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陸正耀”的預制菜項目

瞄準“做飯”這門生意,近兩年預制菜行業湧入了大量新玩家,許多傳統餐飲品牌也開始發力預制菜。

從消費者端來看,各類預制菜半成品的出現,讓烹饪這件事變得簡單高效,預制菜在大衆心中的接受度迅速提升。産品趨于精細化、高成本效益,預制菜的目标群體也是以發生巨大變化,從過去的B端商家為主,轉向規模更大的C端市場。

經曆了拓品類、争奪貨架,完善冷鍊并提高配送時效,預制菜在體驗層面成功占據了消費者的心智,接下來預制菜拼的是什麼?可以看到,目前預制菜行業尚未跑出頭部玩家。被快速推至新的風口,預制菜還需要從供應鍊端解決成本和标準化的問題,同時面對下遊管理複雜的SKU。

以預制食材和速烹菜切入市場,舌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稱“舌尖科技”)推出旗下到家業務“舌尖工坊”,首家門店于上周在北京開業。

揭秘“陸正耀”的預制菜項目

探索出有效的單店盈利模型,這是舌尖科技走向規模化的開始。此前舌尖科技推出子品牌“趣巴渝”,針對到店業務,外界将其視為布局餐飲業的一次嘗試。對于新業務的發展,舌尖科技輪值CEO李穎波從組織能力、商業模式等次元,解釋了為何選擇在此時進入預制菜賽道,以及舌尖科技的下一步。

從到店聚焦到家業務

在預制菜的風口持續了近兩年時間,首家舌尖工坊“超市3.0”門店,在上周落地北京。

作為一家年輕的公司,成立于2020年8月的舌尖科技,成員大部分來自神州租車、專車和瑞幸咖啡的創始團隊,具備深厚的技術背景。瑞幸咖啡創始人陸正耀擔任戰略委員會主席,負責戰略決策,原神州優車COO王培強出任董事局主席,負責技術體系以及背景營運相關事務。

舌尖科技輪值CEO李穎波此前就職于台北奧美,從事品牌戰略和營銷政策等相關工作,與神州、瑞幸團隊合作長達七年,曾服務過衆多國際消費品牌和網際網路行業公司。觀察過許多商業模式和産品形态,看好預制菜的前景,李穎波在去年9月份加入舌尖科技,主要負責産品、營銷和商業化拓展。

揭秘“陸正耀”的預制菜項目

(圖為舌尖科技輪值CEO李穎波)

從網際網路出行到餐飲,包括租車、專車和瑞幸咖啡在内,李穎波認為,共同點都是聚焦新生活方式,根據消費者新的需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實際上,舌尖科技的核心是一家網際網路技術公司,擅長建立新生活方式的商業模型。

在業務線上,舌尖科技根據不同的就餐場景,劃分為兩大業務,一個是到家業務,即目前的“舌尖工坊”;一個是到店業務,包括此前推出的子品牌“趣巴渝”。

基于團隊優勢,即地面拓展能力和門店營運能力,舌尖科技選擇率先發展到店業務。意識到疫情常态化影響到店業務,對到家業務的客戶需求卻更為強烈,于是舌尖科技做出了戰略調整,将資源傾斜到到家業務上。

李穎波認為,疫情等突發狀況,催化了在家做飯的需求。“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消費者的需求,都讓我們發覺到了此刻,廚房革命這件事情變得迫不及待。”

國内的預制菜消費正進入新的階段。參考國外預制菜行業的發展,例如在日本,預制菜的滲透率達到60%以上,背後源于先進的冷凍技術。随着國内冷凍技術提升和冷鍊布局逐漸完善,加上疫情催生家庭就餐需求,預制菜正在成為不少人餐桌上的主角。

出現在各類生鮮平台和線下零售管道,預制菜已經相當普及,李穎波認為當中還存在許多機會。“我們現在所有的産品形态,不論是新是舊,還是優化和調整,都是基于對消費者明确需求的設計。誰根據變化調整的最快,滿足的最多,誰就能獲勝。”

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讓人們在吃飯這件事情上不再糾結,在談及舌尖科技的願景時,李穎波表示,第一是聚焦客戶的變化,包括口味、生活理念和消費行為上的變化。其次通過技術的創新,聚焦消費者不斷變換的生活習慣,成為新一代的餐飲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目前舌尖科技采取的政策是,先從到家業務去做大量的資源投入,借助到家業務使資訊化平台和供應鍊平台迅速達到一個理想規模,再賦能到店業務。

在李穎波看來,到家和到店都隻是業務形态,真正的基地在于自身的資訊化平台和供應鍊平台。“整個生意模式最重要的是底座,搭建一個具有最佳成本結構,能夠産出最佳客戶體驗的平台,有了平台産出内容,外部有APP的線上流量,和門店的線下流量,無論是到店和到家業務就能進行極速擴張,形成飛輪循環。”

