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11營銷的流量“新”殺器

雙11營銷的流量“新”殺器

一談起每年的雙11營銷,使用者感受到的都是無時無處不在,鋪天蓋地而來的廣告,以及各個電商平台漫天飛舞的優惠券。在雙11這樣的全民買買買節日,商家和電商平台使盡渾身解數想抓住這樣絕無僅有的機會,發揮了其極大的營銷本能,但是他們發現可供選擇的營銷新套路已經越來越少了。

社會化營銷管道搞了那麼多年,用腳都能想到會是哪些管道,要麼是各種APP,要麼是各種彈出式視窗。頂多每年的海報、優惠方式會更新一下。或者深度點說,改善和優化營銷的算法。

某種程度上看,各種線上管道的營銷已經越走越窄了,因為商家這些線上玩法的最後,還是在同一個地方打轉。營銷管道投放到一定數量後,效率效果也就到了天花闆。以後還能怎麼辦?隻好另辟蹊徑,往線下走。

梯媒作為新的線下價值流量場景能給商家帶來新的流量,商家也願意為新的流量買單。9月13日,梯媒獨角獸新潮傳媒就在北京舉行了針對各行各業品牌商的雙11營銷推介會,得到了諸多品牌商的追捧。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雙11營銷的超車機會。

雙11營銷重心之變

即使線上營銷管道的花樣都被玩得差不多了,但是商家和電商平台還是會重視這塊,畢竟每年雙11,這些線上營銷管道還會輸送一定的轉化率給天貓、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台。

但明眼人都看得見一點,雙11營銷的重心的确在有所傾斜。尤其從去年開始,不論天貓、京東、蘇甯這些綜合電商平台,還是很多大的品牌商家,都開設了一大批線下店鋪來輔助雙11的銷售。

頭部的電商平台都來線下了,這其中的原因也不難了解。

第一個原因是,線上流量紅利枯竭,但線下場景還有很大的流量紅利。有關線上流量紅利消退的觀點,早幾年前就有人提出。不過現在的形勢的确是越來越嚴峻了,因為客觀條件已經擺在那裡了,得認命。除非你采用新的商業模式,能夠聚攏到一批新使用者,而且這批新使用者還不能隻是一次性的,能夠持續性為平台導流才行。

線下流量場景價值,一方面展現在具體的場景規模,比如梯媒規模(中國每年新增60多萬部電梯)的擴大,另一方面展現在流量的價值,比如中産社群的人群。

第二個原因是,新零售把電商、品牌商們拉到了線下。這兩年有關“新零售到底新在哪裡”的争議一直存在,但對“新零售是一個大趨勢”本身都沒有異議。更具體地說,這個大趨勢下,不管是電商還是傳統零售商都在變。

而對電商而言,這個變,就是需要往線下滲透,向線下走,去尋找線上下的不同場景和不同模式之中的新零售紅利。

第三個原因是,線下流量媒體平台的成熟化。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基建的問題。過去為什麼沒有人重視線下的各種流量場景,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都在專注上網(網際網路化),另一方面就是線下流量場景沒有足夠好的平台,總不能我一個做電商的去線下搞個廣告公司吧,那看上去就有點不務正業了。

拿梯媒平台舉例,新潮傳媒在數字化、大資料化等方面都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系統,正是這樣持續的降本增效,才會吸引更多的廣告主,試想一下,如果不夠便宜,效果還差,誰還會投這個平台。是以說,線下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媒體流量平台,電商們才會放心大膽的走到線下。

這三點,總結來看,完全可以歸結為流量上的問題。雙11,電商和品牌商們對流量有着嗜血般的渴望,需要曝光,但是線上管道的流量紅利早已油盡燈枯了。于是乎,電商和品牌商們對線下管道尚顯豐厚的紅利趨之若鹜。

雙11營銷的流量“新”殺器

雙11營銷“心結”還得靠梯媒來解

前面也說了,雙11營銷愁在流量漸枯。電商愁,要是沒新流量還怎麼完成每年的GMV增長任務,品牌商也愁,沒有新流量萬一被同行給超了怎麼辦。這些還都隻是宏觀問題,微觀上的價格、效果、範圍這些東西,可都是電商和品牌商們相當看重的。

線下場景千千萬,為什麼要說梯媒能解雙11的營銷“心結”? 不妨從三個方面來看,梯媒是如何破局雙11營銷難題的。

第一,解決了電商和品牌商們面臨的價值客群挖掘難題。這個時代,有做着下沉使用者生意的平台,也有做着白領青年生意的平台。但不管如何,如何擷取有價值的客群是所有人都會思考的共同問題。在雙11中,電商和品牌商們也清楚,抓住一個有消費力的使用者比抓住10個消費力一般的使用者來得更有價值。

