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行将消失的傳統藝術煥發活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甚至讓其再火起來,沒有超凡的毅力,執着的信念,長期的堅守,對抖音等短視訊、新媒體形式的敏銳嗅覺,顯然難以做到。但京西皮影傳承人王熙和她的袖珍人皮影團隊做到了。
王熙(左三)
10多年來,王熙免費培養了約300名袖珍人表演皮影,既幫助袖珍人解決了就業問題,又讓傳統皮影融入新元素,更有時代氣息,煥發無限生機。央視《黃金一百秒》主持人李佳明盛贊王熙和她的團隊:“你們讓皮影又火了起來”。
艱難的創業——
為了傳承皮影藝術,夫妻倆先後辭職
王熙祖籍山東,典型的70後,京西皮影傳承人,也是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院長。
“我出生于皮影世家,小時候是看着爺爺表演皮影、父母畫皮影、做皮影長大的。”從小耳濡目染,王熙自然而然喜歡上了皮影。雖然畢業後并未從事皮影工作,但王熙對皮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說來也是緣分,王熙的先生林中華也出身于皮影世家。相同的家庭背景,相同的愛好讓兩人走到了一起。“我先生之前從事媒介傳播工作,2006年左右,眼看着表演皮影的老藝人越來越少,我先生就決定辭職從事皮影的傳承和宣傳工作。”
她丈夫說,如果70後都不願意做這項工作,那80後、90後又有誰願意做呢?如果年輕人都不做這項工作,那皮影可能就要慢慢失傳了。
王熙被稱為“皮影人姐姐”
因為傳承皮影藝術是林中華喜歡做的事情,是以他願意将其作為畢生的事業來做。林中華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王熙的大力支援。2006年,林中華在北京租了1000多平米的房子,自費近20萬元裝修了一個皮影博物館。之後,王熙和先生四處聯系,找來了很多有經驗的皮影戲老藝人,一切從頭開始。
王熙和林中華沒有想到,傳承光大皮影藝術實際遇到的困難要比預計大得多:團隊人手不夠,傳承人不夠,老藝人的唱腔很難被聽懂,觀衆少,虧欠越來越嚴重......
“那時兩個人30元的門票都很少有人光顧。”王熙清楚記得,當時她在一家外企工作,月薪六七千元,每個月發的工資還沒捂熱,就被先生用來支付皮影博物館的各種開銷了。最困難的時候,皮影博物館連房租都交不起,隻能在房東的要求下搬離。一些老藝人也因為适應不了城市的作息制度,相繼離開團隊。
就是在這種境況下,王熙和先生始終沒有放棄他們的皮影夢。2009年5月11日,王熙決定從外企辭職,和先生共同從事皮影的傳承與宣傳工作,真正将皮影作為兩人的事業來經營。
欣喜的轉機——
政府扶持、袖珍人加入 讓皮影煥發生機
年輕人留不住。就在皮影事業步入最低谷時,林中華突然想起了之前采訪過的一位袖珍人朋友——她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特别會唱歌,很有表演天賦。林中華想,皮影傳承缺乏年輕人,能不能請袖珍人朋友加入皮影表演團隊呢?
林中華很快找到了這位袖珍人朋友。聽了林中華的想法,對方當即表示贊成,稱其正準備為身邊的幾個袖珍人朋友找工作呢。就這樣,王熙的皮影團隊迎來了第一批袖珍人朋友。
“他們很聰明,學習也很刻苦。”針對袖珍人身材小巧、手小的特點,王熙将皮影的木杆變細,以友善他們操作;同時,劇團為袖珍人搭建了專門的戲台,友善他們表演。
經過三個月的免費教育訓練,袖珍人在皮影表演方面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才能。觀衆、媒體對袖珍人刻苦學習、自強自立的精神也很認可,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這個群體,關注到了皮影。各界普遍認為,王熙的團隊既幫助了袖珍人就業,又很好地傳承、光大了皮影藝術,“創造性保護了非遺”。
王熙和她的皮影劇團
此後,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王熙的皮影團隊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截至目前,王熙的皮影團隊已教育訓練近300名袖珍人朋友從事皮影表演藝術,他們來自全國18個省份,包括河北、河南、雲南、陝西等地。在皮影劇團,袖珍人朋友除了免費吃住、免費服裝、免費保險,好一點的月收入能有五六千元,一般的也有三四千元。
“很多袖珍人朋友在這裡學習後,不僅能自食其力,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做人更加自信,對生活的态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王熙說,目前,留在劇團的袖珍人朋友,平均年齡23歲,身高130厘米。除了留在劇團表演的袖珍人朋友,很多人學成後,回到老家或到其他地方從事皮影表演。“不管他們走到哪裡,我都祝福他們,希望他們一天比一天過得好。”
王熙坦言,在傳統皮影戲表演方面,無論是唱功還是韻味,袖珍演員都難以與老藝人相比,但在皮影戲的創新方面,袖珍演員的特點卻很突出。“袖珍演員都是年輕人,接受事物比較快,在創新的皮影戲表演創作上比老藝人更為突出。例如2020年疫情期間,我們團隊創作了12部‘戰疫主題皮影戲’,短視訊在網上播出後,點選量超過了1億人次,這對老藝人來說非常困難。”
在皮影劇團,袖珍人朋友不僅學到了賴以謀生的手藝,還有人在這裡收獲了愛情。“截至目前,已經有21對袖珍人在劇團相識、相愛,走進婚姻殿堂,其中一對夫妻生了寶寶,8、9對夫妻通過表演皮影,在老家買了樓房。”
劇團合影
