搶救無效,1個月後離開了人世。
雖然三弟離開人世,但孩子們依然會覺得他是家庭成員之一。他們都對外說,自家有六個兄弟姐妹。
光想想這一大屋子叽叽喳喳的孩子,就忍不住為詩薇捏一把汗,而她也的确非常非常辛苦,恨不得一分鐘掰成兩半用:
一邊給全家做飯,一邊給老四出數學口算題;
給孩子們輔導功課;
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
她是保姆、司機、老師、調解員、奶媽,一打五的生活讓她非常忙碌。但無論多忙,面對孩子們,詩薇始終充滿了耐心和溫柔。
詩薇不僅時間管理能力超強,她對孩子的教育也堪稱教科書級。我覺得這也是她在沒有保姆的幫助下,獨自養育5個孩子的重要原因。
按孩子的能力配置設定家務,減輕父母負擔。
在生活中,細小的瑣事通過合理的安排,也能變成極大的教育資源,做家務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明尼蘇達大學專攻家庭教育研究的教授Marty Rossmann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
家長通過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就能對孩子的未來施以極為重要的積極影響——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并習得關愛他人的同理心。
三個大女孩已被詩薇訓練成好幫手,可以輪班幫忙媽媽做事,尤其老二對家務非常有心得,享受過程。
孩子們通過做家務賺取報酬。詩薇家的牆壁上貼了一張家務薪水記錄表,孩子4歲起就能通過做家務賺薪水,大姐、二姐給媽媽做家務已經攢了不少私房錢。
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做家務?詩薇說:“在他願意幫忙和有能力幫忙的時候,就讓他去做家事,不要在乎他做的是不是完美。”
适當“使用”孩子,既能分擔家務,又能鍛煉他們,讓人不禁感歎詩薇的智慧。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親密無間。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詩薇的孩子們非常善于表達愛意,互相贊美和感謝是稀疏平常事情。這和我們華人家庭凡事不言謝的風格非常不同。
這與詩薇的刻意引導分不開。
這天,全家一起去超市購物,老四看中一個卷筆刀,但自己存款不夠,正猶豫之際,二姐主動說:“我資助你20塊。”
晚餐時候,詩薇鼓勵孩子們說出一個今天最想感謝的人。老大率先發言:“今天,二姐資助妹妹20元買卷筆刀。”
老四很自然地接上:“讓我感覺‘被愛’。”
在爺爺生日當天,詩薇和孩子們一起做了豐盛的午餐。吃飯時,他們争先恐後地表達對爺爺的感謝。
不是“謝謝你阿公”這種場面話,而是具體到每一個細節:謝謝阿公帶我們去圖書館,給我們念書聽,謝謝阿公陪伴我們做樹葉畫,陪我們去遊樂場玩。
大姐盼昕很有音樂天賦,她自己作曲,彈奏一曲寫給爸爸的歌。幾個孩子齊聲唱:感謝爸爸認真生活,努力工作,為我們擋風遮雨……謝謝你的付出。
孩子們絲毫不害羞地表達謝意,我相信這絕對不是為了節目刻意安排出來的鏡頭,而是家庭氛圍熏陶,自然而然的結果。
耶魯大學校長認為感恩能力是核心競争力,因為充滿感恩的人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們也能發現美好的東西,其他人也會更喜歡他們。
肯定别人的付出,表達自己的感謝,讓兄弟姐妹之間情誼越發深厚。當孩子們互相關愛和幫助,媽媽的負擔就小了。
信任孩子,也是給自己放假
我們覺得養育孩子很累,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對他無微不至,密不透風的母愛是孩子負擔,也是母親的負擔。
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或許得不到父母的高度關注,但也意外有很多機會訓練自己的獨立能力。
這天,詩薇家的大姐和二姐結伴搭,獨自搭地鐵去士林上鋼琴課。
二姐告訴我們,大姐是媽媽帶着坐捷運,然後自己去坐,自己是跟着姐姐坐了幾次。熟練掌握了坐地鐵的方法,女孩子們偶爾也會獨自去書店,圖書館等等。
媽媽還教會女孩們如果遇到壞人怎麼辦,出門在外如何處理突發狀況。上鋼琴課是白天,路況也比較好,詩薇評估過安全性後,剩下的就是對孩子們的信任了。
趁着大女兒去學琴,其他孩子交給親戚或爸爸照料。詩薇也會給自己放假,跑到咖啡館看會兒書,獨處是屬于詩薇的自我賦能。
空杯子裡倒不出水,媽媽們要先把自己照顧好。
詩薇處理孩子們的糾紛也很有心得。
姐姐拿了弟弟的東西,詩薇不會一味指責姐姐要讓弟弟,而是教弟弟準确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後告訴姐姐學會換位思考,不能因為自己是姐姐,就可以欺負弟弟,要對弟弟道歉。
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具有多重身份,是弟弟,是妹妹,是哥哥,是弟弟。如果被教育得當,在人際相處中會勝人一籌。
02.