新潮傳媒專注于中産社群,截至2018年9月,其覆寫了全國100座城市的近65萬部電梯,更重要的是,在新潮龐大的梯媒矩陣下,每天能讓近2億人看到品牌商的數字化廣告。而且,專注于中産人群,讓新潮傳媒看起來就是一座閃閃發光的有着高淨值客群的流量金礦。

在雙11這樣的購物節裡,普通的線上管道能定點針對中産人群營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過拿新潮傳媒這樣的數字化梯媒平台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隻要電商和品牌商們來這裡投,那麼它面對的自然就是中産人群,無需去費盡心機篩選。

第二,解決了營銷效果問題。雙11講究撒網式營銷,但卻往往不容易評估營銷效果。一方面,大家都在同樣的管道營銷,除非有特别的手段,否則光憑和競争對手“表演”同樣的節目這一點,營銷效果可能就要打折扣;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這種全管道營銷,電商和品牌商們往往将一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投放的量上,而把質放在了第二位。

廣告主們其實并不是不太關注投放效果,而是有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各種技術化原因,廣告主和廣告平台有時候甚至存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新潮傳媒敏銳地抓住了這一痛點。在新潮的雙11營銷推介會上,新潮傳媒還宣布與數字一百達成“潮品計劃”合作,通過居住圈大資料、投放監播、投放效果評估助力“雙11”期間梯媒投放,讓品牌營銷實作更好廣告效果。為廣告主提供實時的投放服務,要求投放技術成熟,在雙11營銷期間,新潮傳媒能夠做到實時性的修正,這無疑将營銷效果實作了更大化。

第三,解決了營銷成本和自主性問題。技術提升的确很大程度降低了營銷成本,但是如果不解決一些關鍵的人為因素,那麼這部分成本是節省不下來的。在雙11營銷中,為了占盡先機,很多品牌商往往采用打包營銷的政策,也不會太考慮到底值不值這個錢,結果付出了巨大的營銷成本,效果卻往往事與願違。針對這第二個痛點,新潮傳媒利用蜜蜂智能投放系統、社群大資料平台和社群媒體流量平台這三個各司其職的平台,以技術賦能來合理地壓低營銷成本,使得營銷過程的高效有利地進行。

比起很多廣告主非常被動的線上營銷管道來說,蜜蜂智能投放系統系統讓廣告主能便捷自主性選擇區域并投放,讓廣告主在高度緊張和激烈的雙11營銷大戰中,根據戰局及時做出調整。

總言之,相較于各種線上營銷管道,梯媒解決了價值流量擷取、營銷效果跟蹤和營銷成本等難題,受歡迎程度還在顯著提高。

雙11營銷的流量“新”殺器

梯媒成雙11營銷“新”殺器

雙11營銷的舊殺器是什麼?毫無疑問,是各大APP,各大網站,甚至是各大電信營運商。一句話概括就是,網際網路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成為營銷戰場。

那麼梯媒這個大殺器又“新”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個新,是梯媒規模新和應用領域新。所謂的規模新,其實是說梯媒整個行業的規模不斷在擴大,新潮傳媒現在有60多萬部電梯,整個行業大概有一百多萬部電梯,但是整個中國的電梯規模有620萬部,而且還在不斷增長更新。

而且,相比其他的線下流量場景,梯媒這個規模體量也足以秒殺其中一大部分。再相比線上各管道來說,能夠同時覆寫數億使用者的營銷管道屈指可數,但在這樣的規模下,這其實輕而易舉。

應用領域新主要展現在梯媒所能輻射的範圍已經非常廣。像新潮傳媒這樣的數字化梯媒,正是因為技術疊代和專注于中産社群,才無形中幫自己打開了局面,以至于各種網際網路獨角獸企業,甚至是巨頭,都來找新潮傳媒合作。

梯媒這個線下流量場景已經常态化,主角化了,而不在是過去那個隻能承擔次要或者不起眼營銷任務的吳下阿蒙了。

第二個新,指的是梯媒投放方式新。前面提到,雙11營銷中,線上管道的投放自主性和效果都不可控。但是梯媒不同,新潮傳媒此前釋出的蜜蜂智能投放系統,就給了廣告主C2B式的定制服務選擇。

一方面,這一系統有一套程式化的智能投放流量,比如智能選點、LBS精确定位、程式化購買、動态上刊;另一方面,這一系統基于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不斷服務于廣告主的“精細化投放”需求。

越來越多的品牌廣告主選擇與新潮傳媒這樣的梯媒平台合作,看中的無非是兩點,新流量和新效果。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雙11這樣的高強度營銷環境下,至少從線下場景這一點來說,梯媒也能給予品牌商和電商們更多的流量和效果可能。

數字化梯媒有着強大的傳統基因,擁有技術、成本等後發優勢。在這個雙11,對新流量充滿渴求的品牌商和電商們遇上了新潮傳媒這樣的數字化梯媒“新王者”。可以預見的是,梯媒這個營銷的“新”殺器在這個雙11必将盡顯其銳利鋒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