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佘意明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賀安成,1939年生于湖南雙峰,自學美術出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油畫、水彩,近年主攻水彩寫意風景畫創作。曾當過勞工、農民、黨報美術編輯、四清工作隊員、群藝館美術專幹、市政協常委、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藝術畫廊總經理, 2000年後定居北京。1996年在湖南國畫館舉辦 “賀安成速寫展覽”,1997年在泰國曼谷舉辦“李立、賀安成作品聯展”,2000年在馬來西亞舉辦“賀安成畫展”,2004年在南非舉辦“中國當代著名油畫家作品聯展”,2010年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舉辦“韶山情緣—— 賀安成作品展”,2011年在長沙舉辦“熊清泉、賀安成書畫湖南傑出黨史人物作品展”,2016年在北京舉辦“張家界十日——賀安成水彩人物畫展”。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湘籍知名畫家賀安成雖已耄耋之年,但寶刀不老,不斷創新,努力取得藝術上的突破。他的水彩風景畫追求的是寫意方向,作品形神兼備,氣韻靈動,表現上注重隐喻與象征,技法上充滿着張力與彈性,畫面元素的精妙組合使主題得到升華。套用他本人用的譬喻,達到的正是一種“一加一大于二”的藝術效果。

賀安成年輕時因家庭出身原因無緣上美術院校,早早進入社會。但他在艱難的謀生糊口之餘,硬是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勤奮努力堅持自學,最終取得了令人贊歎的藝術成就。中國水彩畫家學會副會長、湖南水彩畫研究會會長張舉毅稱贊他是畫壇的一位“怪才”;著名油畫家、中央美院教授潘世勳評價他的水彩畫作“形象刻畫遊刃有餘,行筆賦色灑脫洗練”;湖南師大美術學院原院長、教授朱輝認為他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令人歎服。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讓湖湘文化精神詩意地回歸

任何藝術家的創作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法國美學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對藝術家來說,生長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總會影響到其藝術創作。從題材和内容上看,賀安成的水彩畫很多是畫的湖南。包含其中的家園精神與鄉愁情懷,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自然地理意義上的,二是心靈精神層面上的。前者展現他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湖湘大地的熱愛,後者展現在他對藝術之根的獨到領悟與把握。兩者的高度契合,與磅礴深厚的湖湘文化精神一脈相承,成為其作品價值和意義的奠基石。

湖湘文化精神是貫穿在賀安成寫意風景畫中的“形而上”的東西。湖湘文化在近代最有名的格言是“經世緻用”,這已經成為湖南社會的主流意識。但湖湘文化還有另一面,即浪漫主義情懷,從屈原到毛澤東的詩歌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影子;從懷素到齊白石的書畫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傳承。湘江是一條充滿詩意的文化之河,對湖南人的影響是非常深厚的。正是湖湘文化中這種锲而不舍的務實精神與浪漫情懷的結合,成為催生賀安成藝術追求的母乳。這在賀安成早期的“新城組歌”系列到後來的“芙蓉國裡”系列作品,均有展現。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在工業化、城市化時代,許多自然、美麗的事物在逐漸消失,自然環境的破壞及因金錢帶來的精神上的世俗化、侏儒化等現象已引起人們的不安。賀安成的作品能引發當代湖湘人的懷舊意識,喚起人的原鄉情結,促使他們領悟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鄉愁之美,讓大美湖湘的文化精神再度詩意地回歸。賀安成的水彩畫,風景虛實相生,人物獨具神韻,風格自成一體,充滿詩意與靈性,正是長期受到湖湘文化精神熏陶淫浸的結果。

中國傳統寫意觀念貫穿始終

賀安成的寫意水彩風景畫,在審美情趣上反對照相式的摹寫現實,追求的是凝練灑脫、不拘一格的寫意方向。他把“意”和“象”結合得爐火純青,每一幅畫作中都結合表現對象,蘊含着多重隐喻和象征,達到了所謂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對于寫意,賀安成的藝術感悟更多源自于中國傳統藝術,特别是近代齊白石的藝術實踐和觀念。他把齊白石的“似與不似之間”的理論完全圓熟地運用于自己的水彩風景畫創作之中。在《毛主席故居》中,故居處于遠景之中,與湖南過去的民居似無差別,故居前密密點點、隐隐若現的是參觀的人群,近景則是淡淡的荷塘,周圍籠罩于一片綠色,代表着茂密的樹林。整幅作品表現的是故居已經褪去從前無限神化的光彩,與山川風物和諧地融為一體,成為現實景觀的一部分,寓意的是時代的進步。這是一幅典型的“意”與“象”完美結合的作品。“意”表現在朦胧的“象”之中,展現了畫家對于社會的獨到思考,畫作也由此遠遠超越了一般風景畫的層次。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賀安成認為,中國人觀察事物的方式和西方人是非常不同的,他們會賦予萬事萬物以主觀的情感、情趣和情懷,看到自然界的荷花、竹子、野草、石頭,都會結合個人的經曆産生特定的感悟。他本人在創作的時候,也總是對眼睛看到的對象進行深度加工,在腦海中浮現出想象的畫面效果,之後再努力地在畫面上加以傳達和呈現。正因為他的寫意風景畫将對于社會人生的思考化為隐喻和象征寄寓于意象之中,因而讓觀賞者感覺到畫作意味無窮,經得起反複琢磨。

