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嶽飛,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作為抗金英雄,嶽飛的事迹一直被傳頌至今,以至于很多人一想到其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身死命殒,就對秦桧恨的牙癢癢。雖然秦桧作為害死嶽飛的大奸臣,被永久地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之上,但他隻不過是被人當成槍使了的替罪羊,曆史上真正害死嶽飛的反而是一個人們不太熟悉的角色——金兀術。

金兀術是金太祖的第四個兒子,他和嶽飛之間的恩怨,像是命中注定了一般,這兩人一直纏鬥了一生。或許是因為金兀術在戰場上直面嶽飛比較多,是以人們對于他的包容度要比秦桧高很多。不過随着曆史的推移,金兀術的後人們逐漸隐匿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并且對于祖上的事迹閉口不談,尤其是和嶽飛相關的事情,更是整個家族的禁區。
曆史上的金兀術
金兀術是金國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本名完顔宗弼,是金國開國皇帝完顔阿骨打的第四個兒子,因為骁勇善戰、長于用兵,宋朝人大多稱其為"四太子"。完顔阿骨打起兵反遼之時,金兀術還尚未成年,但他在戰鬥之中已經表現出了過人的骁勇!在和兄長一起作戰的時候,以一敵數,還奪下了遼兵的武器,并且擊殺八人、俘虜五人。之後數年,金兀術一直帶領金國士兵南征北戰,所到之處基本都是凱旋而歸,頗有軍神的風範!
雖然金兀術十分骁勇善戰,但他并不隻是一個沉于行伍之間的莽夫,在治國理政的問題上,金兀術也是能夠出将入相一般的存在。金兀術在朝堂之上倡導改革,是金熙宗時期的重要人物!在金兀術的治理之下,金國打破了民族之見,在多處啟用漢官、重用文人,這些措施都使得金國的國力不斷增強,俨然成為了當世的執牛耳者。盡管當時的金國連年征戰,但朝政、财政在金兀術的把持之下,并沒有遭受到打擊,反而是北方社會的經濟,在金兀術的整改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
總的來說,如果抛開正統史觀的界限來看,金兀術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将領以及臣子,是當時金國之中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金兀術與嶽飛的糾葛
作為著名的抗金将領,嶽飛對于金人的仇恨自然是不需要多言的,可以說嶽飛與金兀術之間天然的就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對于金兀術而言,他的一生之中敗少勝多,為數不多的一些失敗基本上都是因為嶽飛而起,嶽飛的存在對于金兀術來說就是一種恥辱的象征。故而,金兀術一直将嶽飛視為宿敵,是金國前進道路上必須要鏟除的一塊絆腳石。
我們都知道,宋朝的朝堂之上有很多人是想偏安一隅的,對于這些人來說,嶽飛也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是以,在宋朝一些官員和金國議和的談判之中,金兀術率先提出了"若想議和,嶽飛必死"的條件。金兀術不是不知道那些官員想要除嶽飛而後快,是以他這麼說隻是給了以秦桧為首的官員一個坑殺嶽飛的借口罷了,如果不是金兀術這樣要求,嶽飛是斷斷不會死的那麼窩囊的。
如果說秦桧是殺害嶽飛的那把刀,那金兀術就是那個揮刀的人,他才是害死嶽飛的罪魁禍首 。
後人隐匿,避談嶽飛
在金兀術辭世之後,他的後人們生活在河南的一些村落之中,相傳,他們已經在河南隐居了四百多年了。雖然這些人在絕大多數的生活習慣上已經漢化了,但他們還是保留了一些完顔氏的信仰和民俗。比如他們恪守同姓不通婚的祖訓、将馬、喜鵲等生物奉為神靈;除此之外,他們還很好的繼承了先人們的尚武傳統。不過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完顔氏的村落之中,在明朝時還曾出過一位"探花郎"。直至今日,村子裡還有這個人的一處墓碑。
與上面那些事情相比,讓人十分奇怪的是這些金兀術的後人們對與和嶽飛相關的話題都十分避諱,他們不僅不會主動談起嶽飛,甚至于連和嶽飛相關的影視劇、戲曲都一概拒之門外,并且還拒絕與嶽姓的女子通婚。其實仔細想想,金兀術的後人們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嶽飛是讓人備受尊敬的英雄,而作為害死嶽飛罪魁禍首的後人,無故亮明自己的身份,隻會招來不必要的橫禍。
希望随着世代的發展、曆史的變遷,金兀術的後人們能夠正視祖輩的曆史,不要再對這些閉口不談了。畢竟,無論以前是金人還是宋人,現在大家都已經是同血同源的中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