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包青天

受傳統電視劇《包青天》影響,說起包拯的特征就是黑炭、月牙和華麗的龍袍。其實包拯穿的不是龍袍,古代不論什麼朝代,能穿五爪龍袍的隻有皇帝,其他穿龍袍的,身上的動物隻是像龍,太子或皇帝親近的兄弟們最多也就穿四爪蟒袍(和龍基本一樣,但四趾的爪子比龍少一趾),是以電視劇中看到的包拯身上穿的實際是蟒袍。但即便如此,宋代的包拯也不可能穿上蟒袍,因為大臣穿蟒袍是從明代開始的。如果認真起來,《包青天》的道具屬于史實性道具錯誤。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明代親王的蟒袍

一、明代賜服制度

衣冠禽獸開始于元代,至明代身份等級終于定型,明代在官員朝服前胸後背都繡一種動物以示地位差别,文禽武獸。文官一品圖案為白鶴,取“鶴鳴九臯,聲聞于天”之意,預示着一品大員對天子的影響力;鶴又為動物中的靈鳥,《西遊記》中天宮宴會基本都是白鶴齊飛,也是吉祥的寓意。二品以下至九品依次是錦雞、孔雀、大雁、白鹇、鹭鸶、鸂鶒、黃鹂、鹌鹑。武官一至九品分别是:一二品為獅子;三四品為虎豹;五品為熊罴;六七品為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科道官為獬豸。此外,衣服還要分等級顔色,一至四品用深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藍色,七品以下為綠色。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明朝一品官的白鶴補子

以上衣服都是正常官僚的工作服,是上朝上府衙辦公必須穿的衣服。但是在上述衣服之外,明代為了展現皇帝對臣下的親近還出現了賜服。最著名的就是錦衣衛的飛魚服。飛魚服不是錦衣衛專屬服飾,飛魚服同蟒袍、麒麟服、鬥牛服一樣屬于特賜性質,如同三公三孤的稱号一樣,是一種榮譽,原則上隻有高官、清貴、元老才能獲得。飛魚服不是錦衣衛所有人都穿,因為錦衣衛是天子親軍,專門當特務,是天子最親近的力量,是以一般在錦衣衛中總旗以上的官都可以被賜予飛魚服顯示皇帝的信任。而對一般文官武将來說,隻有二品以上的尚書、侍郎級人物才有可能被賜予飛魚服。穿麒麟服的則多為公侯,代表就是曲阜衍聖公。

二、蟒袍的地位

明代四大賜服的地位為蟒、麒麟、飛魚、鬥牛。四物似龍非龍,用這種東西賞賜臣下,既滿足了臣下對龍的崇拜,又不動搖自己的地位,可謂一舉兩得。四大賜服中,蟒袍最為尊貴。《萬曆野獲編》說:“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禦袍相肖,但減一爪耳。”蟒和龍完全一樣,就是爪子四趾,比龍少了一趾而已,一般人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是以蟒袍一般都是太子、親王的服飾,海外藩王中隻有北韓郡王因對大明孝順,是以特賞穿親王蟒服。直到明中期開了賜臣下蟒袍的先例。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麒麟是四蹄而不是爪子

《大明衣冠圖志》說,明代用于賞賜的蟒袍,都為圓領,分單蟒和座蟒兩種。單蟒就是胸前的主圖案是一隻蟒半纏繞着衣服,蟒頭在正面,呈現從左向右的樣式,裙擺處行蟒數條,左右袖子口各繡行蟒一條。座蟒也是一隻蟒,但胸前的主圖案是一隻大蟒頭,而座蟒袍裙擺處則繡被視為宮廷專屬的“江崖海水”圖。蟒袍的配件簡樸又奢華。所謂簡樸,和飛魚服還要佩戴裝飾的烏紗、腰帶、方袋相比,蟒袍隻需配烏紗和腰帶即可;所謂奢華,配着蟒袍的腰帶,是革制,要鑲玉片,是真正的玉帶。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單蟒

三、蟒袍的泛濫?