賀安成認為繪畫藝術不能僅僅停留在視覺感官的愉悅上,而是應該啟迪人的心智,因為在高科技發達的今天,藝術家隻有在藝術語言上下功夫(不是技術語言),繪畫才能生存發展。

賀安成創作于1988年的《新城組歌之五·橋》,堪稱最能代表他藝術成就的經典之作。作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後又入選“向祖國彙報--新中國美術60年畫展”。這一作品将古老的帆船和正在建設中的大橋并置于同一畫面,古典與現代的元素巧妙而令人驚奇地組合在一起,整個畫面籠罩在一種富于象征性的棕紅色調中,熱烈而溫煦,産生一種很強烈的現代美感。賀安成的筆觸大開大合,打破了傳統水彩畫的窠臼。正如他自言的那樣:“如果畫成藍天白雲,畫得細膩寫實,那藝術意味将蕩然無存。”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中國古代傳統繪畫,都離不開寫意與寫實兩條路子。但寫意顯然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而西方繪畫雖然曆史上長久以寫實為主流,但近代以來的藝術實踐卻在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古代繪畫理念中汲取養分。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在《美學綱要》就稱,“藝術是幻想或直覺”,“意象是通過隐喻的形式去表現藝術創作”。由此可見,賀安成的藝術追求是有深厚的理論背景作為支撐的。在《韶山毛家祠堂》中,畫面上的那片橘紅是現場所沒有的,完全來自于畫家的腦海,屬于畫家大膽的“移花接木”,但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主題。因為毛家祠堂不是一般的祠堂,而是毛澤東在年輕時代上司農民運動的指揮部,是以天空中翻滾的雲,仿佛“農奴戟”一般突起的屋角等等細節,都能把人的思緒瞬間帶到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要知道,去韶山畫過毛家祠堂的畫家不計其數,但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停留在照實寫生的層面,并未像賀安成一樣将它的意蘊内涵充分展現出來。

實作“中國心”與“西洋眼”的結合

談到自己的藝術追求,賀安成概括為六個字:“中國心”“西洋眼”。這六個字看似簡單,卻涵蓋了他一輩子的藝術探索之路。

所謂“中國心”,賀安成說,一是在選材和主題上,藝術家要力争與中國的現時代同步,在某種程度上為時代代言。而沒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僅僅隻能展現匠人的技藝。二是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及繪畫精神、技巧滲透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做到用筆簡潔、以一當十。他的《魚翔水中天》《群峰競秀》等作品,選擇的是再普通不過的風景題材,卻反映出畫家對于自然的思索和領悟,進而折射出時代的大主題。《魚翔水中天》裡,一條小船,一個紅衣女子,幾隻正在休息的魚鷹,這些都看似平常,但令人驚歎的是水中的數尾遊魚。要知道魚是不可能飛翔的,但在賀安成筆下,天空和白雲倒映水面,魚也就一變而為鳥,能夠破空遨遊逃脫魚鷹的追剿了。《群峰競秀》裡,那隐約如少女并列在一起的山峰,則表現了當代最為重要的生态環保的主題。

所謂“西洋眼”,賀安成說,因為水彩畫畢竟是西方的舶來品,是以作為水彩畫家,一定要有紮實的素描、速寫功底以及強烈的對色彩與色調和空間的感悟能力。西洋畫注重寫實和形似,強調以透視與明暗、色彩關系表現物象。如果将其中的油畫比作交響樂,那水彩畫就相當于輕音樂。他還認為,不少學西畫的人,都以為寫意就是把具象的東西畫得概括,處理得不完整,這種觀念其實是很片面的。如果沒有一定的詩意,沒有特别的意境,那這樣的畫是稱不上寫意的。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一加一大于二──賀安成水彩寫意風景畫審美解讀

賀安成的藝術成就,來自于“中國心”與“西洋眼”的完美結合。他的《新城組歌之二》,一列綠色火車從灰黑色車外形有點像蒸汽機車車頭的背景中開出,綠色的火車代表着蒸汽機時代的結束和内燃機時代的開始,這是當時的一大進步。重背景是西洋畫的傳統,賀安成選擇了灰黑色的背景,加入獨到的處理,采用的又是中國傳統的寫意繪畫技法。賀安成說:“齊白石有我以少少許勝人多多許之說,我也心向往之。”他往往以類似中國畫的簡練筆法、輕塗漫抹,就達到了複雜豐富的表現效果。《山村國小》一畫通過描繪開滿鮮花的草地、高飛的山鷹、挺拔的樹幹,暗喻偏遠的山村也會培育出棟梁之材。這看似一幅普普通通的風景畫,但畫面中心一杆鮮豔的國旗,則成了畫中的“點睛之筆”。

如今,賀安成的水彩畫全國知名,無論是水彩風景系列“芙蓉國裡”“新城組歌”等,都堪稱能代表中國水彩畫成就的重要作品。但他對此看得很是淡然。他說,自己雖已年逾八十,但仍壯心不已,期待在藝術之路上能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資深媒體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