看着詩薇對家庭生活的熱情,對孩子們無條件的愛,你很難想象,她曾經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詩薇的媽媽一生都沒有婚姻關系,卻有三個孩子,她是其中一名私生女。因為媽媽年輕時候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她很小就被送到奶媽家撫養。
幸好,奶媽給了她無條件的愛,她對詩薇的疼愛,甚至超越了自己孩子。
“跟奶媽一家生活在一起,讓我感覺我是被接納,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讓我知道自己不是‘多出來的孩子’。”說起過去種種,詩薇微笑釋懷。
因為母親感情挫折,詩薇曾是個不相信愛情的人。
直至遇到丈夫許弘勳,他對詩薇表白,他真誠地對詩薇說:“或許我無法了解你,但我會陪你一起走下去,慢慢了解你”,深深打動了她。
因為自己的童年經曆,讓詩薇覺得對一個孩子來說,幼年時母親的關注和愛,奠定了孩子幸福人生的底色。
是以她一開始就決定要成為全職媽媽,有了孩子一定要自己帶。
其實一開始夫妻倆本來并沒有想生那麼多孩子,但第三個孩子意外離世,讓他們意識到生命中脆弱、不能掌控的部分,也極大改變了他們看待生命的方式。
那段時間,他們多麼盼望孩子能醒來,孩子的哭聲在詩薇耳朵裡就是“天籁”。
“我天天希望能聽到孩子的哭聲,沒有那麼期待孩子哭過。”說起這件事,詩薇淚流滿面。
每個孩子的降生,都是上天恩賜,不是負擔。
最小的孩子毅暟是在自家的浴室中出生的,他們沒有去醫院,而是把助産士請到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詩薇完成了一次“溫柔生産”。
“他好可愛!立哲,你做哥哥了!”
孩子們非常享受參與到新生命的降生。他們陪伴着媽媽,慶祝弟弟的到來,并唱起了生日歌。
詩薇的六個孩子都是在“溫柔生産”的環境中出生。所謂溫柔生産,就是不過多借助醫學幫助,在更接近自然的情況下出生。她認為,孩子們身體健康,情緒穩定,或許與這種生産方式有關。
03.
照顧這麼一個大家庭,詩薇和弘勳樂在其中,但他們也有煩惱。他們最主要的困擾來自長輩的不了解。
爺爺和奶奶雖然很喜歡孫輩,但也心疼夫妻倆辛苦,很怕他們繼續生下去。
爺爺說:“一部車子隻能坐7人,再多生真的就坐不下了。”
奶奶說:“等到孩子上大學難免會背負沉重的助學貸款,不希望孩子們大學一畢業就背債。”
丈夫弘勳并不太為未來操心,他認為目前孩子們獲得愛和物質達到平衡,他也努力勸說自己的父母了解他們的選擇。
詩薇頂住壓力,不懼閑言碎語,成為時代的逆流者。
雖然她沒有在原生家庭中得到過無條件的愛,但她依然通過自我療愈,勇敢地把愛傳遞給下一代。溫柔而堅定的表達令人動容。
現在每個家庭生育的子女數量越來越少,詩薇夫妻的選擇可以說是異類。
也許有人會認為,多子家庭的環境對每個孩子不公平,會剝奪孩子們享受高品質生活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
但看着詩薇家庭中的每一個孩子,他們眼中有光,情緒穩定,他們不僅有父母的愛,還有兄弟姐妹的愛。
你就會知道,幸福沒有标準答案,用心生活,珍惜身邊的人,就是所有的意義。
· 今日互動 ·
看完詩薇一家的生活狀态以及孩子嗯健康快樂的成長,你有何感觸?歡迎留言聊一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