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争起因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漢靈帝駕崩時隻有兩個兒子,年長者叫劉辯,十四歲,為何皇後所生;年少者叫劉協,九歲,為王美人所生。在漢靈帝臨近駕崩時,因為還沒有設立太子,又認為劉辯性格輕佻,就打算立年幼的劉協為帝,便将劉協托付于時任上軍校尉的蹇碩。漢靈帝駕崩後,為了幫助劉協登基,蹇碩就打算先除掉何進,然後再擁立劉協登基。蹇碩以商議要事為由,派人去接何進入宮。接何進的這批人中有一個人叫潘隐,他因與何進有過交情,在迎接時就用眼神暗示何進,何進大驚,直接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軍營内,聲稱有病,不再進宮。于是,在何進的武力支援及大多數官員奉行的立長原則,劉辯順利繼承皇位。
蹇碩擔心何進的報複,就寫信給中常侍趙忠、宋典等人,想要設計殺害何進。中常侍郭勝與何進是同郡之人,比較親賴何家,就把蹇碩的信交給了何進,于是,何進密謀将蹇碩處死,之後又把蹇碩管轄的禁軍全部歸于自己部下。

在誅殺蹇碩之後,袁紹建議何進将其餘宦官一并解決,但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與何進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的賄賂,經常向何太後建言要保全宦官,而宦官專權已有數十年,何進又不是一個果斷的人,導緻何進遲遲沒有行動。
袁紹等人又建議何進召四方之兵于京城,以此來脅迫何太後同意,陳琳、盧植、鄭泰勸阻何進,何進不聽。于是,何進召并州牧董卓進京,又派騎都尉鮑信、府掾王匡在泰山募兵,派東郡太守橋瑁進駐成臯,讓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光照得城裡通紅,都說要誅殺宦官。何進不采用袁紹立即誅殺宦官的計謀,在八月進長樂宮時反被張讓等人所殺。之後,何進部曲袁術、袁紹等人攻進宮中,誅盡宦官,張讓、段珪等人帶着劉辯和劉協逃到小平津時被盧植追上,張讓等人跳水自盡,董卓趁機領兵迎皇帝于北芒坂下。
董卓剛進入洛陽時,兵馬隻有三千,趁亂兼并了何進、何苗等人的部曲,又暗中使呂布殺死了丁原,是以控制洛陽城。董卓控制朝廷後,廢劉辯、立劉協,于是,曹操、袁紹、袁術等人紛紛逃離京師,号召州郡讨伐董卓。
作戰政策
董卓方面
董卓挾天子令諸侯。廢宦官,尊崇三公,任用朝中名望者及大儒,又起用各州名士,想要以此達到收買人心,孤立袁紹的作用。
準備後撤長安,如果後撤就焚毀洛陽,使其在政治上無法與長安相比。
派使者與袁紹、袁術談和。
州郡方面
以誅董為号召,并謀劃另立新君對抗董卓。
聯合關東各州郡以孤立董卓。
作戰部署
公元190年正月,袁紹在渤海正式起兵,關東各州郡随之而起,并推袁紹為盟主。袁紹自号車騎将軍,與王匡屯兵河内,冀州牧韓馥留守邺城,負責軍糧供應,豫州刺史孔伷駐守颍川,兖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骁騎校尉曹操屯兵酸棗,後将軍袁術屯兵魯陽,聯軍共計二十萬人。
董卓為了應對聯軍,将主力部隊布置在洛陽周圍以作機動力量。然後派中郎将徐榮鎮守荥陽、成臯、太古、轘轅一線;東郡太守胡轸守廣成、伊阙等山隘;派别将守孟津與小平津。兵力大約十萬。
之後,董卓于190年二月二十二日逼朝廷遷都長安,自己則留在洛陽指揮軍事。
PS:讀者注意,真實的讨董隻有十三路(如果孫堅單算的化,但孫堅當時是袁術的部下,按理又應該是十二路),公孫瓒,孔融,馬騰,陶謙和張楊是羅貫中先生為了《三國演義》的情節而加上去的。
作戰經過
公元190年三月,此時的董卓已經焚毀洛陽,但關東聯軍因畏懼董卓軍實力,無一人敢率軍前進。曹操就對衆人說:“我們舉以兵齊聚于此,為的就是誅滅暴亂。如今大軍已經集結完畢,大家就不應該有所遲疑。倘若董卓隻是挾持天子而不遷都,那麼我們在道義上确實還要稍加考慮。如今董卓焚毀洛陽,逼迫遷都,天下盡知,這是老天都要讓他滅亡,我們隻需一戰就能獲得勝利。”
