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救護車“粵BX”出診記

作者:南方都市報

粵BX是一輛負責轉運急診患者的負壓救護車。

此時此刻,它可能正行駛在深圳的某條路上,執行轉運任務。

曾經,它與其他救護車一樣,與搭檔的醫生護士并肩作戰,共同接診急救患者。

最近,它被賦予了新使命。粵BX被選中與轉運專班的醫護隊員一起,接診新冠病核酸毒陽性感染者。2021年12月31日,它與三位醫護“搭檔”剛剛結束新一輪轉運任務。轉運組隊員進行隔離休整,而粵BX經過洗消後,又再次重返疫情一線。

身份的轉變,讓它面臨全新的挑戰。作為轉運團隊的重要“一員”,它既肩負着将患者從隔離酒店安全轉運至醫院的責任,更要經過嚴格洗消的層層關卡,保護它的“搭檔”免受新冠病毒的侵擾。

截止1月12日24時,深圳累計報告14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此次疫情,許多和粵BX一樣的負壓救護車,正奔赴在轉運一線,為新冠陽性患者開辟一條希望之路。它們肩負着怎樣的使命?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它們如何與自己搭檔的醫護人員一起,實作轉運全程0感染?

一起來看看粵BX與它三位“搭檔”的故事。

救護車“粵BX”出診記

轉運組成員出診途中。圖中從左至右依次是:王彬護士、曾藝醫生、毛祥元司機。

轉運的“快”與“慢”:全程5-7小時,全面消殺防護耗時最長

2021年12月1日至31日,粵BX與它的“搭檔”們,開始了為期31天的全新任務——從隔離酒店将境外輸入的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患者轉運至深圳市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治療。轉運專班通常由醫生、護士、司機三人組成。

深圳市衛健委抽調全市6家醫院的急診科院前急救人員參與轉運任務,北大深圳醫院便是其中之一。粵BX的三位“搭檔”分别是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急診科的院前急救醫生曾藝、護士王彬和司機毛祥元。

對于三位醫護人員而言,出診時最嚴格的程式之一當屬防護服的穿脫,這是保護他們免受病毒感染至關重要的保障。在更換防護服區域,他們被院感督導員時刻觀察,不放過任何穿脫時可能出現的疏漏。這是保障轉運過程0感染的第一道關卡。

31天來,粵BX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南山區某碼頭,單程約30公裡。算上準備工作,每轉運一次,粵BX和三位“搭檔”要經曆至少5-7個小時的磨煉。

這聽起來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為何出診一次這麼“慢”?這些時間都去哪兒了?原來,轉運的“慢”并不在路途,而在對粵BX的洗消及醫護人員出診前後的準備及收尾工作。

作為負壓救護車,粵BX與普通救護車的不同之處在于密閉的負壓環境。将病人安全送達市三醫院後,粵BX會先被送往指定地點洗消。

而轉運組隊員要去指定地點,按嚴格步驟要求層層脫下防護服。負壓救護車車身、負壓艙、駕駛艙等分區域洗消,全程需要數小時。也是一次轉運耗時長的原因之一。

相較之下,轉運的“快”總是展現在往返路程。在保證安全出行的前提下,轉運往返路途是一次出診耗時最短的部分。将患者盡快送往醫院,粵BX和它的“搭檔”們一起,每一次轉運路上都争分奪秒。

轉運的“冷”與“暖”:出診路上互相鼓勵,見證醫護人員與患者溫情瞬間

12月底,粵BX和它的三位“搭檔”,經曆了深圳今冬目前最冷的一次寒潮,溫度低至4度。即便遇上低溫,在粵BX行駛途中,醫護人員也必須開冷風,否則溫差會導緻車窗玻璃迅速起霧,遮擋視線,影響駕駛安全。

此外,5-7小時一直穿着防護服,是對轉運組隊員體力和耐力的綜合考量。穿上防護服後,三位轉運組隊員不僅不便解決吃喝拉撒,還要集中精力工作。

盡管如此,這些“冷”總是能夠被轉運途中的“暖”融化。

在剛剛與三位“搭檔“結束出診的31天裡,粵BX見證了許多醫護人員與患者溫情互動的瞬間。

“穿防護服前有沒有上好廁所?”“會不會暈車?”“身體有沒有不舒服?”在轉運組隊員看來,轉運出發前在細節上對患者關切,是讓他們安心的小訣竅。

每次出診,粵BX都會提前來到隔離酒店,等待患者被酒店從業人員送出。入境患者常常帶有許多行李,幫助行動不便的患者把行李搬上粵BX,是轉運組隊員會心照不宣一起行動的第一件事。

在粵BX接到的患者中,大多數人病情穩定,少有急危重症。但當他們得知自己是陽性患者,仍難免産生恐懼心理。穿着層層防護服,帶着防護口罩和面屏,說話聲音很難聽清楚,于是,肢體語言成了轉運隊員與患者彼此之間交流鼓勵的密碼。在粵BX前,三位轉運組隊員一次次為勇敢對抗病毒的患者豎起大拇指,他們也收獲了各種各樣的“花式比心”。

對話轉運組隊員:職責所在,為工作感到驕傲

疫情當下,深圳衛健委霸氣回複的一句“電話發我”沖上熱搜,得到全民點贊,讓深圳在熱搜榜上幾乎“封神”。一定程度上,“電話發我”的背後,是深圳在方方面面良治的結果。然而,良治非一日之功,它展現在每一個環節,是每個心系深圳的人每一次行動積沙成塔的成果。

負壓救護車轉運專班團隊,是其中小小的一環。在一次次轉運途中,每一輛正奔赴在抗疫一線的負壓救護車都是“粵BX”,它們既展現了深圳“速度”,也見證了深圳“溫度”。

疫情當下,粵BX已再次重返一線,它曾經的三位“搭檔”也将在完成隔離後盡快歸隊。他們有哪些話想說?

南都:作為離病毒最近的“擺渡人”,你們是否害怕過?是什麼讓你們選擇堅守這個崗位?

王彬:害怕可能有,但是每一步都嚴格做好防護,還有值得信賴的院感監督員全程幫我們看着,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這份工作是辛苦的,有時完成任務回到駐地酒店,飯菜已經涼了,隻能另外弄點泡面充饑。有時候,我們一天可能接到2次轉運任務,穿着防護服的時間累計長達十一二小時。但是辛苦是值得的。看到病人能及時轉到醫院治療,盡早康複,我們很高興,我認為這份工作非常有價值。

毛祥元:每次出發,我們都把患者當家人,在鼓勵他們的同時自己也收到點贊,是我覺得很溫暖的事。另外,團隊的互相鼓勵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任務一來我們必須争分奪秒與時間賽跑,很少有機會交流,在酒店也是每人有一個房間見不到面。但是,在工作過程中我們仍會配合默契,經常互相為對方點贊加油,能圓滿完成任務我們就很開心。

南都:在轉運工作的實踐經驗中,你認為為什麼能夠實作轉運過程0感染,這中間有哪些重要環節?

王彬:我認為對我們嚴格的閉環管理、教育訓練和考核,是原因之一。

此外,我覺得院感監督員及時的回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他們可以說是我們的“守護者”。 有時一次長時間的任務執行下來,在最後脫掉防護服的時刻出現瑕疵,都可能導緻感染,這時他們會立刻通過大喇叭提醒我們。

采寫:南都記者 嚴兆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