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清朝中後期随着被列強強迫開放,在對外交往或談判的時候,有不少堪稱“經典”的名場面,當然大多數都是趨于滑稽的。

然而在清初與沙俄在尼布楚談判的時候,也有堪稱經典,乃至于讓人“費解”的名場面:

那就是康熙自稱是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的繼承人。

後來提到這個費解橋段的時候,往往都是對康熙的貪心不足,乃至于到處拉關系給自己貼金的諷刺。

基本上是當個笑話去看待的。

那康熙為什麼要自稱是亞曆山大的繼承人?這一“笑話”的出處到底是哪裡?康熙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呢?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1、康熙是亞曆山大大帝繼承者的出處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的時候,在第二次清俄雅克薩之戰結束後不久,清朝與沙俄雙方就在雅克薩進行談判。

當然談判的主題除了“尋求和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對東北邊境的劃分了,簽訂“劃地協定”是雙方談判的重中之重。

清朝這邊的談判人員都是位尊權重:

其中主使是領侍衛内大臣索額圖、都統、國舅佟國綱;副使包括理藩院上書阿喇尼、左都禦史馬齊、護軍統領馬喇等人。

此外還包括兩名充當拉丁文翻譯的傳教士:

葡萄牙籍宮廷傳教士徐日升、法國籍宮廷傳教士張誠。

這二位充當索額圖和佟國綱“口舌”之人的翻譯,都站在為清廷效命的立場上,著有記錄談判情形的日記。

成為清朝方面反映艱難談判的重要史料。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值得一提的是,左都禦史馬齊(滿洲鑲黃旗人,姓富察氏,不是姓馬),在使團出行前向康熙帝提議,使團裡不是滿洲親貴就是外國人,是不是也應該讓漢臣參與其中?

大學士伊桑阿等人表示支援,于是康熙同意為使團臨時增派兩名漢臣,也就是督捕理事官張鵬翮、兵科給事中陳世安。

1689年7月26日,索額圖使團一行順利抵達尼布楚;8月22日,再進行私下裡的接觸和磋商之後,索額圖使團與沙俄方面的戈洛文使團,正式開啟第一輪談判。

談判一開始,戈洛文就提出了沙俄方面的“劃界方案”,也就是兩國以黑龍江為界,将黑龍江以北的領土劃歸俄國。

索額圖一張嘴就直接給他否定了。

我們的欽差大臣(指索額圖),無論如何不肯同意這一建議,因為人口衆多的城市和地方,特别是獵取貂皮的山嶺,都在這條河的北面。

”(《張誠日記》)

那戈洛文就問索額圖的劃界方案是啥?

索額圖也沒有跟他客氣:

要求領有貝加爾湖以東的全部土地,并且要求(沙俄)讓出雅克薩和尼布楚。

”(《哥薩克在黑龍江上》)

也就是從貝爾加爾湖及以東地方,一直延伸到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應該全部劃分到清朝的疆域内。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這讓戈洛文也聽得是一臉懵,問索額圖憑什麼獅子大開口要這麼多?清朝在這裡也沒有設定一兵一卒,此前包括明朝等朝代也沒有統治過這裡。

你現在張嘴就要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結果索額圖甩出了個,讓沙俄使團集體窒息的,但他認為很合理的領土論據:

所有(貝加爾湖以東)的這些土地,很早以前曾經屬于亞曆山大·馬其頓王,看來博格德汗(康熙帝)認為,自己是他(亞曆山大)的繼承人。

這就是康熙自稱亞曆山大大帝繼承人的橋段中,影響最大和最廣泛,也是被引用最多的一個出處了。

聽完索額圖的“東拉西扯”後,戈洛文覺得索額圖沒有談判的誠意,于是就主動停止了首次談判。

2、索額圖嘴裡的“馬其頓王”到底是誰?

根據《哥薩克在黑龍江上》的說法,其實并不是康熙認為自己是亞曆山大的繼承人;而是索額圖為了争取貝加爾湖以東的土地,才很嚴肅地抛出這個“追本溯源”的論斷。

康熙雖然也對西學的了解比較深,對西方國家的曆史和恩怨,在傳教士的嘴裡多少也知道點。

但要是真說他知道亞曆山大大帝,那是多少有點天方夜譚不可信的,自然更不會自稱是他的繼承人。

畢竟就算亞曆山大的東征再牛,也真沒有帶兵打到過蒙古草原,康熙不至于亂認這位沒必要的“先輩”。

很明顯這是索額圖自己“吹”出去的。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當然索額圖對西方國家的了解,肯定是不如康熙了解得深入,是以他知不知道馬其頓和亞曆山大,那基本也是能夠否定的。

雖然他身邊跟着兩位外國傳教士,但傳教士也不至于為了貝加爾湖以東的領土歸宿,在這無中生有的“忽悠”索額圖。

看倆人的日記也真沒有給索額圖灌輸過馬其頓的事。

退一萬步說,就算他倆能“忽悠”索額圖,沙俄那邊也不是不知道亞曆山大,這也完全忽悠不住戈洛文等人啊。

到時候除了鬧笑話對談判沒有任何幫助。

那就隻有一種可能了,索額圖嘴裡的“亞曆山大·馬其頓王”,那肯定不是西方那位亞曆山大大帝。

而隻可能是索額圖引經據典的,他所知道的前朝事迹和某位君王,隻有這樣才超越不了他的認知。

而最後釀成康熙是亞曆山大繼承人的“笑話”,隻能是兩邊的拉丁文翻譯出了問題,實在翻譯不了索額圖嘴裡的“馬其頓王”,就隻能用正經的亞曆山大大帝去代替了。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查這一說法的最早出處,是戈洛文給沙皇寫的談判報告裡,他的确寫的是“馬其頓王”。

