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獻帝不負蒼生,在曹丕最危急困難之時,将帝王權柄授予他

古代有三種方式傳遞皇權,一是武力争奪;二是父死子繼,這兩種都是把皇權當作财産來處理。不過天下為公,反對把國家作為财産來傳遞。三是禅讓,通過選賢與能把皇權交給公認的賢人,政權和平交接來完成改朝換代。

禅讓之前隻存在于經典中,堯、舜、禹禅讓。今天角度看來是不是存在,可以懷疑。有确切記載的真正的禅讓,應該是發生在220年。

漢獻帝不負蒼生,在曹丕最危急困難之時,将帝王權柄授予他

從公元196到219年,漢獻帝的建安年号用了二十四年。到了第二十五年年頭正月,漢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權臣曹操去世,這意味着確定國家統一的穩定結構不存在了。漢獻帝長處在沉穩聰明,善于把握局勢,卻也有弱勢,沒有自己的隊伍,沒上過戰場,曹操去世意味着漢獻帝要支起國家,這變得十分困難。

而此時還有一個人比漢獻帝更加危急困難,他就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在《三國演義》中,曹操一死,曹丕就積極謀劃篡位,坐享父親曹操的事業。但是在真實的曆史中,曹操死後,曹丕進入了最危急的時刻。

至少有三個方面顯示曹丕的危機:一是曹氏集團内部發生了分裂。曹操指定過曹丕為繼承人,曹操在洛陽去世,這時曹丕在邺城。曹彰搶先趕到洛陽,索要魏王王印。曹彰可能是想染指王位。曹氏兄弟沖突就暴露了,這是極其危險信号。

二是軍隊發生了嘩變。邺城部隊發生了騷動,洛陽的軍隊公然反抗指令,也跟着嘩變了,這讓曹丕焦頭爛額。

漢獻帝不負蒼生,在曹丕最危急困難之時,将帝王權柄授予他

三是官員與百姓間出現了恐慌。國家高層間的沖突在百姓間傳開了,就容易使得百姓覺得局勢出現了動蕩。曹丕首先感覺到危機的存在,他身邊人就積極謀劃,讓他趕緊繼承王位,杜絕曹彰的野心。

曹丕一天内就辦好了程式,繼承了魏王。漢獻帝事後才來追認曹丕為“魏王”。曹操不管勢力多大,很少有不按規矩做的,該走的程式,一定到位。曹丕這樣擅自稱王,可以看到他恐懼的内心。

這時候,青州兵發生了騷動,曹丕連忙采取了安撫的措施。接連發生的幾件事,讓曹丕認識到局面的緊張,他無論個人能力還是威望上都沒法與曹操相比。親弟弟在父親去世時,要争奪王位,說明曹丕連弟弟都征服不了。這說明曹丕的分量不夠,大家不看好他。

漢獻帝不負蒼生,在曹丕最危急困難之時,将帝王權柄授予他

那麼,曹丕要度過這個難關,隻能求助于能力外的東西,來增加自身的分量,實質上是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漢獻帝了解之後,他的态度出人意料,非常爽快地讓出皇位,交出帝王權柄,讓曹丕穩定國家的局勢。

漢獻帝為什麼這樣做?現存的材料不多,是以隻能從性格與曆史形勢上來分析。青州兵的嘩變,百姓的恐慌,處理不恰當,不僅會導緻曹氏集團的分裂,也會導緻北方因為曹氏集團的分裂,再度陷入分裂的狀态。如果這樣,國家統一的步伐又會阻斷。

曆史證明這次權力交接,的确控制住了局面。要強調的是這次并不是漢獻帝無能,是通過犧牲自己保全了大局。

漢獻帝不負蒼生,在曹丕最危急困難之時,将帝王權柄授予他

是以曹丕非常感激漢獻帝,他給了漢獻帝三條重要禮遇:一是在領地内奉行漢朝的正朔;二是可以用天子的禮儀來祭天;三是漢獻帝不稱臣。漢獻帝死後,仍然按天子規格安葬。

實際上,東漢王朝在漢靈帝時早已病入膏肓了,漢獻帝延長了東漢的政權,這三十二年不容易。曹操去世後,避免曆史開倒車,漢獻帝讓出皇位,這是大德,可以說是不負蒼生。

繼續閱讀