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粟裕調50萬大軍準備解放台灣,卻因一件事抱憾終身

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曆史上,台灣一直都是我國領土,台灣當地百姓也都是在中國古代曆朝曆代内地百姓移民過去的。兩岸同文同種,血濃于水,任何時候都是一家人。但是台灣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受到各方勢力的觊觎,長時間被分裂出祖國。解放戰争末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殘餘勢力退到台灣島,憑借台灣島和大陸抗衡,使台灣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回歸。

1949年,粟裕調50萬大軍準備解放台灣,卻因一件事抱憾終身

1949年1月,雖然當時蔣介石手裡還有半壁江山,但是他已經考慮好把台灣作為國民黨的最後栖身之地,還把舟山群島,海南島,台灣島作為一個海上封鎖鍊,使其成為封鎖包圍大陸的戰略基地。為了實作其計劃,蔣介石任命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積極在金門,媽祖一帶設防,修建機場,港口,還有防禦工事,以便國民黨軍大舉撤離台灣,蔣介石還下令将上海的中央銀行大批黃金,銀元和美鈔秘密運往台灣。

1949年,粟裕調50萬大軍準備解放台灣,卻因一件事抱憾終身

早在渡江戰役之前,解放軍就已經着手準備解放台灣了。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之後,解放軍開始具體制定解放台灣的方案。台灣和内地不同,台灣海峽雖然不長,但是也不短,而且解放軍是以陸軍起家,海軍力量和空軍力量在當時幾乎為零,解放台灣的難度可想而知。

上海解放之後,粟裕被任命為攻台總指揮,組織攻台戰役。當時蔣介石把所有兵力分别部署在了舟山群島,台灣島,海南島等沿海多個島嶼上,準備封鎖大陸,但越是分兵把守,越容易被各個擊破。當時台灣本島隻有7個軍14萬人的兵力,粟裕最初準備用8個軍20萬人對台灣發動進攻,準備解放台灣。但是蔣介石很快感到了兵力的薄弱,從日本招募了兩萬名雇傭軍。

1949年,粟裕調50萬大軍準備解放台灣,卻因一件事抱憾終身

日軍到達台灣之後,又增加了攻打台灣的難度,原來準備的八個軍肯定是不夠的,于是粟裕又做了兵力調整。但是随着海南島戰役,舟山群島的勝利結束,這兩個地區先後有20萬國民黨軍又撤退到了台灣本島,隻是台灣本島的兵力增加了一倍,增加到了40萬人之衆,台灣這時候真成了一個硬核桃。粟裕開始第三次修改作戰計劃,将各個軍的兵力進行大幅度擴充,并将攻台總兵力增加到12軍共50萬人的兵力,第一批次攻打台灣的兵力也增加到了15萬人。為了增加海空軍的力量,全國都開始抓緊修建船隻,并從香港,還有蘇軍購買先進戰機,艦船。空軍在1950年中旬,已經有了殲擊機,轟炸機等各型戰機80多架。

1949年,粟裕調50萬大軍準備解放台灣,卻因一件事抱憾終身

在攻台戰役如火如荼的準備時,北韓戰争的爆發打亂了粟裕的部署,攻台主力也被抽調到了北韓戰場。此次戰役沒有實施,成為粟裕一生的遺憾。粟裕一生中,用兵非常大膽,唯獨這次十分謹慎,作戰計劃經過多次修改,也沒有付諸實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