不過,曹操的一番慷慨陳詞并沒有人來響應,曹操就帶着自己的本部人馬5000獨自向西進軍,進軍至成臯時,張邈派部下衛茲帶一下兵馬援助曹操。當曹操抵達荥陽西南汴水一帶時,與董卓部徐榮軍相遇,雙方激戰一天,最終曹操寡不敵衆大敗,曹操本人也受了箭傷,率領殘部連夜退回酸棗。而徐榮見曹操僅以五千兵馬就能與自己激戰一天,認為酸棗的十萬大軍更是難以擊敗,就放棄了進攻袁紹的想法,率軍退回荥陽。
曹操退回酸棗後,見衆人每日隻知道飲酒作樂,無心向西進軍,就再次對他們說:“諸位聽我一言,袁紹率河内軍前往孟津,酸棗地區部隊向成臯進軍,然後占據敖倉,控制險要地區;再以袁術率南陽軍入武關威脅三輔。之後,各地隻需屯兵并深溝高壘,不一定與董卓交鋒,隻需設下疑兵就能展現出天下的形勢已經被我們控制住了。我們以正義之師讨伐逆賊,可功至垂成。可如今我們卻猶豫不前,隻會失去天下人心。我替各位慚愧。”但衆人依舊聽不進去曹操的建議,曹操隻好帶着夏侯惇前往揚州地區募兵,但隻募得一千人馬,之後前往袁紹所在的河内。而酸棗地區的聯軍,不久之後,糧草耗盡,各路人馬就原路傳回了。
董卓見關東聯軍各懷心思,又見酸棗地區聯軍退兵,就分兵襲擊孫堅與王匡,以此打擊袁紹與袁術。
同年冬天,董卓派胡轸率領數千騎兵襲擊魯陽。當時,孫堅剛率軍從南陽進駐魯陽,正在休整準備進攻董卓,當孫堅與将領在東門外飲宴時,突然見到董卓軍,便率領衆将入城。胡轸見孫堅防守嚴密,無可乘之機,就率軍撤退。
董卓在襲擊孫堅的同時,又派出一部人馬在平陰津裝出要渡河的樣子來吸引注意,然後派出精銳從小平津北渡,繞到了泰山兵的後面并突然襲擊,泰山兵基本上被殲滅殆盡。
公元191年正月,孫堅率豫州諸郡兵馬約十萬人向梁東進軍,想要自太古出轘轅以攻洛陽,途中遭到了徐榮軍的包圍,孫堅大敗,僅率數十騎突圍成功。孫堅雖然大敗,但并未是以退去,他收攏殘兵,分道向太古、陽人進軍。董卓得知後,以胡轸為大都督、呂布為騎督,率步騎數萬自廣成出擊。廣成距離陽人有數十裡,胡轸抵達時已經是黃昏時分,并且将士戰馬十分疲憊,胡轸就下令紮營,準備明天進入陽人。而此時孫堅正好抵達陽人,入駐城中。呂布與胡轸不和,在半夜就大喊孫堅來襲想要讓胡轸失敗,胡轸部是以全軍大亂,正巧孫堅真的來偷襲了,遂斬殺華雄,胡轸連夜潰逃。
孫堅是以意外勝利後,乘勝向洛陽急行軍。董卓畏懼孫堅威勢,派人向孫堅和親,孫堅拒絕。董卓見和親不成,率大軍與孫堅在洛陽郊外決戰,董卓大敗,率軍退守繩池、新安,并派呂布在洛陽掩護撤退。孫堅率軍直趨入城,在宣陽門又大敗呂布,呂布遂向長安方向撤退,洛陽為孫堅所占。孫堅打敗呂布後,派一部人馬出函谷關,向新安、繩池一帶進軍。袁術得知孫堅前線大勝,擔心他是以得勢,就直接斷了孫堅的糧草供應,還派部将周昂襲擊陽城,想要斷絕孫堅的後方供應,導緻孫堅無法繼續西進,遂率軍擊退周昂後,進駐魯陽。
雖然孫堅撤退,但戰争并未結束。董卓自洛陽被孫堅敗退後,為了阻止孫堅及關東聯軍繼續西進,派董越駐守繩池,段煨駐守華陰,牛輔駐守安邑。又在孫堅撤回魯陽後,再派朱俊進駐洛陽。負責駐守洛陽的朱俊因為厭惡董卓的殘暴,就暗中聯系關東州郡各勢力,同時又擔心董卓得知後會派打擊襲擊,就率部向荊州方向撤退,董卓聞訊後再派楊懿駐守洛陽,朱俊得知後又傳回到洛陽,楊懿見此也沒有進攻,選擇了退軍。因為洛陽已經殘破不堪,無法堅守,朱俊就率軍向東前往中牟,并向各州送往書信請求發兵讨董,但隻有陶謙派出了三千人馬,其餘州郡隻給了一點兵馬意思一下。董卓得知後,派李傕、郭汜等将率軍進攻中牟,朱俊兵微,于193年正月被擊敗。自此,各州郡再無聲讨董卓者。
結語
諸侯讨董之戰,失敗的關鍵點并不在實力上,而是政治上。首先,袁紹雖然是盟主,但僅有三門之名望,但其當時的實力并沒有強大到可以号令各勢力的地步。而聯軍本質上是個軍閥聯合體,名為讨董,實際上心懷鬼胎,都想着怎樣擴充自己的實力。是以,在這種臨時集結的力量中,沒有一個強大的領袖将各派勢力凝聚為一心,是其失敗的關鍵。
而從史書來看,兩者雙方也沒有正義一方,本質都是為了自身勢力而已,讨伐董卓的那些口号隻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待百姓上關東諸侯并沒有比董卓好到那裡去,比如袁術在南陽時,經常搜刮百姓,導緻民怨四起,而關東聯軍僅有不虐待百姓者,在這種大多數的情況下也毫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