臣下被賞賜蟒袍開始于正統時期,當時的兵部尚書王骥平麓川後被賞了蟒袍,但《萬曆野獲編》認為那不是因為他功勞大,而是王骥賄賂王振,通過恩澤被特賜蟒袍,“實系恩澤,且出自王振”,是以明人不承認這件蟒袍。直到弘治十六年,弘治帝給劉健、謝謙、李東陽三大輔臣賜了座蟒服,“輔弼(内閣輔臣)得賜蟒衣自此始也”。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座蟒

此後,随着經濟發展,皇權下降,民間奢侈之風逐漸興起,賜服泛濫,而接受賜服的人又故意把鬥牛、飛魚穿得像蟒袍,這就給人一種視覺錯覺。是以弘治以後沒經曆過系統官僚教育、不熟悉明朝官府運作和服飾制度的人,就會以為隻要當大官,或者特别被皇帝倚靠,就會被皇帝賜給蟒袍。

四、包公和蟒袍

宋代包公隻是一個一般清官,長期任監察官,以破案聞名,最高官職是樞密副使(類似今天的三軍副總參謀長)。宋代官員服飾分祭服、朝服、常服、時服等。宋代官服的标志就是帽子的大翅膀。和明人花團錦簇的補子相比,宋人的官服反而很樸素,就是純色調。元豐改制以前的宋朝,承接唐朝的服色制度,三品以上為紫色,五品以上為深紅,所謂大紅大紫就是如此;七品以上為綠色,九品以上為青色。元豐改制後,四品以上為紫,六品以上為深紅,九品以上為綠。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宋朝官服

宋代沒有官員賜服制度,什麼人就穿什麼衣服。包拯作為元豐以前的官僚,樞密副使正二品,衣服隻能是紫衣、腰懸金魚袋。所謂金魚袋開始于唐,原本是唐朝給五品以上官員放魚符(證明官員身份的信物)的袋子,到了宋朝不用魚符,直接把魚形繡在袋子上顯示身份。宋朝規定三品以上為金魚袋,五品以上為銀魚袋,五品以下沒有。是以紫衣金魚才是包公的标配。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宋朝的金魚袋、銀魚袋

元代元曲流行,借助戲劇的力量,人們開始神話包拯,出現了包拯判陰陽、斷生死的故事。至明代市民娛樂更加豐富,群眾意識也有所覺醒,面對社會的不公,明人承接着元人對包公的崇拜,對包公的故事進行了再更新,将包公包裝成了絕對的偶像。虛構的包公有一切好的品德,機智聰穎、為國為民、清正廉潔、鐵面無私、不懼權貴,是窮苦百姓最堅強的依靠。

明人将精神的寄托凝聚在包拯身上,希望明朝也能出現像包拯一樣的清官。漸漸的,虛構就成了真實,曆史上沒有被拜相的包拯成了少了他宋朝就得滅亡的英雄,包青天、包相爺的稱号全被疊加在他身上。既然包拯是宋代最牛的官員,必然為皇帝所依靠,是宰相輔臣級大官。是以明人拿明朝的習俗和制度套用在宋人身上,包拯就穿上了蟒袍。

包拯不是皇帝,怎麼敢穿龍袍?這種飛禽服是誰給他穿上的?

戲劇中的包公

文史君說

曆史上包拯肯定不會穿蟒袍的,受明清小說影響,加上明清戲曲繁榮,戲曲中的包拯穿上蟒袍,這種印象普及開來。而《包青天》這個電視劇又頗有些平劇改編的味道,在這種情況下,包拯穿蟒袍也是情有可原吧。

參考文獻

餘建偉:《明代賜服研究》,西北民大碩士論文,2013年。

宋俊華:《蟒衣考源兼談明宮廷演劇的武将打扮》,《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