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周瑜的統一戰略,幾乎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差別?”三國時代的魏、蜀、吳,都有自己的統一夢。

其中,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蜀漢諸葛亮的

“隆中對”,

而因為它最終沒能實作,反而成為了一種遺憾的美、殘缺的美,讓無數人扼腕歎息。

不過,與蜀漢同病相憐還有吳國,當初的孫權,也有着幾乎相同的夢想。

長期以來,因為人們對于吳國的漠視,讓它成為了一段非常冷門、鮮為人知的曆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三國時期孫吳的戰略規劃問題。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周瑜的統一戰略,幾乎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一、魯肅的“榻上策”

最早提出吳國版“隆中對”的,是與孔明交好的魯肅。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是一副極其忠厚甚至是任人欺負的受氣包形象,這其實與他的真實曆史形象是大相徑庭的。

曆史上的魯肅,出身在安徽的一個富豪之家。他長得高大魁梧,孔武有力,甚至可以用弓箭射穿盾牌。

盡管家财萬貫,但魯肅一點也不豪橫,他善于結交豪傑,名聲顯赫,完全是一副“柴大官人”的形象。

公元200年,魯肅第一次與孫權相見,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決定在榻上夜飲,談論天下大勢。

席間,魯肅提出了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極為相似的統一方略,因為魯、孫二人當時是在榻上,是以史稱

“榻上策”。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周瑜的統一戰略,幾乎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 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

魯肅提出的“榻上策”,根本就沒有“隆中對”那般遮遮掩掩,他把“複興漢室”這些口号扔到一邊,開門見山的跟孫權說:漢朝沒救了,曹操我們暫時打不過。

那該怎麼辦呢?魯肅對孫權提出的建議是:先立足江東,觀天下之變,并乘機向西攻滅黃祖和劉表,然後将整個長江以南據而有之,接着就可以稱帝建國了,這是漢高祖劉邦當年創業的路數。

魯肅的政策,是讓孫權站穩江東,然後拿下荊州,再向長江上遊進取,實作“竟長江所極”,将整條長江據為己有,接着就可以與曹操劃江而治。

“榻上策”雖然說要“竟長江所極”,但并沒有提及要攻打割據四川的劉璋,或許是因為彼時劉璋剛剛接班,内部也正發生着大規模叛亂,而且劉璋為人懦弱溫仁,根本入不了魯肅的法眼。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周瑜的統一戰略,幾乎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魯肅于公元200年提出的“榻上策”,其内容是極富遠見的。

當時,曹操剛剛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袁紹在前線雖然損兵折将,但手中尚握有冀州、幽州等大片土地和數萬人馬。

而魯肅此時已經精準的預測到曹操必定消滅袁氏、統一北方,并成為孫權暫時無法抗衡的敵人。

要知道,在這7年以後,曹操才真正統一北方;在這8年以後,曹操才南下發動了赤壁之戰。由此可見魯肅眼光之毒。

而從内容上講,魯肅的“榻上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互相沖突的。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是立足荊州,西取四川,然而以這兩塊根據地為基礎,北伐進取中原,與曹操争奪天下。

而在“榻上策”裡,魯肅同樣勸孫權奪荊州、占四川。可以說,吳蜀兩方的戰略構想,不可調和。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周瑜的統一戰略,幾乎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二、周瑜版的“隆中對”

公元208年,曹操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随後,荊州被曹、孫、劉三家所瓜分。

在赤壁之戰中出力較多的孫吳,實際上隻得到了荊州的一小部分。

當時,東吳大都督周瑜向孫權提出了一統天下的戰略構想:

“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将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周瑜的統一戰略,幾乎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按照周瑜的設想,孫權可以按照如下步驟争奪天下:

1、曹操在赤壁兵敗以後必定暫時無心南下,而孫權可以趁此機會,命周瑜和奮威将軍孫瑜西征拿下四川,之後再北上攻滅漢中的張魯。

2、得到四川和漢中以後,留孫瑜駐守,并且與西北的馬超結成戰略同盟,一統對抗曹操。

3、得到四川和漢中以後,周瑜回荊州,與孫瑜兩路夾擊,則天下可圖也。

我們可以看到,周瑜的戰略構想是對魯肅“榻上策”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

魯肅隻考慮到了與曹操劃江而治,而

周瑜則強調要北聯馬超、共同抗曹,同時還指出要在荊州、漢中兩路同時對曹用兵,攻取天下。

對于周瑜的這種戰略規劃,您難道不覺得挺眼熟嗎?沒錯,

周瑜的想法竟然跟諸葛亮的“隆中對”幾乎如出一轍。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周瑜的統一戰略,幾乎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不過對于蜀漢來說,值得慶幸的是,周瑜在西征的途中英年早逝,他的偉大構想也暫時被擱置。

但是,接下來,孫權并沒有停止追夢的步伐。因為孫吳的戰略規劃與“隆中對”有着強烈的沖突,他們與蜀漢戰争也就在所難免。

三、吳蜀兩家的悲劇

在官渡之戰後,因為曹魏的率先崛起,極大的壓縮了吳蜀兩家的生存空間,是以,同樣志在一統天下的吳蜀兩國,在接下來制定了幾乎如出一轍的戰略規劃。

是以,荊州、益州(四川)、漢中這些為數不多的非曹氏所有的地帶,必然會成為吳蜀兩家争奪的重點地區。

然而,對于東吳方面來說,因為周瑜的突然去世,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其應有步調,緻使劉備捷足先登,搶先拿下了益州與漢中。

而同樣心懷天下的孫權,不可能坐視自己的“榻上策”走向失敗,更不可能坐視劉備做大、吞并曹魏,因為這同樣意味着孫吳的末日。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周瑜的統一戰略,幾乎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于是,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際,孫權“箋與曹公,乞以讨羽自效”。他默默出賣了孫劉聯盟,來換取自己的安危。是以才有了呂蒙偷襲公安、拿下南郡、占領江陵、擒殺關羽,據有荊州。

這一波令人目不暇接的操作,盡管讓孫權部分程度上完成了“榻上策”的目标,還讓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化為泡影,但孫劉聯盟也宣告走向了破滅。

是以,在雙方的實力都不足以完全消滅對方的情況下,吳蜀雙方隻能以更加激烈的内耗,來化解這次結下來的冤仇,于是就有了後來的夷陵之戰。

而坐山觀虎鬥的曹魏,實力則相對來說更加強大。經此一戰,無論是吳還是蜀,都已經失去了與曹魏叫闆的可能性,更遑論統一天下了。

無論是“隆中對”還是“榻上策”,都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