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之後,粟裕擔任攻台委員會主任,負責籌備攻台的戰前準備工作。此時的蔣介石還沒有認清楚形勢,也沒有從大陸的慘敗中清醒過來,而是把他最後的30萬軍隊駐守在海南島,台灣島,舟山群島等沿海島嶼中,想要利用這些島嶼遏制廣東,福建,江浙等東南沿海省份,找準時機後準備反攻。

對于蔣介石的這一安排,作為攻台委員會主任的粟裕感到十分滿意,蔣介石越是分兵把守,越是有利于我軍予以各個擊破。上海剛解放的時候,台灣的軍事實力還不是很強,隻有七個軍14萬人,而且大部分都是被打殘的部隊,建制混亂,防守薄弱,粟裕最初決定調八個軍20萬人,準備進行渡河登島作戰,解放台灣。三野九兵團等部在膠東沿海、長江口和天目山開始了模拟渡海登陸及在台灣山區作戰的訓練。
蔣介石也察覺到了台灣防禦部署的薄弱,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花重金從日本招募了兩萬名日軍。日軍的戰鬥力是要比國軍強很多的,為了保證一次性拿下台灣,當時粟裕在評估日軍戰鬥力的時候,一個日軍的戰鬥力頂三個國民黨軍士兵的戰鬥力,再加上蔣介石開始從東南沿海抓壯丁往台灣送,台灣島上的守軍已經超過了20萬人。
1950年之後,海南島解放,解放軍殲敵3萬餘人,但是薛嶽卻儲存了國民黨軍在海南的海空軍主力,并把七萬多國民黨軍撤到台灣。舟山群島戰役時,國民黨軍鑒于海南島已失,為集中兵力確定台灣,又将島上的12萬大軍全部撤走,使島上的國民黨軍達到了40萬人,而且是孫立人親自負責部隊的整訓工作,各部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加強。
蔣介石對日軍的素質評價很高,1949年夏,蔣召見中國駐日本代表團武官處中将處長曹士澄稱:“吾人戡亂建國勵精圖治,首要是編練三軍提高指揮官素質”,并訓示曹士澄秘密洽聘原日軍将佐來台灣,協助國民黨軍隊整訓改造。當時負責士兵訓練工作的孫立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死活不同意,于是蔣介石讓孫立人和美軍教官訓練了一批部隊,又讓日軍教官訓練了一批部隊,然後雙方部隊進行了一場實戰演習,結果以日軍訓練出來的部隊勝利告終。
此後,蔣介石不僅招募了日本兵,還招募了一批日本教官,并在台北大直營地成立“圓山軍官訓練團”,蔣介石任團長,副團長由孫立人擔任。蔣介石潰逃到台灣後,對國民黨軍中的各大派系進行了清洗,又讓長子蔣經國在台灣進行大規模的土改運動,使得國民黨内部再也沒有出現了在大陸的派系紛争,社會底層百姓的沖突也沒有那麼嚴重。蔣介石的這些行為,使得國民黨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這種情況下,粟裕不得不增加解放台灣的軍隊數量,他下令第三野戰軍全部參戰,12個主力軍共50萬大軍全部集結在東南沿海地區,又從其他野戰軍調來了四個軍擔任預備隊,使總兵力達到了65人的規模。
為了配合粟裕解放台灣,解放軍海軍,空軍迅速建立起來,劉亞樓擔任空軍司令員,蕭勁光擔任海軍司令員。到1950年6月,空軍一共有兩個個殲擊機團、一個強擊機團、一個轟炸機團,每團三個大隊,二個殲擊團分别裝備米格-15和拉-11殲擊機各30架,強擊機團裝備伊爾-10強擊機30架、轟炸機團裝備圖-2轟炸機20架。
海軍擁有各型艦艇92艘,艦炮309門,總共3.5萬人。華東軍區還組建了第一支空降兵部隊,共有狙擊、坦克、迫擊炮、戰防炮等七個營和高射機槍、工兵、運輸、通信、偵察、警衛、汽車等七個連隊,另設一個教導隊,共5000餘。
除此之外,當時國家還拿出60億斤糧食作為軍糧,這些糧食占全國糧食總産量的十分之一,毛主席親自去蘇聯通路,獲得了三億美元的貸款,其中一億美元全部用來購買海軍艦艇和戰機。而到1950年4月,解放軍渡海登島作戰所需要的船隻還是不夠,當時征集到的船隻已達1192條,而此時的需求量已經增加到2282條,根本不夠50萬大軍還有那麼多裝備登島作戰。
1950年6月,粟裕提出東西夾擊,海空并舉的方式,從台灣西海岸和東海岸同時登陸,同時讓傘兵部隊空降敵人後方,突擊敵軍指揮部。但是在6月25日,北韓戰争爆發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高雄,基隆港,在台灣海峽巡弋,使解放台灣的戰役不得不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