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底什麼是綏靖政策?張伯倫面對窘境卻一意孤行,真的是愚蠢嗎?

在二戰開始之前,當時的英法等西方大國為了保護自己手中的利益,一直在積極推行綏靖政策,最後将德國和日本推上了戰争的頂點。到底什麼是綏靖政策?當時的英法兩國為何要執行綏靖?這背後到底蘊含怎麼樣的博弈?接下來讓我們回到二戰前的英國,去探尋這個問題背後的答案。

到底什麼是綏靖政策?張伯倫面對窘境卻一意孤行,真的是愚蠢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其實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在戰争結束之後,他們的海外殖民地盛行分裂運動,國内又充斥着極大的反戰情緒。甚至于牛津大學在1934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牛津決議,拒絕在任何情況下參加戰鬥。當時的西歐仍然是動蕩不安,而北美和澳洲的一些國家,對于是否再次會爆發戰鬥并不感興趣,他們對日本的威脅更加擔憂,是以最後他們選擇了美國。而英國現在沒有能力解決内憂,隻能将目光放在國外。但當時一衆新興國家都在觊觎這個昔日的全球霸主,這下自己的海外殖民地,一下就變成了最大的威脅。當時唯一願意同英國為伍的是法國,因為當時他們更加需要幫助。在普法戰争失敗之後,法國人就意識到自己沒辦法獨自對抗德國,唯一的方式就是與他國結盟,以此來達到制約的目的。當時法國長官認為,德軍如果再次發起戰争,無非是按照原來的戰術再來一遍,于是就修築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這樣在德軍發起戰争的時候,英國就無法隔岸觀火,隻能被逼着對抗德國。

到底什麼是綏靖政策?張伯倫面對窘境卻一意孤行,真的是愚蠢嗎?

在内憂外患之下,以張伯倫為首的英國内閣,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一場戰争的到來。在德國和奧地利即将合并的時候,英國的參謀長就遞交了一份報告。他們聲稱德國的下一個目标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而現在自己實在是無力阻止,如果要進行幹預,那麼接下來一定會爆發新的世界大戰,而且對現在的情況極其不利。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是日軍公開踐踏美國的一系列公約,按理說他們應該首先進行幹預。但美國執意要讓英國去承擔這一切,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硬。英國代表在會議上也是使出渾身解數,堅決不願陷入這個泥潭。與此同時,蘇聯也是做足了小動作。他們一方面支援抗戰,一方面又在和日軍進行談判,最後還和德國秘密往來。一旦英國這時挑起戰争幹掉德國,說不定就會給蘇聯可乘之機。是以張伯倫一直支援一種政策,那就是即使不能阻止新的世界大戰,但也不能成為第一批卷入戰争的人。希特勒也是抓住了這個軟肋,把自己扮演成可憐的受害者,已獲得更多有力的條件,然後積極準備接下來的戰鬥。

到底什麼是綏靖政策?張伯倫面對窘境卻一意孤行,真的是愚蠢嗎?

而張伯倫被夾在這個狡猾的家夥和一衆厭戰的群眾之間,他隻能做出當時看起來最好的決定,那就是順應民意的發展,對希特勒的各種作為視而不見。七七事變爆發之後,日本開始了全面的侵略,張伯倫這次沒有選擇睜一隻眼,而是呼籲美國一起幹預這場戰争。但是聰明的美國人已經發現了背地裡的小動作,在張伯倫在發起呼籲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安撫德國。很顯然一方面是希望他們東進牽制蘇聯,另一方面希望日本南下牽制自己,這樣英國就可以真正做到隔岸觀火,坐享戰争帶來的紅利。張伯倫的計劃當然沒能完全實作,美國也拿出了當年英國的那一套,一直在那裡喊着譴責的口号。正是這樣的一再縱容,使得接下來的世界大戰徹底爆發。

雖然張伯倫一直在都在實行綏靖,但也是達到了一部分目标。在戰局亂成一團的時候,張伯倫也是在秘密備戰,奠定了自己的防空體系,也在對德國的情報工作取得最大的突破。還有一點就是,張伯倫并沒有對意大利使用綏靖。雖然當時遭到了衆人反對,但現在看來這是一個無比正确的決定,而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給丘吉爾的關鍵底牌。

大國之間的博弈是殘酷且複雜的,而他們所做的一起都基于自己的利益。是以說張伯倫的綏靖是必然,雖然不能說是上策,但也絕對不是一條下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