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遍中國曆朝曆代的開國功臣,我們會發現最終得以善終的是少之又少。
在這之中,有些人固然是驕傲自滿,惹來殺身之禍,但更多的則是因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心理。
為了給子孫後代掃除障礙,開國皇帝們不惜大開殺戒,将可能的威脅一一清除,開國功臣因為出色的能力和朝廷中深厚的名望,更是開國皇帝們的“眼中釘”。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幫助他打下天下的功臣們幾乎被他屠戮殆盡,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李世民在這些皇帝中算是很寬容的一個了,雖然他不是開國皇帝,卻有着開國之功,在他即位時一衆開國功臣都正值壯年。
他甚至設立了著名的“淩煙閣”,将二十四位開國功臣列入其中,而不是像朱元璋那樣大開殺戒。
但李世民終究不能免俗,這些功臣中,有一個人讓他十分忌憚,
臨終前曾囑咐兒子将此人殺掉,隻因這個人能力實在太大,留着他對皇權是一個隐患。
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開國大将李勣
隋末唐初在曆史上是一個著名的時期,名著《隋唐演義》就專門描述了這個群雄四起的年代,其中更是出現了諸如秦瓊、程咬金、李元霸等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
而這一時期,李勣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将領。
早年間,隋朝的殘暴統治讓百姓民不聊生,全國各地湧現出了多支起義隊伍,年輕的李勣也加入了當時的著名起義軍“瓦崗軍”,并憑借高超的武藝成為其中一員大将。
瓦崗軍的壯大引來了隋朝軍隊的大舉鎮壓,當時義軍中很多人都慌了神,準備連夜卷鋪蓋逃亡。
李勣卻在這時說道,如果要保全性命,必須團結一緻應敵,不然必定會被逐個擊破,誰也逃不了。
在李勣的勸說下,義軍才重新鼓舞了時期,最終打退了隋軍的進攻,在這以後,李勣又多次率軍同隋朝作戰,闖出了偌大的名聲。
随後,瓦崗寨群雄紛紛投靠了李淵一方,李勣也成為了李淵麾下的一員大将,還被李淵賜姓。
但當時的著名軍閥首領窦建德對能力出衆的李勣眼紅不已,一心想把他拉到己方陣營,于是窦建德派人綁架了李勣的父親,逼他就範。
萬不得已,李勣隻好投降了窦建德,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仍然念念不忘地想回到李淵旗下。
後來窦建德在戰事中吃了大虧,全軍潰敗,李勣也順勢脫離了窦建德的陣營,重新投入到李淵的麾下。
随後,李勣跟随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即使在唐朝建立後,李勣依然沒有停下征戰的步伐,他曾先後讨伐過突厥和遼東,繼續為大唐開疆拓土。
公元643年,李勣被李世民列為二十四功臣之一,畫像放入淩煙閣,成為朝堂重臣。
政變中明哲保身,引起李世民猜忌
一直以來,李勣就跟随李世民四處征戰,被李世民視作自己的心腹,但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勣讓李世民失望了。
唐朝的開國皇帝雖然是李淵,但他并沒有在開國時立下過什麼豐功偉績,反而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文武雙全,不但長得相貌堂堂,甚至打下了唐朝的大半疆土。
但由于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李淵的大兒子李建成雖然遠不如李世民文韬武略,卻被冊立為皇太子。
李世民心中早就有所不忿,國家都是我打下來的,憑什麼讓他坐上皇位?
于是李世民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不但殺掉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還逼迫自己的父親李淵退位,成功登上皇帝的寶座。
一直以來,李勣在朝中的政策就是謹小慎微,明哲保身,這和他曾經投降窦建德的經曆不無關系,生怕惹來政敵攻擊自己。
在李勣的心目中,李世民也是唐朝皇帝的不二人選,但就在李世民在發動政變之前需要李勣支援的時候,李勣卻猶豫了。
他實在不願意卷入到皇家的政治漩渦中,因為這實在是太兇險了,一個不慎就是滿門抄斬之禍。
于是李勣選擇閉門不出,在這場奪權政變中保持了沉默。
李世民登基後,雖然照樣重用李勣,心中卻對這個曾經的心腹重臣有了隔閡和猜忌之意。
臨終之際,李世民一語決定李勣的下場
由于李世民本身就是文韬武略無一不精,個人能力穩壓一衆開國老功臣,他在位的時候自然不用擔心禍起蕭牆。
但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就不同了,他從小生長在帝王之家,既沒有經曆過戰事也沒有受過委屈,李世民身故之後很有可能被權臣控制甚至被推翻。
李世民對李勣尤其不放心,因為他的政治能力實在太大了,既是朝中重臣,又是當世名将。
彌留之際,李世民把兒子李治叫到病榻前,鄭重地說道:
你對李勣既沒有恩情也沒有威壓,而且李勣位極人臣,你是鎮不住他的,一旦他有不臣之心,後果不堪設想。
他告訴兒子,自己會把李勣下放到一個偏遠之地,如果李勣立刻動身赴任,那麼你就可以把他重新召回朝廷,此時你對他有了恩德,就能夠駕馭他了。
而如果李勣磨磨蹭蹭不肯離開京城,
那他就是懷有二心,要立刻殺掉他,消滅心腹之患。
李勣接到李世民的遺命後,二話不說就離開了京城到地方上走馬上任,而李治也遵照李世民的意思,在後來又重用了李勣。
小結:
李勣作為唐朝開國的一大功臣,他的選擇是沒有錯的。也正因為他低調做人,謹小慎微的行事風格,才最後得以善終。
而李世民彌留之際對李勣的安排也是盡顯高明之處,既杜絕了後代的隐患,也為國家保留了忠心耿耿的能臣,讓人不得不佩服他高超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