不隻在于成本效益

過去,銷往B端的預制菜産品表現平淡。今天撬動萬億市場的,是來自消費者對預制菜品類形成新的認知,并願意為之買單。

購買預制菜,根本上是為了解決做飯難題。“大家可以想象過去發生在廚房裡的100年間,整個烹饪的形态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做飯仍然是個麻煩的過程。另外人們到超市購物,商品經過層層經銷管道,導緻價格較高。無論是廚房還是供應鍊的業态,對于消費者想要在家做飯,都存在很大的挑戰。”李穎波說道。

李穎波分析,在做飯這件事情上,不同的人群存在不同的痛點。對擅長廚藝的一類人,要花大量的時間處理食材,對手藝欠佳或者不會烹饪的一類人,做飯更是個難題。還有第三類,是“懶人經濟”下,追求更快捷、更衛生和高成本效益的一類人群。

根據對應消費人群的特征,舌尖工坊将産品形态劃分為預制食材和速烹菜。其中,預制食材包括預切割食材、基礎腌制食材和深度加工食材;速烹菜分為即烹類和即熱類産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種烹饪需求。

揭秘“陸正耀”的預制菜項目

舌尖科技選擇走高成本效益的路線。在舌尖工坊,家常菜價格區間集中在10~20元之間,所有單品的價格比起到餐廳點菜,便宜不少,比起其他品牌的同類産品,也極具成本效益。

做到極緻成本效益,意味着從供應鍊源頭控制成本。舌尖科技的做法是對産業鍊進行重塑,從田間到餐桌,沒有中間商層層加碼。“之是以在産品設計上講極緻成本效益,就是讓預制菜首先在價格和體驗上,回到消費者真正能夠接受的,更日常的次元。”李穎波表示。

地标風味和大師口味是舌尖科技的主要特色。首先是主打地标性食材,來自國内各個地方特色的最好食材都會在舌尖工坊上線。産品團隊分為華北、東北、華南等八個大區,以10人小組為機關,專注挖掘各地美食并複刻風味,進行組合創新。

第二個特點是打造大師口味。以劉儀偉帶領的大廚風味團,為舌尖科技提供産品方案。包括每個大區的專業廚師,利用其中餐标準化能力,将每個地方的特色口味高度還原。

此外在食品安全的把控層面,舌尖科技通過資訊化平台全程監控,從原産地、加工廠、冷鍊運輸到門店營運,做到每個環節可溯源可管理。

向平台化布局

在舌尖工坊的門店模型中,隻需8平方米,就能成為一個使用者體驗和商品銷售的管道。朝着模式更輕、營運成本更低的方向發展,舌尖科技在門店形态做出一番革新。

涵蓋5種店型,面積在8到60平方米之間,其中A類店為店中店、檔口店,最小僅需8平米;B類标準店在30平方米左右;C類店為60平米以上的大型店,包括體驗餐廳店、生鮮超市店。投資成本在3萬元起步,一方面降低投資門檻和選址難度,同時也為舌尖科技的規模化布局創造條件。

不隻是通過門店自帶的自然流量,通過線上APP為線下導流,舌尖科技也增加了更多獲客的方式。此外,把從公域包括抖音、小紅書等平台的直播和内容種草,将流量彙集到APP端,全部直接分發到線下的門店。

将線上流量全部轉移到線下門店,由線下提供自提、外賣和餐飲服務,目的是讓門店培養聚集新客的能力。在這之外,提供線下獲客現金補貼、上限50萬元創業貸款,開放智能化的營運和營銷系統,舌尖科技将通過多種方式賦能管道合作夥伴。

李穎波透露,截至目前,舌尖科技在全國簽約的加盟商已經達到2500家。從3月份開始,這些簽約門店将陸續上線。

結合舌尖工坊的定位來看,作為一家聚焦供應鍊、品牌力、産品力和技術能力的公司,從營運、降低準入門檻到新客補貼等所有環節,給予管道合作夥伴支撐,目的是達成最佳阿米巴系統。

與許多餐飲公司不同,舌尖科技在前期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商業模式的雕琢,同時内部兩百多人的IT團隊專注于平台搭建,保證産品真正落地。目前上線的“舌尖工坊”APP,第一個界面叫“今天吃什麼”,為使用者推薦套餐,而非簡單的商品羅列;第二個界面為“快速點菜”,使用者可在下單後選擇外送或自提。

現階段選擇到線下擴店,最終是為搭建平台服務。“整個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在于最堅實的底座,無論是APP還是門店,都是流量入口,大量的産品和内容通過平台上面産生,能夠催生更多品牌矩陣。”李穎波表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