袖珍人的加入不僅激活了皮影藝術,也讓皮影傳承事業前景更為光明。“創業初期,我們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債,能借的親戚、同學、朋友,都借了個遍;光信用卡就辦了七八張,拆東牆補西牆是常有的事,壓力特别大。”
劇團出現轉機後,王熙還清了所有債務,“切實體會了無賬一身輕的感覺。”在她看來,是相關部門的支援和幫助讓皮影事業得到了轉機,是袖珍人朋友的加入激活了皮影藝術。
2017年、2019年,王熙和她的皮影團隊兩次走上央視《黃金一百秒》節目,他們的表演受到了現場嘉賓和觀衆的一緻好評。央視主持人李佳明現場盛贊王熙和她的團隊:“你們讓傳統的皮影戲又火了起來”。
永不停息的創新——
皮影與冬奧會結合 讓非遺緊貼時代脈搏
王熙和她的皮影團隊為何會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王熙給出的答案是永不停息的創新。
2009年,結合袖珍人加入劇團的實際,王熙和團隊為袖珍人量身制作了多部皮影兒童劇,如《孫悟空大戰紅孩兒》《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神筆馬良》等,受到了廣大家長、學生的好評。
此後,劇團又推出了很多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衆的皮影戲,比如反映預防新冠病毒的原創戰疫主題皮影戲《兒童疫苗總動員》《哪咤大戰病毒》,反映社群公德心建設的《遛狗請栓繩》《高空莫抛物》,反映北京冬奧會的《冰雪運動會》等,素材均來源于生活,貼近性、針對性都很強。
特色皮影戲《哪吒戰病毒》
内容的創新必然帶來形式的創新。表現形式上,王熙劇團制作、表演的現代皮影戲融入了新的元素,人物形象、服飾、布景、道具等較傳統皮影戲有很大變化。比如疫情中的救護車,小兵張嘎中的手槍,寵物狗等的設計制作,形象逼真,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皮影戲《小兵張嘎》
此外,為友善觀衆觀看、了解,新劇目大都使用國語,老人、小孩都能聽懂,有利于皮影戲的推廣和傳播。
創新意味着自我加壓,自我挑戰,意味着努力更多,付出更多,犧牲更多。王熙介紹,普通皮影戲,劇中人物一般由三杆操持,1位幕後演員即可操作全部流程。而冬奧皮影人物,基本都是五杆操持,幕後要有3位演員通力合作,分别控制運動員的頭部和四肢,才能順利完成演出項目。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王熙說,幾分鐘的冬奧皮影表演,排練将近三個月時間。比如花樣滑冰,訓練前,幾位皮影演員要對着視訊,認真學習花樣滑冰運動員的動作,像托舉、抛跳、轉身、360度旋轉落地等,“一個動作要看很多次,四五個演員需要磨合無數遍,才能把這個動作做出來,才能讓動作更優美”。
王熙接受電視台采訪
付出雖然艱辛,但努力就有回報。皮影《冰雪運動會》播出後,好評如潮,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人民網、北京電視台等紛紛予以報道,讓觀衆通過皮影藝術了解冬奧、宣傳冬奧、參與冬奧。2021年12月,王熙團隊以冬奧會15個運動項目做成皮影造型,設計研發的“冰雪皮影壁燈”,獲得北京市殘聯“愛立方”創意大賽金獎。
傳承皮影藝術,為什麼要這樣拼?王熙笑着說,皮影不是他們家的藝術,而是國家的藝術。“如果經過我們的努力,能讓皮影更好地傳承下去,能讓更多人喜歡皮影,我們會非常欣慰。”
談到改革創新的最終目标時,王熙豪情滿懷地說,不僅要讓中國人看到皮影,還要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除了英文版、俄文版皮影戲,我們還準備制作韓文版、德文版、法文版皮影戲,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事半功倍的推廣——
抖音讓更多人認識皮影,喜歡皮影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展示平台。如何借助現代融媒平台,讓更多人認識皮影,了解皮影,喜歡皮影,一直是王熙和林中華思考的問題。
2018年,王熙在抖音平台注冊了名為“王熙和皮影娃”的賬号。此後,在抖音的幫助下,王熙與抖音開始了聯合推廣皮影工作。“我們制作的皮影短視訊上線僅3天,播放量就達到了2.9億人次,實在讓人不可思議!”2.9億人次播放量是什麼概念?在王熙看來,就是全國幾千皮影藝人表演10年,觀看人次也達不到2.9億。
王熙的抖音賬号
看到抖音傳播效果如此強大,王熙和她的團隊加大了在抖音平台對皮影的宣傳推廣。截至目前,“王熙和皮影娃”在抖音的點贊量超過50萬人次,相關話題的播放總量達到450億人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21年,王熙被今日頭條評為“頭條好心人”。同年8月17日,受抖音電商“看見手藝計劃”邀請,王熙通過湖南衛視“抖音新潮好物夜”晚會的舞台,為全國觀衆表演了皮影藝術。
此外,王熙還和抖音電商合作,推出一系列皮影戲周邊産品,其中,“皮影戲印花T恤”,在抖音電商銷量已經超過萬件。
王熙和她的“劇團”成員
而這些也讓王熙在皮影戲傳播和劇團發展上打開了新思路,她希望通過直播帶貨和線上演出的方式擴大皮影戲的影響,讓更多人了解皮影,喜歡皮影。
談到下一步的發展目标和計劃時,王熙希望更多的皮影藝人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她說,她目前正在編一套皮影教材,計劃明年3月出版,屆時将可以教育訓練更多的皮影老師,希望這套教材對皮影的傳承和推廣能起到積極作用。
“既然當初選擇了皮影這條路,我們就一定會走下去。”對于皮影的未來,王熙信心百倍。#好心人上頭條#
華商報記者 陳有謀 編輯 董琳
(如有爆料,請撥打華商報熱線電話029-888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