欽差大臣(索額圖)說,從久遠的年代起,從亞曆山大·馬其頓王起,阿穆爾河(黑龍江)便為博格德汗殿下所領有。

”(《戈洛文出使報告》)

這一說法後來被前蘇聯編撰的《哥薩克在黑龍江上》收錄,于是就有了康熙是亞曆山大繼承人的“笑話”。

但好在除了戈洛文給沙皇的報告,兩位随從出使的外國傳教士徐日升和張誠,也都詳細寫了談判期間的日記。

尤其是主要負責翻譯和對話的張誠,索額圖關于“馬其頓王”的領土繼承論斷,就是張誠負責用拉丁語翻譯給戈洛文的。

是以隻要知道張誠到底說了什麼,就知道索額圖嘴裡的“馬其頓王”,到底指代的是不是亞曆山大大帝了。

那康熙是其繼承人的“笑話”就能不攻自破了。

所幸張誠在自己的日記裡還真記載了原話:

這些地方(貝加爾湖以東),原先就屬于中國,或向中國納貢;因為自從西鞑靼人入主中國以來,定居在這裡的所有鞑靼(蒙古)人,都已向他們納貢。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自從明朝中後期以來,來華的外國傳教士或者使團,對于蒙古或女真等民族并不能完全厘清,一概模糊地統稱為“鞑靼人”。

明末時候主要是指的後金,有時候為了區分蒙古和女真,也會以方位稱之為西鞑靼和東鞑靼。

是以這裡索額圖嘴裡的“西鞑靼人”,明顯就是戈洛文記錄中的“馬其頓王”,而所謂的“西鞑靼”就是指代的元朝。

因為在清朝之前的曆代中原王朝中,隻有來自蒙古草原的元朝入主中國了,而這位“馬其頓王”顯然就是元世祖忽必烈。

張誠已經明确說自己翻譯的是“西鞑靼人”,而不可能翻譯成所謂的“馬其頓王”,那問題就隻能出在沙俄這邊的翻譯上了。

跟康熙和索額圖的“東拉西扯”無關。

3、索額圖的“繼承人”理論為何沒有成功?

如果了解了康熙和“馬其頓王”的關系,就會發現索額圖并不是在無中生有,相反也是在打“自古以來”的牌。

因為自從皇太極攻滅蒙古林丹汗後,不但從林丹汗兒子手裡獲得了元末失傳的傳國玉玺,還将喀爾喀等部納為後金的藩屬。

還被尊為蒙古各部共同的大汗,上汗号“博格達徹辰汗”,事實上取代了原蒙古帝國大汗的地位。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此後皇太極去汗稱帝建立清朝,而其後清朝皇帝都能兼任蒙古的“博格達汗”,這與沙俄稱呼康熙的“博格德汗”意思大緻無差。

為了索要貝加爾湖以東的土地,索額圖就舉出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的事實:

從某種方面講,作為“博格達汗”的康熙,的确是元朝的“馬其頓王”——元世祖忽必烈的繼承人。

是以索額圖要為争取領土打“自古以來”的牌。

這在戈洛文自己的報告中也有詳細的解釋,可以作為索額圖“繼承人”理論的實證。

至于貝加爾湖這邊的全部土地,則完全屬于中國汗(康熙)所有,因為貝加爾湖這邊的土地,全是蒙古汗的領地。而所有的蒙古人,就是他們中國汗(康熙)的臣民

。”(《戈洛文出使報告》)

是以索額圖的說法并沒有問題,最後鬧出笑話完全是沙俄翻譯的責任,索額圖本人的領土表述已經很精準了。

根據戈洛文的談判記錄看,戈洛文很明顯聽懂了索額圖的意思,是以堅決拒絕了以貝加爾湖劃界的建議。

并停止了談判。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根據張誠和徐日升的日記看,雙方不是戈洛文輕描淡寫說停止談判,而是雙方爆發了激烈的口舌沖突。

雙方為了這個領土争議,一直從上午僵持到天黑都互不相讓,最後隻能停止談判不歡而散。

雙方誰也不肯另提新的建議,隻期待對方來迎合自己。

按照徐日升的日記看,索額圖回去也是大發雷霆,有意放棄談判回京接着與沙俄開戰,最後還是徐日升從中遊說,再加上沙俄邀請他們開啟第二輪談判。

索額圖才儲存理智沒有徹底撕破臉。

第二輪談判還是毫無進展,索額圖依舊要求以貝加爾湖劃界,戈洛文則堅持以黑龍江為界,眼看索額圖就要發火拍桌子了。

戈洛文才提出可以将黑龍江流域都劃歸清朝。

索額圖對這建議是能夠接受的,因為這是康熙給劃定的底線,隻能多不能少:

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屬我地,不可棄之。

”(《平定羅刹方略》)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

索額圖看到這個劃界方案符合自己預期,自然也就放棄在貝加爾湖上的争論,此後比較順利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但是因翻譯不準而導緻的繼承人“笑話”卻沒辦法糾正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

尼布楚談判之謎:為索要貝加爾湖,康熙竟自稱亞曆山大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