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再作死舔鐵欄杆了,金屬本身沒有“味道”

劃重點

★ 金屬不能通過蒸氣散發氣味分子,是以我們無法聞到金屬的味道。

★ 手摸過金屬後産生的味道,是人體分泌物與金屬接觸後形成的醛類或者酮類物質的氣味。

★ 食鹽的味道,來自于其中的鈉離子和鉀離子。

别再作死舔鐵欄杆了,金屬本身沒有“味道”

圖蟲創意

我國古代對商人有一種行業偏見,稱之為“滿身都是“銅臭(xiù)味”。唐朝詩人皮日休在《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一文中也用銅臭代表商人:“吳中銅臭戶,七萬沸如臛。”有解釋說,這種說法是因為商人常年接觸銅錢而沾染了那種獨特的味道。其實我們仔細回想就會有印象,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現象,比如:鐵制品聞起來就有一種獨特的“鐵鏽味”。那麼金屬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味道呢?今天我們就從味道的産生與感受原理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01

鼻子聞到味道

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曆:做菜時倒點白酒到鍋裡,就會聞到一種獨特的香味,其實我們鼻子捕捉到的這種香味,是來源于酒精與油脂在高溫條件下形成的酯類化合物。酯類化合物屬于沸點較低的有機物,炒菜時高溫使之變成氣體分子擴散到空氣中。我們之是以能聞到香味,是因為空氣中的酯類化合物分子與鼻子裡的受體感應器結合,接受感覺到該味道。

别再作死舔鐵欄杆了,金屬本身沒有“味道”

由此可知,聞到某種物質的味道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物質能揮發或者蒸發形成氣體分子或者蒸汽,且氣體或者蒸汽能與鼻子裡的受體感應器結合。

金屬原子間通過金屬鍵相連,結合力極強,是以,與有機物不同,絕大多數金屬具有較高的熔點和沸點,常溫下呈固體且極難揮發。

不過,俗話說得好,世事無絕對!有一種金屬的熔點就很低,它就是汞,也叫水銀。汞的熔點為-39℃,零度時依然以液體狀态存在。雖然沸點超過350℃,但其實常溫下就能部分變成汞蒸氣,主要是因為汞原子的電子亞層都處于充滿狀态,減小了汞原子間的作用力。但即便是這樣,汞蒸氣也無法聞出味道。而且,汞是一種劇毒物,還能緻癌。家庭常用的水銀溫度計内部的流動液體便是汞,如果溫度計打破千萬不要去聞味道,應立即用牛奶倒在打破區域,并戴手套及時用紙巾擦拭處理。

别再作死舔鐵欄杆了,金屬本身沒有“味道”

02

聞到的金屬氣味從哪兒來?

話說回來,既然金屬不能通過蒸氣散發氣味分子,那麼我們聞到的金屬味是從哪兒來的呢?用手摸一下硬币或者鐵架之後,用鼻子聞聞手指尖,确确實實是有味道的嘛!

科學家研究發現,手摸過金屬後産生的“金屬味”,其實是人體分泌物與金屬接觸後發生催化氧化反應而形成的具有氣味的醛類或者酮類物質。

其中鐵制品與皮膚接觸後,人體分泌的汗液會促進鐵制品中微量鐵被氧化成亞鐵離子,并進一步催化皮膚表面的過氧化酯分解成1-辛烯-3-酮(1-octen-3-one)[1]。所謂的鐵鏽味其實是鐵制品接觸皮膚形成的1-辛烯-3-酮分子産生的氣味。

别再作死舔鐵欄杆了,金屬本身沒有“味道”

說個有趣的題外話:鐵鏽味與血腥味很像,但兩者的氣味分子卻不同。研究人員發現反式-4,5-環氧基-2-癸烯醛(trans-4,5-epoxy-(E)-2-decenal)會散發特殊的氣味,聞到就容易聯想到血液,即所謂的血腥味 [2]。

總結一下:所謂的金屬味并不是金屬自己揮發産生的,而是通過化學作用形成帶氣味的有機分子實作的。除了少部分能催化有機物分解的金屬,其它金屬是不能産生氣味的。換言之,你聞到的金屬味其實是你自己的“體味”而已。

别再作死舔鐵欄杆了,金屬本身沒有“味道”

03

金屬既然聞不出味道

那能不能嘗出來呢?

生蚝愛好者們應該都知道,有一些品種的生蚝,品嘗起來會有一種獨特的“金屬味道”,不僅聞着像,吃起來更像!這是不是就說明,某些金屬能用舌頭來感覺味道呢?

的确,有一些金屬是能夠嘗出來味道的,生活當中常見的就有鈉和鉀。調味品食鹽大家都知道是鹹的,其主要成分為氯化鈉,也可能含有氯化鉀。但其實嚴格來說,我們的舌頭嘗到的味道不是金屬鈉和鉀,而是鈉離子和鉀離子。鈉、鉀離子能與味蕾細胞表面相應的離子通道受體作用,通過滲透壓差形成微弱的神經電流,并刺激大腦産生鹹味的感覺。

别再作死舔鐵欄杆了,金屬本身沒有“味道”

普通金屬由于其原子不能脫離金屬表面,即便含在嘴裡也不能刺激産生味道。但是,相信大家可能有這樣的經曆:把金屬湯匙含在嘴裡,總感覺有一絲絲甜味,這似乎與前面的理論相悖呀?

其實,這種所謂的甜味并不是真的金屬味道。由于大部分的金屬制品無法做到純度100%,金屬内會摻雜微量的雜質金屬或者碳元素。而在口腔的電解質環境下,不同活性的金屬接觸後會形成類似原電池的系統,并對嘴唇或者舌頭造成一定的弱電流刺激,讓大腦以為是甜味。是以,建議大家以後不要總是把金屬湯匙含在嘴裡,因為你以為的甜不是甜,而是電。

别再作死舔鐵欄杆了,金屬本身沒有“味道”

總結:

舌頭嘗到的金屬味不一定是真的,而鼻子聞到的金屬味則一定不是真的。

參考資料:

1. Dietmar Glindemann, Andrea Dietrich, Hans-Joachim Staerk, Peter Kuschk. The Two Odors of Iron when Touched or Pickled: (Skin) Carbonyl Compounds and Organophosphines[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45(42), 7009-7009.

2. Sara Nilsson, Johanna Sjoberg, Mats Amundin, Constanze Hartmann, Andrea Buettner, Matthias Laska.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Mammalian Blood Odor and a Blood Odor Component in Four Species of Large Carnivores[J]. PLoS ONE, 2014, 9(11), e112694.

作者 | 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

稽核 | 熊 斌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

本文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檔,不授權轉載。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實體所立場

來源:科學辟謠

編輯:just_iu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