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荊州之失是偶然還是必然,真的是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的嗎?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被後世尊為武聖人,節義無雙,人稱關公而不名。在小說家筆下,更是忠勇無敵,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斬顔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将,水淹七軍。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歸天。《三國演義》到底是小說,曆史上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

荊州之失是偶然還是必然,真的是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的嗎?

首先、關羽,甚至說整個劉備集團對于總體戰略局勢判斷失誤了

說關羽對孫權的背盟沒有預計,這個是不客觀的。孫劉聯盟早已貌合神離,就在僅僅三年前的公元216年,呂蒙還“計取三郡”,劉備都引軍重回公安,兩軍主力對壘,大戰一觸即發了。幸虧曹操進犯西川,劉備隻得妥協,重新劃分了地盤。是以,作為前線的指揮官,關羽對東吳一定是不可能十分放心的。

荊州之失是偶然還是必然,真的是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的嗎?

不過,關羽很可能低估了東吳奪取荊州的決心。尤其是沒有預料到東吳會和曹操聯手。因為,在“三郡沖突“後,孫權還和曹魏連續大戰。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曹對峙濡須口就發生在這段時間。是以,關羽,甚至整個劉備集團可能都認為孫劉聯盟即使不穩固,但隻要孫權和曹操還處于敵對狀态。那遊戲就是”混戰模式“,而不是”2V1模式“。

荊州之失是偶然還是必然,真的是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的嗎?

如果單單隻是"2V1”,憑關公的能力,确實是可以“以力拒之”的,但正因為對總體戰略形勢的誤判,才發動了襄樊大戰,采取了進攻的态勢,也是以留給了東吳下手的機會。注意,是下手的機會,不是下手的決心,自從濡須口之戰後,孫權就意識到了,東吳的陸戰能力根本沒辦法支援他的北方攻略。

荊州之失是偶然還是必然,真的是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的嗎?

不要說徐州,就是淮南合肥這種水網縱橫的地方他都啃不動曹操。是以,也就與呂蒙确定了攻略荊州,全據長江的戰略。這些決策,早在襄樊之戰發起之前就做下了,就等時機!不管襄樊大戰的發起是誰的決策,襄樊大戰一發起,就已經算是輸了。

荊州之失是偶然還是必然,真的是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的嗎?

其次、出兵時機錯誤

《三國志·于禁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讨關羽於樊。這裡的“讨”可以看做是防守,畢竟是關羽先動手的。有人認為關羽出兵也算是呼應劉備奪取天下的戰略吧,其實不是。隆中對不是這麼說的。諸葛亮給劉備做隆中對時,說的很清楚,要兩支部隊一起出發,一支出益州,一支出荊州。但當時剛剛奪取漢中的劉備似乎沒有這麼做。另外對于孫劉聯盟過于信任了。這些年發生的一切足以摧垮這個政治聯盟。再有就是關羽有立功心切之嫌,關羽本人也過于驕傲。

荊州之失是偶然還是必然,真的是關羽大意才失去荊州的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