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精絕故地藏奇錦 吹盡黃沙始到金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

在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和若羌小河墓地、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入選。這些入選的新疆考古發現生動闡釋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并存之地,也展示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之絢爛多彩。

尼雅遺址中,有件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錦護臂。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精絕故地藏奇錦 吹盡黃沙始到金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在被瘋狂盜挖的遺址上搶救性發掘

公元前2世紀左右,發源于昆侖山山脈的尼雅河在流向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途中,曾創造了一片繁榮的綠洲,滋養出一個在漢代絲綢之路南道上有重要地位的城郭。

約2000多年後,中日尼雅考古合作考察隊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的尼雅遺址,終于明确了這個在史書中出現,卻消失在戰火與沙埋中的綠洲城郭——精絕。

始于1988年的聯合考察發掘工作,在一片于20世紀初就曾被瘋狂盜掘的遺址上進行。從1901年英國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到達尼雅開始,一批批來自國外的掠奪者從這裡盜走了不計其數的各種文字簡牍文書、武器、樂器、織品、飾物,留下的是大量被破壞的廢墟。

通往尼雅遺址的考察之路無比坎坷。考古隊員回憶,沙漠裡車走不了,隻能靠駱駝,有時候30公裡的路要走3天,狂風随時改變着沙漠的樣貌,标注方向都是很艱難的事。但對尼雅遺址的搶救性發掘迫在眉睫,隊員們要跟惡劣的自然環境搶時間,他們憑借着堅定的信念和老一輩考古工作者的調查資料積累,終于走進了尼雅。

聯合考察隊的任務不僅是考古發掘,重點是要搶救和保護這裡衆多的文化遺存。除了墓葬外,隊員還對遺址中的宅院、佛寺、作坊、陶窯、果園、水渠、古橋、冶煉等遺迹精心編号記錄和留存。

在1988年至1997年共計9次的發掘中,隊員清理出大量建築構件,漢文、佉盧文簡牍文書和佛教壁畫、錢币、陶器、木器、紡織品、飾物,以及麥、糜谷、肉、瓜等食物遺存。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精絕故地藏奇錦 吹盡黃沙始到金

遺址中的雕花門柱。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錦護臂折射西域各地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的出現,就發生在對尼雅遺址95MNⅠ号墓地8号木棺的搶救性發掘中。

這座墓地之前似乎未被盜掘過,但風沙的侵蝕已讓它的部分木棺暴露在外。考古隊員在打開一具半朽的木棺時,一塊五彩斑斓的織錦便映入眼簾,它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

經過檢視,考古隊員初步判定木棺中是一對合葬的夫妻,因為随葬品豐厚,且他們穿着寫有“延年益壽長葆子孫”“安樂如意長壽無極”等吉祥語的織錦衣物,是以認為墓的主人很可能是精絕貴族首領。

随葬品中還有陶器、木器、鏡袋、弓箭、箭筒及幹化的食物,因為遺址處在十分幹燥的環境下,是以它們儲存較好。

錦護臂戴在木棺中男性的右臂上,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系帶長21厘米,面錦織造用白、青、黑、赤、黃五色絲,它的五重平紋織法代表了漢代織錦的最高水準,經線密度達到220根/厘米,緯線密度達到24根/厘米。

在錦上缭繞的雲氣骨架中,隊員們可以辨認出用漢代隸書織出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樣,它是中國傳統天文星占的占辭,是古人觀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作變化後總結的占辭術語,展現了漢代陰陽五行思想。

在古代,天文觀星由中央政權專設機構掌管,進而確定神聖性與合法性,中央政權對五星占辭有絕對的話語權,是以這件織錦護臂應該是由專設機構織造的,後賜予了精絕貴族首領,證明了漢代中央政權對當地的管轄。

織錦的圖案上有鳳凰、鸾鳥、麒麟、白虎等祥禽瑞獸,還有雲紋、象征太陽的圓形紋,織錦護臂成為随葬品,鮮明地折射出西域各地對中華文化的推崇與認同。

錦護臂主人或參與過漢征讨南羌

與這個錦護臂一同出土的還有一片織着“讨南羌”字樣的錦料殘片,與錦護臂的用料一緻,研究人員根據史實分析,兩件織物如果拼在一起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讨南羌”。

在《漢書·趙充國傳》等多部史書裡,都曾記載過漢代中央政權與羌的戰争。考古專家根據史料與地理位置推測,精絕也是受南羌侵擾的地方,8号墓的男性作為精絕貴族首領很可能參與過漢征讨南羌,為國家盡責。

因為本身重要的價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收藏于新疆博物館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2002年進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受到特别保護。

尼雅遺址是漢代織錦遺存的寶庫,除了這條織錦護臂外,這裡出土的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元和元年錦囊、金池鳳錦等都是漢至魏晉時期織錦工藝的高水準代表。

出土于尼雅遺址的文物,呈現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初當地的社會百态,有比較成熟的種植、畜牧、釀造、紡織和冶煉等行業。

作為塔裡木盆地南緣現存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群,尼雅遺址實證了曆代中央政權治理西域的曆史真實,說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元一體文化荟萃,多種宗教并存地區。針對它的考古發掘成果,使有近百年曆史的尼雅考古學研究、絲路漢晉考古學研究走向了一個新階段,并有力推動了中國治理邊疆曆史、新疆地區曆史、古代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等學科領域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遺址外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